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鈞 史 寧
(哈爾濱金融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
淺析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內部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王會鈞史寧
(哈爾濱金融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摘要:完善有效的內部監管制度對于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發展至關重要。通過分析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內部監管存在的制度不完善,技術手段落后,權力過于集中,缺乏權利制衡,監管權責不明確,處罰力度小等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建議:逐步健全內部監管體系,加強對領導層的監督,提高監管人員責任意識,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
關鍵詞:金融;銀行;內部監管
一、銀行業金融機構內部監管概述
內部監管,就是對一個企業或機構內部的運作、人員的配置以及資金安全進行監管控制,是為了提高運作能力,保護所控資產的安全和完整,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貫徹與執行而制定的一系列控制方法、程序和措施。銀行業金融機構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商業銀行、城市信用合作社、農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眾存款的金融機構以及政策性銀行。根據當前國際金融行業特點,同時結合我國銀行業的經營實際,以及銀行業務存在的高風險性,選擇適當的控制方法,制定監管目標對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嚴格的內部監管有其必要性。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自1930年以來,大約130多個國家,幾乎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75%的成員國的銀行業都經歷過嚴重危機。卡爾-約翰·林捷瑞恩的實證研究發現,許多銀行內部監管制度存在缺陷。1995年,巴林銀行因其新加坡分行的交易員里森違規操作而倒閉;2002年,愛爾蘭聯合銀行因違規交易操作在遠期外匯交易業務中損失7.5億美元;2005年1月,中國銀行哈爾濱分行河松街支行行長高山勾結外部人員卷逃客戶資金10.3億元人民幣;2007年,中國農業銀行河北省邯鄲分行的5100萬庫款被盜。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的各大銀行都不可避免地發生金融犯罪案件,大部分是由于銀行內部員工違規操作,或勾結外部人員利用銀行內部監管漏洞進行違法犯罪造成的。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銀行業務呈現多元化與快捷化的趨勢。但近年來由于銀行內部監管缺失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干擾了我國金融市場的正常秩序。于是加強銀行的內控建設,防范內部人員的職務犯罪,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管體系已成為新時期銀行監管的重要課題。
二、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內部監管存在的問題
(一)制度不完善,監管技術落后
1.存在重復監管與空白監管
在金融活動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對監管機構的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對同一監管對象,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仍存在監管機構重疊、參照監管標準不一致等問題。不同的金融機構存在不同的金融訴求和不同的指導策略,因此存在著各類機構規則和公司要求。并且各大銀行業金融機構擁有自己的監管目標和監管文化,各自的監管機構在制定信息報送格式和程序、內部風險控制制度、資本充足率標準、高級管理人員資格審查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規定。有些機構會因為同一個問題,對一個部門或分行進行不同方式的監管和檢查。而在一些需要應對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的關鍵信息整合及影響機構發展的事項和決策上,卻罕有監管部門進行現場監管與稽核。這種重復監管和空白監管現象普遍存在,嚴重阻礙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2.人才隊伍建設滯后
各大銀行業金融機構紛紛建立分行擴張規模,但內部監管機構仍“原地踏步”。很多員工大多來自基層,屬于操作型人才,缺少必要的金融理論知識,人員數量也不充足。并且在監管的過程中,使用的監管手段單一低效,大多為傳統的手工作業,缺乏行之有效的約束力。在我國相關的內部培訓中,對金融監管方面的重視程度非常低,不僅課程零散,培訓的次數也少,監管人員學到的技能和專業技術少之又少,必然增加監管難度,使監管水平達不到要求。
(二)權力過于集中,缺乏制衡制度
任何一個內部控制系統在運行過程中都會出現“搭便車”現象,由于內部控制的主體是銀行管理層,內部控制的程序也由管理層設置,意味著管理層的權力可以凌駕于內部控制系統之上,那么領導可以利用職權避開內部控制系統的監管。
在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中,職位序列的分級明顯,缺乏相應的制衡制度。一些監管部門直接按照上級部門的指示,監管結果也只反饋給相應的主管。權利得不到制衡,信息無法在各層級有效流通,監管的執行效果不佳。
(三)監管權責不明確,處罰力度小
盡管我國在監管法律制度的建設方面不斷創新,但也存在很多重復和遺漏,如金融監管職責歸屬問題模糊不清。我國銀行機構中的稽核部門人員監管意識薄弱,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條款對其進行約束,監管內容欠缺完整性和系統性。由于缺乏相應條款的明確約束,出現問題時各部門相互推諉,導致存在金融安全隱患。
另外,銀行業金融機構業務存在高風險、高利潤等特點,一些業務本身就具備高杠桿性,出現問題時,監管機構的處罰卻并不嚴厲。并對可能出現更嚴重問題的高風險金融產品繼續保持事后監管的放任態度,使內部監管難以操作。缺乏明確有力的處罰措施,相對較低的違規成本使相關人員違規經營,而且機構內部工作人員很容易利用職務之便繞開法律監管。
三、完善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內部監管的對策建議
(一)加快健全內部監管體系
以審慎監管為原則,構建嚴格的內部風險控制體系以及必要的風險評估與預警系統,樹立謹慎的投資理念。實現業務部門自律,對監管機構的每一位職員規定其監管職責,杜絕遇到問題時出現推諉現象。對監管機構進行全面升級,提高內部監管人員工作效率,提升工作人員專業素質。及時對銀行內部系統進行升級,時時查漏。
(二)加強對領導層的監督,提高監管人員責任意識
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領導具有絕對權力的弊端逐步顯現,金融機構內部的高層管理者更應該加強溝通,在決策實施之前應經過縝密的多層審核才能執行。建立一個制衡部門,如稽核部門直接聽令于總行,對分行所有的安全問題直接上報給總行,有權利對所在行進行檢查,不受控于分行領導,這樣會大大提高監管力度。
對于銀行來說,經濟效益越高意味著風險也就越大。而在機構獲取巨額利益的同時風險也隨之增大,監管部門不能只看利潤,而對風險不進行防范。必須加強對職員的風險意識教育,建立內部職員不分層級的相互監督制度。
(三)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銀行內部制度、程序和方法,對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進行預測與評估,從而達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監督的完整監控。員工時刻規范自己的行為,內部監管部門要將監管落實到每一個部門,任何業務的操作都要體現“內控優先”原則。實行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管理模式,以法律法規為依據,根據不同時期、不同業務發展的需要進行靈活變更與調整,使各項業務始終能夠處于內部控制的管理范圍內。
[參考文獻]
[1]陳靜.現代銀行內控:追求穩健發展的自我均衡[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
[2]柴艷茹.金融監管案例教程[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2:11.
[3]秦嶺.農業銀行吉林省分行集中監管模式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3.
(責任編輯:張彤彤梁宏偉)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2-0093-02
[作者簡介]王會鈞(1981-),女,黑河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商業銀行;史寧(1983-),女,哈爾濱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商業銀行、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