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暉
[摘要]近年來,傳統媒體的人才流動情況令業界堪憂,一方面,進入傳統媒體的行業從業者正在逐年減少,另一方面,從傳統媒體出走的人才卻相對增加。如何在傳統媒體轉型中做好新聞專業人才的培養與銜接,需要根據新媒體對從業者技能的發展要求,在激發傳統媒體從業者內生動力、吸納培養綜合性專業新媒體人才、倒逼高校院系新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上下功夫,為我國新聞事業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供給。
[關鍵詞]傳統媒體;轉型;人才培養
一、新媒體對從業者技能的要求
近些年來,傳統媒體的人才流動情況令業界堪憂,一方面,進入傳統媒體的行業從業者正在逐年減少,另一方面,從傳統媒體出走的人才卻隨之增加。有資料統計,我國高校新聞專業畢業生僅約2/7從事媒體工作,媒體中工齡超過五到七年、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記者、年齡超過35歲的記者,轉崗轉行的概率非常大。在市場化上,新媒體同樣令傳統媒體腹背受敵,其一,新媒體在客戶吸引和廣告投放上形成疊加效應,傳播速度快、信息送達目的性強,有利于取得瞬時收入,一定程度上擠占了傳統媒體廣告份額;其二,新媒體借助網絡傳播,降低了傳統媒體傳播的投放成本,令傳統媒體投入產出比大大降低。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手機移動端的快速普及,新媒體發展呈現井噴之勢,社會對新媒體從業人員的要求數量大增,對媒體從業者的能力素質也提出新要求。以黑龍江日報為例,為彌補信息覆蓋面不足、紙媒傳播速度較慢、新聞傳播形勢單一等問題,在既有的傳統媒體黨報黨刊的基礎上,該集團同時推出了黑龍江日報手機黨報、微信客戶端、黑龍江日報微博、黑龍江新聞網等新媒體傳播平臺,這些平臺的良性運作,不但需要計算機編程、網頁設計、新聞采編、主播、視頻制作、美術編輯等專業人才做保障,還需要強大的技術團隊支撐,而這些專業技能的獲得,不是傳統媒體短時間內通過培訓就可以學會的。放眼全國來看,目前國內一些媒體機構,掌握這些專業技能的媒體從業者并不多,很多涉及互聯網創意的工作,往往由新人職的年輕新人去做。因此,加強新媒體從業者專業技能的針對性教育成為必須。
二、激活傳統媒體存量人才動能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近年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讓新聞傳播呈現出多層次、立體化、多載體的格局。能夠迅速上手的全媒體復合型人才十分搶手。全新的傳播方式和運行規律要求從業人員時刻保持對新技術、新業務的關注度、敏感度,因此,新媒體專業在人才培養上更應注重創新意識、探索精神的激發。從現實需要和傳統媒體融合發展呈現的形勢來看,新媒體人才所需類型主要為以下三大方向:一是新媒體新聞傳播人才。新聞采編人員是新聞產出的主體,是新聞產出的關鍵所在,掌握新聞學、傳播學知識的高水平、專業化新聞采編人員不可或缺。二是新媒體產品設計人才。這包括吸納和培養一批知曉心理學、廣告學、經濟學、管理學、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等理論,具有較強計算機軟件操作能力的專業技術人員。三是新媒體經營管理人才。既熟悉新聞傳播規律,又了解新聞單位業務拓展與新聞營銷管理,讓媒體在轉型中走向市場。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單一的專業人才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事業發展需求,當前的新媒體發展業態更看重對創新型復合人才的需求。即既能掌握一技之長,又能涉及多方領域的“多面手”。在新媒體成為未來發展趨勢的背景下,傳統媒體也不甘落后、紛紛出擊,人民日報、經濟日報、浙江日報、遼寧日報等全國各地黨報黨刊等新聞媒體,紛紛從業務管理上積極適應這一形式,通過培訓、招聘、考核等方式激活媒體從業人員運用全媒體手段進行采編工作的能量。
三、尋求全媒人才隊伍建設的突破口
對傳統媒體而言,技術制作環節已不像過去被認為是“輔助性”工種,從現代媒體傳播形態變化和吸引力來看,這部分人才的作用逐步加強。現在急需既了解新聞傳播規律,又能夠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傳播的人才。然而,目前我國媒體人才培養的都屬于新聞傳播、影視傳媒、計算機三大門類,尚無三合一的結構,傳媒教育實踐滯后于新媒體的發展。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中遇到的最緊迫的問題,不是設備、大樓等硬件設施,甚至不是資金,根本的還是隊伍建設和人才問題。
做好全媒體人才培養,需要從三方面工作人手:一是傳媒人才培養結構轉型。教育機構和管理部門要通過綜合、全面、具體的摸底調研和市場需求分析,科學研判新媒體從業人才需求缺口。合理設置院校培養計劃,加強緊缺專業緊缺人才培養。確保為新聞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二是傳媒高等教育的職能轉型。高等教育要側重從培養實用性人才出發,切實承擔起適應全媒體發展需要的一線人才再培訓。服務行業企業、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需求。三是傳媒人才培養方式轉型。傳媒教育要緊跟傳媒業日新月異發展步伐,適時完善課程結構,建立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讓人才在學中做、在做中學,以便快速適應崗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