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君
【摘 要】情趣是數學學習的關鍵,只有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情趣,才能使學生愛上數學。在數學教學中,親近學生,讓學生感受數學之美,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成就感,才能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幸福感,從而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情趣。
【關鍵詞】數學學習;情趣激發;成就感
數學是中學階段的基礎課和工具課,初中數學已成為義務教育階段提高學生素質的一門重要課程。然而,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越來越感覺到課堂上存在一種可怕的現象,將近四分之一的學生坐在教室里無所事事,課堂對他們來說是多么的索然無味,是一種痛苦的煎熬。很多家長在與老師交流時,總是說自己的孩子在小學時數學成績很好,而一進中學為什么數學成績直線下降?數學在大多數學生心目中是可怕的,是最難學的一門學科。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情趣,即情感、興趣。情感在人的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積極樂觀的情感和強烈的興趣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巨大力量。因此,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學生以亢奮的情緒參加學習,以輕松的心態接受知識。那么,究竟如何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趣呢?
一、和諧師生關系,激發學習之“欲”
古人將事情成功的先決條件歸為:天時,地利,人和。可見,處理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教學也不例外。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因此,教師應在具體的言行中體現民主思想和人文情懷,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真愛,從而達到心理上的互通,情感上的互融。
1.師生平等
平等和諧的課堂有利于開發學生心中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情趣。教師應像大海一樣有容納百川的寬廣胸襟,對待學生,無論是成績如何,都一視同仁,不偏愛袒護,顧此失彼;不高高在上,冷若冰霜;不專橫武斷,我行我素。學生最不愿意在偏見、冷漠、責備、奚落、毫無表情的氛圍中學習,更不可能在緊張的氣氛中積極學習。因此,唯有平等愛護,唯有鼓勵,才能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才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情趣。
2.注重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作為教師,應加強與學生感情的交流,增進與學生的友誼,只有親近學生,才能了解學生心中的各種想法,只有較好地把握學生心理,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當教師的情感灌注在教學內容中,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情感時,學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師所教的內容,從而達到學習思維與教師的教學保持著和諧、完美的統一。課堂上教師充滿激情,讓學生從教師的“精神”中受到激勵,感到振奮;讓每個學生都感到“老師在期待我”,用“微笑教學”,用自己的眼神、語調表達對學生的愛,從而達到“尊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二、創設情趣課堂,體會數學之“美”
課堂情趣,是指一堂課的思維情趣和趣味情趣的總和,正確運用情趣創造原則指導數學課堂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高潮迭起,妙趣橫生,從而克服教學中的盲目性和機械性,從根本上改善數學學科枯燥乏味的負面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和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恰當運用情趣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各種情感體驗,會增強學習效果。創設情趣課堂的方式方法很多很多,比如:
1.數學史教學
我國數學史家、臺灣師大數學系教授洪萬生先生總結了數學史的三個方面作用:數學故事,對學生人格成長具有啟發作用;在歷史的脈絡中比較數學家所提供的不同方法,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全方位認知能力與思考彈性;從歷史的角度注入數學知識活動的文化意義,可以在數學教育過程中實踐多元化文化關懷的理想。
教學中結合學習內容講述數學發展的歷史,數學理論所經歷的滄桑、數學家成長的事跡、數學家在科技進步中的貢獻、數學中某些結論的來歷等等。比如講圓周率時,講一講祖沖之的成就;講黃金分割時,介紹一下華羅庚的故事;在乘方概念引入課上,說一說印度國王想獎勵國際象棋發明者,卻給不出獎品的故事;八歲的高斯發現了數學定理;小歐拉智改羊圈;金冠之謎……這樣,讓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演變及其作用,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公式、概念等理論的創始與發展過程;了解數學家們是如何發現數學原理及他們的勤奮治學精神,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在豐富學生的數學史知識,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的同時,還學到了相關的歷史、地理、語文等學科的知識,具有一定的學科交叉性。
2.生活化教學
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感受許多數學題就來源于日常生活,學數學不光是坐在教室里應付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而是為了更好地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了解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從而需要學好數學。數學是訓練人們思維的體操,要想使思維更敏捷、更靈活、更邏輯、更周密,都需要學好數學。
3.數學美教學
數學的“美”無處不在:從理論教學中,體驗邏輯的縝密性,體會探究的樂趣;從實踐活動中,感受數學的實用之美。比如線段的“黃金分割”比例為0.618∶1,人們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藝術美的過程中發現,“黃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種悅目之美,和諧之美。平面幾何中的三角形的重心內分中線為2∶1,立體幾何中的正四面體的重心內分高為3∶1,這也是一種和諧美;數學公式都是那么簡潔、整齊、和諧,這些都使人產生美感。生活中大量的圖形也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在教學中盡量把生活實際中美的圖形聯系到課堂教學中,再把圖形運用到美術創作、生活空間的設計中,產生共鳴,使他們產生創造圖形美的欲望,驅使他們創新,維持長久的創新興趣。
