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
(天津理工大學,天津 300384)
天津古文化街的文化旅游開發思考
楊婷
(天津理工大學,天津 300384)
隨著社會現代化,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多、交通工具的飛速發展和家庭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長等條件的滿足,從前只屬于特權階層的旅游行為變得大眾化,然而城市發展也逐漸趨近“同質化”,地域文化的特色漸趨衰微。旅游業與文化產業有著天然的耦合性、互補共贏性,將二者巧妙融合,既可以帶動若干相關產業,又能以其經濟收益保護文化遺產。鑒于其他地區的古鎮老街開發范例,對天津古文化街的文化旅游開發進行研究。
古文化街;老街開發;文化旅游;產業融合
隨著發展,許多本土文化消亡、流變,地方傳統與歷史文脈被割裂。中國的北京、上海、廣州,與美國的紐約、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等“國際大都市”變得越來越相似。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由于不同的城市有著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自然條件和不同的歷史經驗,經過漫長的發展呈現出各色文化特征,才使得城市有了屬于自己的獨特魅力,我們不得不重視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和傳遞。文化作為一種抽象事物,需要一定的載體予以呈現和展示,進入現實公共文化生活和現實文化生產中,才能實現轉化,我們應該找出一條使文化資源與當代社會消費需求相適應的道路。
隨著交通、資金、閑暇等方面的限制解除,旅游大眾化。旅游活動與文化資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旅游是一種流動的文化活動,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渠道,將文化資源開發成旅游產品,能夠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鮮明的文化資源又可以作為獨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反過來促進旅游事業的發展。
(一)“烏鎮模式”
上海的“新天地”模式、桐鄉的“烏鎮”模式因其產生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成為當前我國許多城市歷史街區改造的范本。
烏鎮在2001年推出的東柵景區和2003年啟動的西柵景區景。開發景點20多處,主要由傳統作坊區、傳統民具區、傳統文化區、傳統餐飲區、傳統商鋪區和水鄉風情區組成,設有停車場、購物街、餐飲、住宿接待設施,并配有導游服務等。
1999年,烏鎮首次進入保護古鎮遺產程序外部整治,將修復目標定位在一百年前。在整個古鎮保護過程中,老街管線地埋,抬頭不見電線電纜、低頭難覓水管槽道;為了布置的古鎮的“原汁原味”場景,多處征集尋求當時的建筑材料,復原部分重要廳堂、典型居民區的原貌;利用原有建筑改造,建筑內部空間進行重構,將歷史物化閑置公共建筑注入新的功能;補貼傳統特色老字號商店,強調傳統手工藝市場機制的建立和歷史街區傳統老店的恢復,使旅客還能通過恒益藥店和烏鎮郵局,染坊、油坊、茶館等,看到過去老百姓來早市、喝早茶、抽早煙的社會生活場景[1]。為了增添烏鎮的人文氣息,當地還重新編排評彈、皮影戲和花鼓戲等一些文藝節目,組建烏鎮越劇隊、老年京劇隊,讓游客體驗到不一樣的古鎮生活。
烏鎮保留了獨特的地方習俗和文化傳統和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河網密布,港汊縱橫,民居臨河而建,街道兩旁保存有大量明清建筑,小橋、流水、古宅,體現了的江南古鎮風韻,素有“中國最后的枕水人家”的美譽。因其在“歷史遺產保護與再利用”方面的成功而入選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案例館,其合理的發展模式也被聯合國稱為“天人合一”的“烏鎮模式”。
(二)上海“新天地”
有近一個世紀歷史的上海“新天地”原屬法租界,是以石庫門建筑舊區為基礎改造而成的頗具上海歷史文化風貌的餐飲、商業、娛樂和購物步行街。分為南里和北里兩個部分。北里由多幢石庫門老房子所組成,并結合了現代化的建筑、裝修和設備,化身成多家高級消費場所及餐廳,時裝專門店、時尚飾品店、美食廣場、電影院及極具規模的一站式健身中心,還有適合舉辦各類活動的占地250平方米的廣場。南里以現代建筑為主,舊建筑為輔,榮獲諸多國內外建筑獎。
