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競鴻
(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系,安徽 蕪湖 241000)
目前高職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中職物流專業及應用型本科物流專業的培養模式尚未存在明顯差異。雖然一些高職院校物流專業在“現代學徒制”類培養模式的實踐層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具有鮮明特色、較具發展潛力的高職物流人才培養模式,如“訂單班”模式、“教學做”一體化模式、“企中校”與“校中企”模式、“工學交替”模式等。這些模式對高職物流專業推行“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起到借鑒、促進推動作用,但這些模式尚處于“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初級發展階段,有待于在理論及實踐層面進一步提升。
為適應現代物流企業的崗位需求,部分高職院校物流專業結合國內外先進企業的運營現狀,開設了一些較新的課程,如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采購管理、生產管理等,但是這些課程的設置大多停留在案例分析及理論知識講解層面,高職物流專業畢業生所應聘的崗位對這些課程的知識掌握要求較少,因此高職院校需要結合企業用工需求調整專業課程教學目標。
一些高職院校物流專業的課程體系設計缺乏崗位應用性,在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中存在人為系統性,課程分類過細、過窄等問題。雖然有一些高職院校物流專業從實用性角度設置課程體系標準,但在設計課程體系過程中主觀因素較強,缺乏與企業深度合作探討,導致學生課程任務繁重,但綜合實踐技能無法得到提升,進而影響院校物流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對口率。
一些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在院校內屬于小專業學科,招生規模較少,導致實訓資源投入不足,因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出于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教師主要對物流的基本理論進行講解,學生在技能培訓過程中缺乏實訓資源以及專業老師的指導,從而導致學生實踐能力較差。同時調查發現,開設物流管理專業的院校很多,但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師資來源主要是應屆本科生或應屆研究生,有企業工作經驗且理論知識扎實的“雙師型”教師較匱乏,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專業性不強。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開展了各類型的企業頂崗實習,但對頂崗實習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實習結束階段,通過企業主管及學校教師對實習生的打分確定學生的學期成績,受制于打分的主觀性影響,此種考核方式雖在一定程度反映學生實習總況,但學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及崗位適應能力不能較好體現,同時在學生對實習企業打分中,學生也只能通過對實習企業的總體印象進行粗略打分,企業如何安排學生學習、工作的時間,如何加強學生管理等因素均不能體現。“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要求企業與高職院校在教學實踐中協同處理好學生學習理論課程和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訓的時間,尤其是物流企業是否會在11.11、12.12等業務高峰期提前組織相應人員對學生進行實習實訓的講課和培訓。此外,企業師傅及學院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壓力分散、學生實習實訓中的安全保障和生活管理均是保證“現代學徒制”持續進行的關鍵環節,這些過程性要素均應納入考核體系。
通過實地調查及企業訪談,本文以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從企業意愿、學生意向及學院管理可控性三個方面對高職院校物流專業構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可行性分析。
與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長期合作的頂崗實習企業有意愿參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并愿意提供相應的學徒崗位及配套機制。傳統物流企業在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過程中面臨著人力資源更新換代的問題。以安徽匯通有限公司為例,分撥中心的老員工習慣于手工填單,驗收貨物并記錄出入庫分揀量,而對于手持終端錄入貨物數據及數據庫管理系統下的業務處理效率較低。尤其是信息平臺及自動化分撥設備上線后,對大學生的需求量較大。安徽匯通公司需要大學生來提升自身員工隊伍的綜合素質,同時從企業長遠發展和擴張考量,也愿意在人才培養上進行一些投入。雖然頂崗實習生實習后的畢業回流率率不高,但相對于社會招聘而言,愿意回來的實習生容易接受匯通的文化及業務流程,對企業忠誠度也較高。綜合而言,頂崗實習企業出于培養企業儲備干部方面意愿,愿意與學校共同嘗試“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這是實施“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先決條件。
