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小萍
【摘 要】《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在教學目的要求中指出:“使學生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根據這一要求,我在數學教學中運用了愉快教學,注意在課堂上提供豐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較為完整的感性材料,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全方位參與教學活動,使他們興趣盎然地學習數學。
【關鍵詞】游戲;情景;競賽;興趣
一、在游戲活動中,輕松自如的學習
(1)小學生的情感往往表現出高度的興奮性和特有的熱情,喜歡群體活動;他們的自我意識和道德感在不斷增強;他們愛說、愛動,自我表現欲和參與意識強烈中學生好奇心強、活潑愛動貪玩、渴望成功,但意志力不強,對學習欠缺目的性,英語學習動機以直接的近景性學習動機為主。此外,從心理學角度看,游戲符合兒童的心理發育特征;就小學生而言,游戲是啟發心智與興趣,達到身心愉悅的最佳方式。在教學活動中經常組織游戲,寓教于樂,樂中求教,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把英語知識合理地融入各種游戲中,讓學生在玩中無意地掌握英語,將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運用知識,主動探索。
(2)游戲、玩樂,是兒童的天性。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適當的游戲活動,既有助于學生體力、智力、交際能力的發展,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國內外的實踐也證明,科學的采用游戲教學將大有稗益,我就經常在教學中采用做游戲這一教學手段,且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我在教學《數字5的讀寫》時,授課前,設計“搶凳子”這一游戲來導入所學知識:5名學生圍著4張椅子繞圈,其他學生們唱歌,歌聲停下來后,學生們奮力搶屬于自己的座位,看誰的反應快。通過這個游戲,學生們直觀的建立了數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復習了上節課有關“4”的知識,又引發了學生們學習新課的興趣,一舉數得。又如,教學“數的組成與分解”時,我設計了“找朋友”的游戲:參加游戲的小朋友頭戴數字卡,伴隨著“找呀找呀,找到一個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頭飾上的數能組成需要分解的數,就是一對好朋友。(如:2和7組成9;3和6組成9 中,“2”和“7”是一組好朋友,“3”和“6”是一組好朋友。)
這樣,學生們在感性直觀、輕松自如的游戲中,感知了抽象的數學的理念,其樂融融,教師又何樂而不為呢?
二、在數學情境中,趣味盎然的學習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數學。教師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讓學習陶醉于數學情境之中,樂不思蜀。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師通過講故事、創設生活場景、多媒體課件等教學手段使學生置身于學習數學的氛圍中。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愛聽故事。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常把書上的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編成一個個故事,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生低年級學生對于抽象的知識往往難以掌握,但教師如能根據條件,因地制宜的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尤其利用多媒體圖、文、聲、像并茂這一優點,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把抽象的數學具體化、形象化,激發學生的興趣,將更有利于教學。低年級很多數學知識都適宜制成多媒體課件,如:口算、乘法口訣等口答類題目。具體細節就不一一再談了。另外教師還應努力拓展學生的眼界,促使學生主動的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思考數學問題,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例如我們可以在教室里設立“生活數學欄”,展示學生采集的生活數學題。總之,這種在情境中學習數學的教學方法,對教學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在競賽中,緊張積極的學習
游戲通常是一項集體活動,應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在合作的基礎上,當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思考時,游戲的趣味性就會大大激發兒童的內在動機,從而使他們比平時更會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促進、互相合作。正如美國宇航員約翰·格蘭說的:“要想獲得成功,首先要有合作精神。”課堂游戲往往是以同桌伙伴式或多人小組式展開競賽,當集體做某一件事時,學生們平時的自卑或自傲或多或少得到抑制,取而代之的是團結和睦相互協作。在進行游戲活動時,教師要放得開,收得住。既要使學生積極參與,又要使游戲有序進行,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同時還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大量事實表明,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有效手段。低年級學生求知欲望強,表現欲強,希望自己能受到老師和同學的信任和贊揚。教學中,可開展“比一比”、“爭當小小數學家”、“算術擂臺賽”等學習競賽活動,使學生在競賽中學習知識、增長才干,不斷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我經常組織“比一比,賽一賽”“奪紅旗”之類的競賽活動。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與教師自身思維的靈活性和豐富性密切相關。因此,教師自身的思維也應具有創造性,并以創造者的身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創造性的氛圍,為學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創造性的良好情境。比如,對學生的質疑,老師的態度應該是鼓勵引導,通過鼓勵使學生從“不敢”提問到“敢于”提問,通過引導,使學生逐步做到“善于”提問。要學生“敢問”,關鍵在于教師要愛護扶持他們的熱情,對于學生提的每個問題,要努力做到認真善意地對待,絕不因為學生提出了沒有意義或不好回答的問題而表現出不高興,不耐煩。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一輪課程改革也要求我們“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自主能力”,所以當我們面對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孩子們還是少點埋怨、苛責,多在提高學習興趣上,認真鉆研教學理論上動些腦筋,有句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四、激勵評價要適當、多樣,來拓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人都希望被別人賞識,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課堂上,我把學生當作平等的朋友來對待,熱情關心,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學生的優點,進行“激勵式”的評價。“你們聽,這位同學說得多完整啊!老師真佩服他!”“你說得真好,如果聲音再洪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還有誰能超過他!”……這些話語在我的課堂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這些激勵式的評語能在學生的內心深處形成一股強大的心理推動力,在潛意識中產生向表揚目標努力的追求,對學習的態度是樂意的、主動的。當學生遇到困難,回答不出問題時,我便說“你肯定行,再動動腦筋,好好想一想!”、“真不錯!聲音稍微洪亮一些,同學們就聽到了。”、“老師知道你一定行!”這一切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學生在一種高漲、激動的情緒中進行思考和學習,感到學習是一件開心的事。還有把口頭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尚幼,往往對物質獎勵更喜愛。我就常常畫些小圖片,制作些頭飾胸飾,以表示對他們學習的肯定。并且把個人榮譽和集體掛鉤,培養學生的團體協作精神。每個小組都有一架模擬的“梯子”,“梯子”的頂端是一面小紅旗,哪個小組的成員有進步,他們小組的梯子上就會多一個腳印。哪組最先攀上梯子他們就獲得勝利。學生很喜歡這種獎勵措施,誰都想讓自己的小組快快爬到最高處,摘得小紅旗。課堂上能夠適當添加上“趣味”這調味劑,教學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一輪課程改革也要求我們“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自主能力”,所以當我們面對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孩子們還是少點埋怨、苛責,多在提高學習興趣上,認真鉆研教學理論上動些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