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微,方 博,劉 鑫,石 焱
(國家林業局管理干部學院,北京 102600)
林業干部培訓開設“互聯網+”類課程實證研究與思考
陳 微,方 博,劉 鑫,石 焱
(國家林業局管理干部學院,北京 102600)
在當今“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林業干部培訓開設“互聯網+”類培訓課程十分必要。“互聯網+”類培訓課程與傳統培訓課程比較,具備很多特點和優勢,更加貼近培訓學員的需求。“互聯網+”類培訓課程,為林業干部培訓工作帶來了新的嘗試和探索,作為一名林業培訓工作者,應該結合行業特點和工作實踐,尋求適合的方法將這類課程更好地融入林業干部培訓工作中來。
林業干部培訓;互聯網+;課程
“互聯網+”可以說是當今的時代命題,是上至國家下至百姓人人關注、人人談論的話題。林業干部培訓開設“互聯網+”相關課程,既是落實國家戰略需求,也是提升干部能力需求。“互聯網+”類課程與傳統課程相比,具有很多不同之處。作為林業干部培訓工作者,基于此類課程開課實踐和工作經驗,筆者總結歸納這類課程的特點,這對人們在“互聯網+”時代林業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十分重要。
1.1開設“互聯網+”類課程是落實國家戰略的必要措施
2015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之后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李克強總理表示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同年7月1日出臺《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這些表明政府將從國家層面建立“互聯網+”發展戰略,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新路徑。林業干部培訓開設“互聯網+”相關課程,是深入學習國家政策、落實國家戰略、了解國家未來發展動態的必要措施。
1.2開設“互聯網+”類課程是順應林業發展的必要趨勢
張建龍局長在第四屆全國林業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到:“‘十三五’”時期林業建設的重點是推動林業現代化,林業改革發展、資源保護、生態修復、產業發展等都離不開信息化的支撐和引領。”依托“互聯網+”,服務林業8個領域,實現林業深度發展。
2016年3月22日,國家林業局印發《“互聯網+”林業行動計劃——全國林業信息化“十三五”發展規劃》,規劃指出:“十三五”時期林業信息化發展要全面融入林業工作全局,“互聯網+”林業建設將緊貼林業改革發展需求,通過8個領域、48項重點工程建設,有力提升林業治理現代化水平,全面支撐引領“十三五”林業各項建設。林業干部培訓開設“互聯網+”相關課程,是深入貫徹林業規劃、順應林業發展趨勢的必要途徑。
1.3開設“互聯網+”類課程是提升干部能力的必要手段
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對人類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社會交往方式、社會關系、社會結構和思維方式等產生了革命性變化。在“互聯網+”時代,林業干部應開拓視野領域,轉變思維方式,適應時代發展。互聯網思維的變革推動了一批新型企業的成功崛起,對服務業、制造業甚至傳統農業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并逐漸滲透至社會管理、政府管理等多領域。學習掌握互聯網思維,使固有思維走出局限、實現突破,使生活方式顛覆傳統、創新發展,使傳統企業升級轉型,適應時代。林業干部培訓開設“互聯網+”相關課程,是打破傳統固化思維、開拓視野增長知識、提升林業干部能力素質的必要手段。
2.1“互聯網+”類培訓課程可實時動態掌握培訓需求
傳統的林業干部培訓課程,授課之前培訓學員和培訓教師無法直接溝通,所以基本不能選擇培訓內容。有時,培訓組織單位可以跟隨培訓通知發放學前調查問卷,等到上報培訓回執時一并回收,再經過統計、匯總和分析,將調查結果反饋給培訓教師。但這種方式也存在問題,一是由于信息層級傳遞,有可能失真;二是由于信息傳播途徑,反饋周期長。這樣很難把握培訓學員的內心想法,了解培訓學員真正的培訓需求,會直接影響培訓效果。
“互聯網+”類培訓課程,運用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借助移動互聯網,利用智能手機、網絡平臺、通信軟件等工具,建立起培訓教師與培訓學員的實時溝通。報到時學員通過掃碼進入培訓教師預先設置的網絡平臺,填寫調查問卷,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培訓教師直接獲得培訓需求分析報告。課堂上學員通過微信、網絡平臺等方式,直接與培訓教師和其他學員進行交流和互動。這樣,更加真實、快速的了解培訓學員的需求,便于培訓教師調整授課內容。