“大部分為舊式或新式里弄,少許花園洋房”是石庫門獨特的文化積淀,為了重現石弄堂的昔日光景,改造舊城依從“整舊如舊”原則。保留了街巷的空間尺度,部分建筑基本保留,一些保留外墻和屋頂,在老房子內加裝現代化設施,增設地下管道、通訊電纜、消防系統等基礎設施。剩余部分建筑內部拆除重建[2],為了貼近原貌,依據從上海檔案館找到的當年殘存圖紙進行重建,專門從國外進口防潮藥,盡量保留原有磚瓦。
改建后,新天地現有商鋪百余家,其中餐飲類占總量的四成,包括中式餐廳、歐美餐廳、東南亞餐廳、酒吧和茶坊等,其他還有服飾精品店、家居飾品、傳統文化工藝品店,以及新概念電影中心及大型水療中心,出售各類中國味工藝品、居家用品、紀念品的中華文化商城等,中西合璧,風格獨特。另外,還有特意按照20世紀20年代里弄住戶模式建成的石庫門“屋里廂”展示館,石庫門博物館則通過對老上海居家環境的重現,讓大家了解原汁原味的20世紀初上海人家的生活形態和上海的歷史文化,追尋歷史回憶,展示本土風情,讓海內外游客感受到獨特的海派文化。
(三)“烏鎮模式”與“新天地模式”帶來的經驗啟示
1.成功之處:合理定位和大力宣傳
(1)烏鎮。通過科學的市場分析,烏鎮一期定位為觀光市場,二期則定位在商務市場和休閑市場,由專業團隊管理,確立高端市場的定位,營造靜謐的環境氛圍。對海外游客,大力宣傳烏鎮的中國歷史文化特色;對北方游客,宣傳“枕水人家”的江南水鄉特色;對城市居民,則利用純樸的鄉土氣息吸引人們來體驗。與中青旅的合作,也為之帶來大量的客源。
政府大力營銷,在宣傳方面投入巨大,先后與多家電視、新聞媒體展開合作,廣泛參加國內外各大型國際旅交會。先后成功舉辦香市花車巡游煙花大會、首屆中國桐鄉烏鎮水鄉童玩藝術節等大型宣傳活動和節事活動并贊助拍攝電視劇《似水年華》,塑造出烏鎮“遠離世俗紛擾”的形象。延續歷史文脈,全方位打響烏鎮知名度。
(2)上海“新天地”。新天地在大都市文化的碰撞更為劇烈。上海“新天地”將目標消費群體定位于上海的商務區白領階層、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士、來到上海旅游的海外游客以及國內游客等[3]。用“舊瓶裝新酒”的方法,選擇老字號的品牌,獨特個性的商戶入駐,讓中老年人走進它懷舊,年青人覺得時尚,外國人認為它很“中國”,中國人則感覺很洋氣。
在此舉行過一系列潮流的活動,例如迎2008農歷新年主題花卉展、“浪漫情人節環繞新天地”主題活動、秋冬時裝季、萬圣夜系列精彩活動,圣誕慶祝活動等。更是借助2008年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舉行新天地新年倒計時晚會,營造出一個國際化的氣氛,讓海內外各界人齊聚新天地,感受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的交融。
2.警示之處:開發與破壞的不平衡
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與適度商業化之間總是很難掌握平衡,“烏鎮模式”與引起跟風潮流的上海“新天地”中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烏鎮西柵景區基本空心化,再難感受到景區內原有居民的生活人情。過度商業化沖淡了古鎮韻味,正如一些游客抱怨西柵景區中的酒吧一條街,驚擾了烏鎮的寧靜,破壞了氛圍。上海“新天地”從空間的組織方式上進行較大改動。過于現代化的招牌和裝潢與住宅原有的風格相矛盾。很多人感慨新的文化占據了主導地位,歷史文化只留下了一個外殼和零星的元素。我們需要商業的元素,但要避免過度商業化。
(一)天津古文化街發展現狀
天津最初是渤海灣上的一個漁村,北宋年間南北貿易繁榮,天津成為漕糧中轉之地,人口聚集,金元時期憑借“地當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車”的地理優勢形成了商業和人口的聚集地。明代朱棣由此渡船,“天子渡口”遂更名為“天津”。隨著海運的興盛,“護海女神”媽祖,由南方傳播到北方,元泰定年間三岔河口一帶建立天后宮,俗稱“娘娘宮”,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會娛樂場所的天津古文化街現已成為津門十景之一。
古文化街由仿中國清代民間小式店鋪組成,匾額楹聯,建筑風格獨特,主要工藝品、文玩字畫、古舊書刊、珠寶玉器、旅游紀念品等,還有泥人張藝術博物館、玉皇閣、天后宮等景點,充滿“中國味,天津味,文化味”。加入現代化管理元素的古文化街商業旅游區,新增防盜監控系統、消防、餐飲、衛生等設施,街內設有衛生間36個,監控攝像頭百余個,景區周邊停車場可停納近千輛車。
