張嶺
【摘 要】藝術教育離不開教師和幼兒之間的有效互動,師生互動是一個雙向建構的過程,不僅使幼兒能從活動中感受到自己的主體位置以及自主、自由地參與學習的權利,同樣,老師也可以從師生互動中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關系具有明顯的情感性特征,良好的師幼關系對于兒童安全感、自信心及其對事物的積極探索態度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良方。
【關鍵詞】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師幼互動;音樂審美感知力
幼兒音樂欣賞活動是幼兒通過傾聽音樂作品進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鑒賞的一種音樂審美活動,是幼兒園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那么,如何通過良好的師幼互動行為,在音樂欣賞活動中調動孩子的自發參與、自主學習、自由表達,從而使孩子喜歡并熱愛上音樂欣賞活動、提高音樂欣賞能力,成為筆者的探索課題。
一、把握教學活動中雙主體的原則,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自主意識和思維能力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幼兒是雙主體的關系,而在傳統的幼兒園教育中,師生之間通常是建立在以權威教育為基本特征的互動關系上的。在這種權威式的教育中,兒童經常處在一種被動的單純受教育的地位,教師處于一種控制兒童的地位,故師生之間難以建立積極、有效的溝通與互動關系,最終使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案或課程趨于失敗,不利于幼兒從小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形成健全的個性品質。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成人化的審美趣味和評價標準,充分地相信和尊重每一位幼兒,提供自由、寬松、信息量大而且充滿創造氣氛的學習環境。鼓勵幼兒自由想象和創造,激發幼兒用情感去體驗美、創造美,接納幼兒所表達的情感,使幼兒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
二、多管齊下,促進幼兒理解音樂語言,提高幼兒音樂審美感知能力
音樂欣賞活動的樂曲作品本是抽象而模糊的,而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的,因此從審美感知結構的整體性出發,結合幼兒缺乏一定的知識經驗和音樂經驗的年齡特點,在音樂欣賞活動中,筆者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多樣的手段輔助,將聽、想、說、唱、動、奏等方式融合,多渠道、多形式體驗,讓幼兒在與各種教學手段的有效互動中自由表現音樂,從而提升幼兒感受音樂、理解樂曲的能力。
第一,塑造音樂形象,引導觀察、啟發想象,使幼兒在聽覺感知的基礎上,發揮視覺的作用,營造“故事感”和“畫面感”,幫助其理解樂曲的內容,發展其想象力和創造力。
音樂語言是一整套表達情感的音樂體系。了解和熟悉音樂語言,對幼兒來講要從音樂形象入手,借助音樂形象,解讀音樂作品,促進幼兒理解能力、想象力的發展。如在大班上學期欣賞音樂《春天的雪人》時,筆者根據樂曲旋律和情緒創編了一個關于小雪人從誕生的快樂到歷經融化的悲傷故事并制作了一個精美的課件。在欣賞中,筆者讓幼兒一邊看課件一邊就畫面內容展開想象并講述。生動有趣的畫面加上講解,創設了形聲并茂的情景,幼兒興趣濃厚。當看到下雪了小動物們在雪地里堆雪人時,他們愉快地點頭微笑;看到雪人們和小動物們愉快地跳舞時,他們歡欣地拍手;看到小雪人融化時,他們憂傷地皺起了眉頭。最后,小雪人融化、水汽蒸發上升凝結成白云竟又能和小動物們游戲時,他們歡呼了起來。這時,筆者及時引導幼兒:“這個故事被編成一首樂曲,你們聽一聽,這首樂曲可分為幾段,每一段分別在講述什么情節?為什么?”由于有先前故事及畫面的鋪墊,幼兒很快地理解了a-b-a三段式的樂曲結構,并熱烈地討論如何結合故事內容運用適當的表情、動作表現出不同的音樂情緒。最后,幼兒自由分工,選擇事先準備好的各種表演小道具,隨著音樂自由創作表演。
