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文
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是3~4歲,家庭教育和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養一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小抓起。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要比知識的獲得重要得多,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獨立于社會的基礎,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并進而影響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說,習慣是體現一個人素質的重要方面。小班是幼兒從成人呵護中逐步走向獨立生活的重要階段。小班幼兒的許多行為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很大,因此,培養幼兒良好的注意力具有更重要意義。
一、家長為幼兒創造良好環境
每個人都處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時時受到環境的熏陶和感染,幼兒的行為方式都帶有所處環境的烙印。“萬物細無聲,”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有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家人和睦,是讓孩子感到快樂、安全的首要條件,在這種環境下,孩子身心健康,做事情也更能集中注意力。
同樣,父母努力創造和保持喜愛學習、樂于學習的家庭氛圍,將會使孩子感到溫暖愉快,情緒穩定,萌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這樣孩子也一定會有較好的學習習慣。
二、家長制定共同目標
習慣的“慣”字,有一以貫之的意思,就是說,要求和標準不能走樣。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特別需要家長在教育上的配合以至。家長和學校對孩子在教育上取得一致,意味著相同“信息”重復輸入孩子的大腦,易于形成神經聯系,促使習慣形成。如果要求不一致,孩子就會無所適從,逐漸養成鉆空心子的心理。而且不同方向的教育信息互相干擾,容易形成孩子的兩面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當然,要實現要求一致,不是輕而易舉的,家長應十分重視并努力去實現,可以訂立一個約定,如果在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上發生分歧,決不要在孩子面前公開暴露矛盾,而要在事后交換意見,以求統一行動,這樣的教育效果才會好。
三、家長起好表率作用
幼兒時期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他們最不喜歡說教。榜樣是具體形象的,正符合幼兒的思維特點,所以它有強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故事、兒歌、歌曲等等,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有著巨大的魅力,會深深打動孩子,這些藝術形象所塑造的榜樣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孩子最愛模仿。他們會對孩子產生最直接、最具體的影響,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家長應該懂得孩子的心理特點,在家中應經常給孩子將一些具有傳統美德的故事;念一些有助于陶冶孩子情操的詩歌、兒歌;唱一些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形成的歌曲。同樣,幼兒又是好奇、好模仿的,模仿是他們學習的重要途徑,而家長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他們學習的直接范例,為什么呢?家庭、教養機構和社會環境是影響幼兒成長的三大環境因素,但其中家庭又是對他們發展影響最大的環境因素。首先,血緣關系、親子之情對孩子發展提供了最強烈的感情氛圍,因而父母的教育,影響最易感染幼兒。其次,父母與幼兒朝夕相處,關系密切,你們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行為習慣的形成。所以,幼兒時期,家長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具權威的人,是孩子最愛模仿的對象,父母的良好行為習慣將有效地影響著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
幼兒注意力不集中,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極為不利。培養和調整幼兒的注意力家長和教師要掌握靈活的方法才能行之有效,要根據不同性格,不同特點,因材施教,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機智,勇于創新,充分發掘幼兒的潛力,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優良品格。同時借助家長的積極配合,只要采取科學的方法和態度,努力去做,一定會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