但景區資源分散,又缺乏有效的運營,發展凝聚力不足,古文化街內多是個體商販經濟,資產運營效率普遍偏低,經營不規范的文玩店、小飯店比比皆是,導致景區整體商業格局混亂,有損景區整體形象。除此之外,景區內旅游信息服務、餐飲住宿、休閑娛樂等配套服務設施還不盡完善,傳統商業模式效益有待提升;缺乏業態創新,推介力度不夠,開發還浮于表層,具有品牌認知度的特色文化旅游尚未形成;中、高層管理人員比例較低,既掌握商業相關知識,又具備文化旅游產業管理經驗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二)未來發展思路
1.挖掘“老城津韻”品牌的民間渠道。發揮“中華老字號”品牌優勢,與現有商業、餐飲、景區布局相結合。推廣街區的民間技藝,鼓勵獨具天津特色的手工、演藝、絕技、飲食、風俗等走進群眾;強化旅游資源品牌提升,全面推廣民間津文化,作為津韻文化的支撐和補充,通過國內外文化交流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體驗津文化,通過舉辦風俗活動、旅游節慶、文化博覽節等提升,合理布局以“老城津韻”地方特色為主的專賣店、展示中心和專題博物館,塑造“津”文化旅游的品牌。開辟民俗游精品線路,增設人力車、電瓶車、馬車等體驗式交通工具增強沿途的趣味性和便捷性,讓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深刻體驗到“老城津韻”。
2.形成文化、旅游、商貿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以特色文化和休閑旅游為主線,融合休閑娛樂、商貿服務、酒店餐飲等行業,通過提供全功能旅游服務營造良好的旅游氛圍,打造天津市文化旅游核心區。以體現都市時尚為主題,大力發展融合休閑、體驗、展演、文化等元素的配套商業服務,利用閑置樓宇招商發展體驗休憩商業綜合體,組合規劃片區內食、住、行、游、購、娛等業態,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建設經濟型酒店、青年旅館等適合大眾消費業態,實現景區內旅游活動的全功能服務,放大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帶動商旅文融合發展,整合周邊旅游資源,將整個老城片區打造成京津冀區域旅游線路的重要節點。
3.加強宣傳與專業人才引進政策。借勢京津冀協同發展契機,托南開區“三區三帶”文化產業布局,面向京津冀地區、華北、華南等地區,實地考察文化產業發展現狀,探討合作與交流模式和途徑,加大區域文化旅游發展的新聞媒體宣傳報道力度,廣泛宣傳老城片區規劃、建設、招商信息,以此擴大社會知名度。適應商旅文融合發展的需求,切實提高專業人才綜合素質,完善專業人才的吸引、使用和激勵政策,加快引進領軍人才,造就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層次專門人才,構筑文化旅游產業的人才高地。
一旦出現成功的改造案例,各地便紛紛效仿,造成重復建設和雷同。然而杭州西湖天地如法炮制上海新天地,不僅沒有一炮打響,反而是一片冷清,所以我們在對歷史街區和建筑進行保護、整修和再利用時,應該發掘自有的獨特資源,不是簡單地對歷史的“恢復”,也不是對歷史的“遮掩”,而是一種文化再生產過程中的“創造”。立足于區位特點、產業基礎及發展優勢,發展不同業態,充分挖掘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底蘊,將歷史文化、特色街區旅游與市場相融合,統籌發展旅游業、文化、商業及全功能服務產業,充分發揮產業融合的倍增效應。實現特色發展,將區域優勢轉化為功能優勢、產業優勢和經濟發展優勢。
[1]鄭世卿,王大悟.烏鎮旅游發展模式解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2,(10).
[2]趙曄,姚萍.從上海新天地看歷史遺產的保護利用[C]//中國建筑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07.
[3]張斌,張皖婷.大都市休閑街研究——以上海新天地開發為例[J].經濟論壇,2009,(5).
[責任編輯李曉群]
F592
A
1673-291X(2016)27-0158-03
2016-08-16
楊婷(1993-),女,重慶人,碩士研究生,從事社會發展評估與預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