第二,發揮語言表達的重要作用,引導幼兒交流分享對音樂的特殊體驗,從而表達他們的獨創性,促進幼兒理解音樂作品,激發其想象力、創造力。
在音樂欣賞活動中,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并積極給予肯定和贊賞,將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激起孩子們表述和表現的欲望。如在欣賞音樂作品《巨人的花園》時,筆者先以童話小故事引入,描述了巨人的花園多么的美麗,小朋友們在巨人的花園里玩耍時多么的快樂,可是巨人卻強壯而兇悍,總是趕跑快樂游戲的孩子們。然后引導孩子們傾聽音樂,感受老師提出的問題:“這首曲子可以分為幾段?哪一段表示小朋友們在花園里快樂玩耍?哪一段表示巨人生氣地驅趕小朋友們?為什么?”“你覺得小朋友們在花園里都在做些什么?巨人來了他會做些什么事?”然后,老師啟發幼兒將感受和想法表達出來:“a段非常輕快、有力,我覺得表示小朋友們在花園里蹦蹦跳跳,非常快樂!”“我覺得a段聽起來非常歡快,肯定是小朋友們都在花園里捉迷藏,有的躲在大大的樹叢后面,有的躲在粗粗的樹干后面……”“a段的音樂很輕快很活潑,我好像看到小朋友們圍在一起唱歌跳舞,他們坐在草地上,拍著手……”“b段音樂感覺很沉悶,一定是巨人來了,他正生著氣,握著拳頭,很兇的樣子,瞪大了眼睛向著小朋友們走來……”幼兒依據音樂的旋律,結合筆者營造的童話故事氛圍,自由地說出自己奇妙的想法。這不但有助于迅速理解、掌握音樂的段式結構,更通過交流豐盈了想象,使音樂作品更立體、更生動。通過不斷的啟發、引導、鼓勵、支持和肯定,平時不愛開口的幼兒或者缺乏自信心的幼兒都能逐步參與進來,講述自己對音樂的感受。
第三,體驗式欣賞。用肢體語言感受和展現對音樂的認知和理解,提供讓幼兒展示個人音樂見解的舞臺,促進幼兒表現力的提升。
音樂欣賞包含了欣賞性和創造性。筆者在音樂欣賞活動中盡量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由、自主的空間,使每個幼兒都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長參與活動,進行自由想象、表現和創作。如在欣賞《龜兔賽跑》樂曲時,筆者除了制作相應的課件,更布置了森林賽道的場景,以帶領幼兒參加“森林長跑運動會”的形式使幼兒自然地融入情境。在欣賞、交流和感知樂曲內容及結構后,讓幼兒自由地扮演角色,在場景中傾聽音樂進行表演,使幼兒在參與表演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樂曲的感知和理解。
第四,注重區域教學中的個別指導,提供師幼互動的機會。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針對幼兒的特點所采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在區域教學中,由于人數少了,教師與幼兒之間有了更多互動的機會,教師可以有目的地與個別孩子進行交流,傾聽和引導幼兒。為了讓幼兒充滿欣賞樂曲的熱情,滿足幼兒對音樂欣賞活動的期待,筆者專門在區域活動中開辟了“音樂欣賞區”。
在“音樂欣賞區”中,筆者為不同水平的幼兒準備了豐富的表演輔助材料,如在欣賞完樂曲《小小理發師》后,筆者在“音樂欣賞區”中投放了“角色區”中的洗發盆、洗發水、大圍巾和硬紙皮剪刀等易于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熟悉樂曲后一邊傾聽樂曲一邊相互隨樂曲的節奏、情緒進行表演,為幼兒提供了自由表現的空間。活動時,幼兒對這些材料產生了有意識的聯想,得到了創新的滿足。在幼兒的活動過程中,筆者及時,給予適度的引導,如“舒緩的旋律時,理發師除了抖抖大毛巾、揚揚梳子,還會做些什么事呢?”鼓勵他們大膽地創新。幼兒在“音樂欣賞區”中滿足了自主活動的需求,充滿了欣賞樂曲、表現樂曲的熱情,對下一次的音樂欣賞活動也就充滿了期待。
通過培養和熏陶,幼兒不但喜歡上了音樂,而且在欣賞與感知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中開闊了音樂視野。音樂欣賞活動中良好的師幼互動更提升了幼兒感受、理解、表達、表現音樂的能力,提升了創造性思維。由此及彼,在其他活動中他們同樣學會了多角度考慮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師生感情也更融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