2.2“互聯網+”類培訓可實現實時交流與線上線下互動配合
“O2O”是一種從線上到線下的商務模式,是一種互聯網思維的體現,是“互聯網+”戰略的重要組成。傳統的林業干部培訓課程,培訓教師和學員幾乎全程在線下完成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培訓教師的授課過程以面授為主,培訓學員跟教師的交流以面談為主。而“互聯網+”相關課程,將課前的需求調查、授課中的實時交流和課后的培訓總結放到線上,大部分集中面授過程放到線下,線上與線下的互動配合,使得培訓課程更加豐富有趣,既能激發培訓學員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員直接感受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的魅力,深受學員歡迎和喜愛。
2.3“互聯網+”類培訓課程可實現“智慧眾籌”
眾籌是指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傳統的林業干部培訓課程一般是由培訓學員提出問題,培訓教師給予解答,或是提供咨詢。“互聯網+”相關課程,可以由培訓教師或學員提出問題,大家共同參與,集思廣益,解答問題。培訓教師可以隨時隨地提出問題,學員利用網絡平臺和通信軟件,提出自己的思路或看法,最后由教師將大家的回答歸納總結,以供參考。或者可以由培訓學員提出問題,發動培訓教師和其他學員“智慧眾籌”,最后依靠大家共同努力解決問題。這種培訓方法既可以調動學員積極參與,又可以更好、更高效的解決問題。
“互聯網+”相關課程具有很多優勢,但是也遇到一些問題,基于林業干部教育培訓的實際工作經驗,針對這類課程有如下思考。
3.1培訓教師聘請困難
首先,“互聯網+”是近兩年興起的,“互聯網+”類培訓課程是新課程,以往的師資庫里基本沒有講授這類課程的教師,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其次,由于工作關系,接觸林業方面培訓教師較多,很難接觸“互聯網+”方面的授課教師,只能通過網上查閱、互相推薦等間接方式接觸認識一些培訓教師,對其師資水平了解不多。最后,一些互聯網公司或咨詢機構“互聯網+”方面的培訓教師,雖然授課水平較高,廣受學員好評,但是受限于干部培訓的相關規定,經費不足,聘請困難。
3.2學員水平差異較大
培訓學員年齡不同、學歷不同、所在城市發展水平不同,這些因素造成學員水平差異較大。相對來說,年輕、學歷高、來自大中城市的學員水平相對較高,能夠快速接受培訓教師的授課內容,快速融入培訓課堂并能很好參與互動。而一些年紀偏大、學歷偏低、來自偏遠地區的學員水平相對薄弱,對于授課內容雖然認可,但是接受速度較慢,理解難度增大,跟老師和其他學員課堂互動相對較少,甚至個別學員沒有智能手機,也很少體驗過互聯網的應用和便利,思維相對僵化。
3.3培訓覆蓋范圍較小
目前,“互聯網+”類課程只在部分培訓班中開設,學員覆蓋較少。第一,“互聯網+”類課程大多面向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涉及較少。培訓的對象主要是信息技術人員或林業產業人員,在整個培訓課程設計中所占比重較小,沒有面對林業管理人員、領導干部的專題培訓;第二,“互聯網+”類課程大多在一線城市開設,二、三線城市覆蓋較少。由于師資、城市發展水平等因素,以國家林業局管理干部學院為例,大多數“互聯網+”類培訓課程在北京、浙江等地開設,而其他城市的林業干部除外出參加培訓,幾乎很難聽到知名專家、教授現場授課,培訓覆蓋范圍有限。
通過近幾年開展信息化和林業產業培訓工作的總結,開展與信息化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產業干部和林業企業管理者的相關座談和反饋,了解到“互聯網+”、互聯網思維等內容廣受學員歡迎及好評。林業干部培訓工作者應該在“互聯網+”的國家戰略背景下,結合林業行業發展,通過師資庫建設、分層次培訓、移動互聯網等手段,尋求適合的方法使“互聯網+”相關課程更好地融入林業干部教育。
注:石 焱,通訊作者
主要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Z].2015.
[2]黎麗,謝偉,魏書傳,等.中國制造2025[J].金融經濟,2015(13).
[3]李博.淺論“互聯網+”下的干部培訓創新[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52
G633.67
A
1673-0194(2016)18-0221-02
2016-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