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設計完善了實施“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及細化的可操作的學生考核與管理制度。比如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制定了《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頂崗實習管理辦法》、《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校外實習基地建設與管理規定》等相關的教學管理制度,是物流專業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頂層制度保障。學院工商管理系及物流教研室在推動三階段“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時,根據專業特點和學情,制定了可操作性的《頂崗實習學生管理與考核方法》,從而保證了實施過程的全程可控。
高職院校學生是“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主要參與方,學生及家長對于該模式的認同是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前提條件。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物流專業學生由普高生與單招生組成。在大一下學期,物流專業教師會依據學生的報名意愿組織有需要的學生在大二到物流企業一線參加半年期頂崗實習,盡管工作強度遠不及社會招聘的人員,但物流行業的特點是全年無休,沒有與其他企業一樣的節假日,與學生期望有一定落差。學生在實習開始期間有一些不適應,但通過實習指導教師及企業雙方努力,大多學生很好完成實習,畢業后對這種“工學交替”培養模式的認可程度較高。“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與“工學交替”培養模式比較相似,學生的認可度及適應性可以對比參考。
選擇有責任心、有意愿的企業作為實習實訓合作基地,高職院校與其通過簽訂長期合作培養協議穩定合作關系,依據企業的崗位需求設置學徒制招生崗位,同時邀請合作企業主管加入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共同制訂“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標準,明確校企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不同階段的角色定位,以及知識技能傳授的分工合作。高職物流專業可采用“1.5+1.5”教學模式實施“現代學徒制”。大一及大二上階段,高職院校主要負責思想道德及物流基礎知識傳授;大二下及大三階段依據學生志愿,分批派遣到合作企業作為學徒制實習生;學徒制實習生在企業實踐過程中受企業與學院雙重管理,在實習前高職院校應與企業制訂好不同崗位的培養目標及技能培訓內容。
崗位技能導向的課程體系不一定是系統性的專業課程體系,但卻強調企業崗位實踐技能的培養。各項目任務來源自合作企業的職業崗位具體工作任務,以完成每一項崗位作業任務所必需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結合職業標準,依照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和從初學者到專家的職業成長規律編制課程內容、設計學習情境和制定課程標準,同時結合助理物流師等國家職業標準要求,使學生順利完成課程學習任務后更容易獲取相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企業與高職院校應共同組建“現代學徒制”師資團隊,參照相關文獻及相關院校實踐經驗,師資團隊的構成比例大致為:企業方面師傅包含1/3的人資培訓人員,主要負責學徒在企業的認知、企業文化、規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訓;2/3的崗位主管或骨干員工,主要負責對學徒崗位認知、職業素養、專業知識、崗位技能等方面提供指導和對接。高職院校方面教師包含1/3的公共課教師,主要負責公共基礎課等培訓;2/3的“雙師型”物流專業教師,主要負責學徒的專業培訓。還需要對組建的“現代學徒制”師資團隊成員進行理論實踐培訓,企業選派的師傅實踐技能較為豐富,具有物流行業多年的從業經歷,學習接受行業新事物的能力較強,然而在面對學生的教學過程中,理論基礎不夠扎實,易缺乏系統性,因此,需要定期、有計劃地開展關于職業教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內容的學習和培訓,使物流企業師傅不斷完善自身的執教能力;職業院校教師理論知識較好,但實踐知識相對缺乏,可以組織專業教師利用暑假、寒假等時間去合作企業頂崗實踐,提升自身物流操作的實踐能力和解決物流實際問題的經驗。
“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應設計工作內容導向的過程性考核評價體系,將工作崗位上學習和任務完成情況納入考核內容,制定專門的學徒管理辦法和考核標準,并且參照學徒所在崗位的職業標準,規定學生參加相應職業資格證書考試,企業師傅在傳授技能的過程中應植入職業資格證書針對的重難點內容。學生完成校企共同制定的培養方案中所規定的教學環節,還可通過考核獲得畢業證書及職業資格證書。
[1] 孫統超,陸永健,殷琴.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施現代學徒制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6,(2):134-136.
[2] 陳罡.義烏高職物流人才“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6,(5):141-143.
[3] 廣小利.基于現代學徒制的物流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