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貧困問題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現象和社會現象,做好貧困生的資助也顯得越來越重要。目前,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高等院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但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主要結合新時期高職院校的特點以及其貧困生資助體系存在的問題,針對新時期如何完善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體系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助學;育人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縱深化發展以及我國教育成本分擔制的深入執行,我國高等院校的教育成本不斷增多;另外,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推進,在校大學生的貧困生數量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之下,貧困生的資助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建立健全的貧困生資助體系不僅關系到校園的和諧,更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的公平發展和社會秩序的穩定。目前,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推進下,我國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已經初步形成,這一體系對解決我國的貧困生問題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意義,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些問題與挑戰。在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與普通的高等院校相比,其貧困生的數量明顯高于普通的高等院校,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體系中所存在的問題也更多,各方面的機制和體系都不太成熟完善,在新的社會背景下所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多。如何在高職院校建立一套合理高效的貧困生資助體系,達到“助學”與“育人”的完美結合,已經成為當前高校資助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下文中,筆者將針對高職院系資助體系在新時期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和挑戰,對新時期如何完善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體系進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建議。
一、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的貧困生資助工作機制
高職院校的貧困生資助工作是一件非常復雜的系統過程,涉及到很多具體的流程與步驟,當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些不夠完善、不夠科學以及效率低下等問題。要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的貧困生工作機制,必須合理有效的處理好這些問題。
其中,對經濟困難學生及其困難程度進行科學公正的界定是貧困生資助工作中面臨的首要難題。目前,全國各地的高職院校尚未形成科學、統一的認定標準。特別是在新時期高職院校不斷擴招的情況下,各高職院校的招生范圍相當廣泛,學生也往往來自全國的各個地方,而相關的資助部門僅有幾個工作人員,不可能尋訪所有學生的家庭情況。因此各高職院校劃分貧困生的依據往往是生源地的民政部門所開具的貧困證明信,但有些地方民政部門出于地方保護主義或者是其他的原因,經常會根據學生的自述開出一些與貧困生實際情況不相符合的介紹信。若是輔導員或班主任不深入調查學生的實際情況,就很難公正客觀的確定資助對象。另外,貧困生的概念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會隨著貧困生家庭情況的變化而改變。
面對上述問題,最先要做的就是科學規范、公平公正的制定貧困生的資助標準,例如貧困線的劃定以及從多元化的角度來綜合認定貧困生等。首先,貧困線的劃定可以將各地區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并隨著這一指標的變化而進行適當的調整;另外,要從多元化的角度來綜合認定貧困生,例如從經濟資源指標、人力資源指標、社會資源指標、自然資源指標以及特殊資源指標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的考慮。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可以通過給貧困生建立誠信檔案的方式來確保資助工作的科學規范、公正公平。學生輔導員、班主任以及資助中心的相關工作人員應不定時的考察、暗訪貧困生的個人生活和學習情況,并與誠信檔案進行對比,以對貧困生的認定進行及時的調整與劃分。
為了建立和健全更有效的貧困生資助工作機制,還應結合實際情況的變化,修訂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以提高資助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水平,確保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高效運轉;還可以建立個性化資助與服務制度,根據每位貧困生具體情況的不同,如年級、民族、性別、經濟情況等,推出適合每個人情況的資助辦法。
二、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力、社會企業深入合作的貧困生資助體系
從資助經費來源上來說,高職院校的貧困生資助體系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首先,高職院校與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開展助學貸款的難度相對較大,有的高職院校甚至無法與銀行協調工作而不能開展學生貸款工作。因此,高職院校的貧困生主要是通過獎學金、助學金以及學費、生活費補貼來獲得資助。但是,高職院校的獎學金名額一般都比較少,主要獎勵那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同學;而貧困生又主要來自我國一些欠發達的地區、文化程度相對較弱,因此大多數貧困生無法獲得獎學金,獎學金在實際上也未能起到真正的資助作用。
針對這種情況,政府不僅需要加大對高職院校的資金支持,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貸款形式,為高職院校的貧困生提供資金援助;還應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對于選擇高職院校為對象,開展助學貸款的銀行給予一定形式的鼓勵或者是稅收等優惠政策,以擴大高職院校貧困生助學貸款的覆蓋面。
高職院校與普通的高等院校相比,秉承的是“校企”合作的辦學理念,更側重于職業技能的訓練。因此在資助資金來源方面,除去以政府為主力,高職院校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一些經驗,通過與社會企業或者是個人開展人才培養合作以及培訓合作等方式,來引進并鼓勵社會企業在學校創立貧困生資助基金,以獎助學金或者是生產勞動報酬等形式來資助貧困生,以最大程度的利用社會資源來建立健全高職院校的貧困生資助體系。
三、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的“育人”功能,提升學生“軟實力”
當前高職院校的資助形式雖看上去豐富多樣,有獎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儉學以及各種形式的學費減免與補貼等。但這多樣的資助形式在本質上卻是相同的,即囿于單一的物質援助、經濟“輸血”,而忽視精神資助與真正意義上的“造血”援助。現實生活中,有不少的貧困生不僅存在著經濟困難,還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問題,如脆弱敏感、自卑傾向以及抑郁封閉等。有不少同學還“人窮志短”,不僅不愿接受別人的資助,也不愿參加勤工儉學工作,缺乏自立自強、積極進取的精神。而高職院校的“勤工儉學”工作又往往缺乏技術性的工作崗位,只停留在簡單勞動力的層面上,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專業優勢與專業素養。
針對上述問題,要完善高職院校的貧困生資助體系,還必須重視其“育人”功能,著重提升學生的“軟實力”。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加強對貧困生內在精神的人文關懷與心理關懷,通過心理咨詢與建立心理檔案的方式來關懷學生,使貧困生在獲得經濟資助的同時擁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將目前單一的貧困生資助機制,轉變為以激勵為主、助困為輔的新機制,通過“貧困生自救工程”或者在貧困生內部樹立榜樣的形式,為貧困生的未來發展提供內在的驅動力與精神支持,幫助貧困生樹立自立自強的精神。另外,相關勤工助學崗位的設置也應更具知識性,鍛煉貧困生的能力,使其將所學知識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中,真正提高貧困生的“軟實力”。
四、結語
高職院校的貧困生資助工作是一件非常復雜的系統過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不僅存在著一些不夠健全、不夠完善的問題,還面臨著新的挑戰。新時期完善高職院校的貧困生資助體系,不僅要從內在的工作機制入手、從資助資金的來源等方面入手,還應注重其“育人”功能的彰顯,真正提高貧困生的“軟實力”,實現“助學”與“育人”的有效結合。
參考文獻:
[1]李素枝,李亞婕,劉勝花.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現狀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34(01):23
[2]肖陽.略論高校現行貧困生資助體系存在的問題與改進[J].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0(01):74-76
[3]沈吉文.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實施現狀的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25(01):68-71
[4]李華明.新形勢下完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探討[J].法制與社會,2008,23(01):241-242
作者簡介:
張艷軍,性別:女,出生:1984.3.27,籍貫: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學歷:本科,專業:鐵道運輸,工作單位: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