三重視教學節奏,感悟數學之“妙”
1.精選例題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增加學生接受知識的容量,這使課堂教學時間顯得尤其珍貴。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盡可能多地獲得新知識,教師必須精心備課,預設是課堂教學目標所需,生成是課堂教學活動所必然,多一點預設,這樣在上課時教師就能根據學生的不同思維進行恰如其分地引導,教學就會多幾分有效,課堂就會多幾分靈動,教師也會少幾分茫然。而且有些教學例題設計的層次較高,可以分為幾個小題,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得著;有些例題可以通過變式,拓展深度。
2.有效提問
學啟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意義有趣味的問題有其獨特的魅力,可誘發人們的好奇心、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并感召人們為之費盡心思。課堂教學中有必要設置一些讓學生產生好奇的疑點,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課堂上的提問要避免隨意性,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性、要適時;要觸及學生的情緒領域,喚起學生的心靈共鳴,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把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讓學生因情感的驅動而生趣,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應以問題開始,精心設計問題,通過問題情境地創設,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例如,在“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的新課引入中,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故意把圓心搞“丟”了,發動學生用三角板把圓心找出來。在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過程中,教師稍作點撥,讓學生發現把三角板的頂點放在圓上,兩直角邊與圓的交點的連線就是直徑,兩條直徑的交點就是圓心。然后,教師再用嚴密的推理來說明這個道理,順利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入到新知識教學。這樣一來,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熱烈,加深了對所學新知識的印象。
3.注重教法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不同類型的課,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但要使學生產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必須把教學的出發點,轉到“學”上來。只有這樣才能誘發內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習情趣。
4.優化學法
自主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在學法指導上,要鼓勵學生敢提問、善提問,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從“學答”向“學問”轉變,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也好、不同的解題方法也罷,教師要及時予以肯定,并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探討,讓學生進行評價,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空間和探索機會,實現學習互動、信息共享,以達到激發求知欲和保持學習興趣的目的。
四、優化作業設計,體會成功之“樂”
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這就注定了學生在理解知識,運用知識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學生只有會做題目,才會激發他最根本的學習興趣與動力。因此布置多層次的練習和作業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1.精選練習
練習在數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練習的內容和形式,把握好練習的度和量,使學生學而不厭,做而不煩,繞有興趣,做到難易適中,體現多樣性、層次性、趣味性和思考性等,從而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在實際的練習設計中,盡可能多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習題,像情境開放、條件開放、問題開放、答案開放等,都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保持,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要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變學生“無事做”為“有事做”。
2.分層作業
可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差異,再結合學生心理特點進行分層次作業。潛能生做基本練習題,中等生除了強化練習外,做幾道自選題,尖子生感到吃不飽時,適當補充一些綜合運用題,既讓尖子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又讓潛能生“吃得了”,讓不同起點的學生能在作業中都有所提高和收獲,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在作業中獲得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喜悅,從而促進身心全面發展。
學生對數學的情趣并非天生的,而是通過培養形成的。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情趣,需要教師真心、真誠地賞識學生;理解、鉆研教材,去探索采用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通過評價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珍惜學生取得的每一分成績,欣賞學生的每一個創造,肯定學生的每一分努力,使學生能夠認識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促進和指引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實施情趣的培養和激發,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活力和光彩,然后愛上數學。只有長久留住學生的情趣,才能使“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皮連生著.智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3]劉潔民著.數學史與數學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4]曹才翰、章建躍著.數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