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偉
關于會計信息化人才職業能力框架分析
文/王偉
分析會計信息化人才職業能力框架的目的在于從市場實際需求變化出發,找到新時期會計專業人才職業能力發展方向,并促進其實際應用。本文通過分析會計信息化人才職業能力需求特點,探討了會計信息化人才職業能力框架及其實際應用。
會計;信息化;人才;職業能力;框架
對于會計專業人才職業能力的研究從世界范圍看起步時間較早,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后的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開始了比較系統和全面的研究。而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也在2003年發布了通行全球的《IEP2》,為世界范圍內的會計專業人士的職業能力勾勒出相對清晰的框架并且隨著全球經濟、行業等的發展變化不斷補充完善。
在經濟市場化發展程度不斷深入的當下,人才作為唯一具有無限增值潛力的生產力要素是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最為活躍的元素之一。作為所有行業、企業須臾不可離的專業,會計信息化人才在人力資源市場上需求變化的情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前這一專業人才能力框架構成的大致特點。根據2015年上半年主要網絡招聘網站上較典型的會計專業人才招聘內容顯示,當前用人單位對會計信息化人才的招聘預設條件概括起來具有以下兩個較典型的特點:
(一)關注信息實踐能力、學歷情況、從業經驗
信息化發展的社會大環境中,會計專業人員掌握信息技術并可切實應用于工作實踐的能力倍受用人單位關注。具體而言就是對諸如用友財務軟件、金蝶財務軟件等專業會計軟件的掌握程度。越是管理崗位的招聘條件中對信息實踐能力的關注度越高,超過六成用人單位要求主管財務崗位必須具備以上各類軟件的應用能力,超過五成用人單位則對會計崗位提出了以上要求,出納崗位要求稍低,但也超過了四成。
除了對會計人才實踐操作能力的關注,學歷也是眾多用人單位招聘的關鍵條件。尤其是主管崗位招聘要求具備本科學歷的單位超過了八成,普通會計需要具備至少大專學歷的單位過半數等。與學歷相關的職業資格也是許多用人單位關注的重點。對普通出納、會計崗位求職者提出了資格要求的用人單位接近九成,而近半數單位則要求主管級別求職者有中級和以上職業證書。
會計崗位關聯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眾多環節的特點也決定了用人單位對求職者工作經驗的關注。越是高階崗位對經驗要求越高,例如主管級別崗位的招聘要求求職者擁有一定期限工作經驗的單位比重超過九成,即使只是普通會計崗位的招聘中也有超過七成的單位提出了工作經驗的要求。
(二)重視專業素質及價值觀
除了以上相對具體的職業能力,眾多用人單位對會計專業求職者的專業素質與價值觀的重視程度也有了大幅提高。特別是到達主管級別的崗位招聘中,用人單位十分看重求職者在分析管理、風險控制、籌資融資等各方面的專業素質,有近四成單位明確提出了主管財務須有足夠的財務分析能力等。
此外,崗位責任意識、職業道德水準、嚴謹的工作態度、遵紀守法的職業認知等也是不少單位在價值觀層面提出的用人要求。
因此,從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特點可以明晰當前構成會計信息化人才職業能力框架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分別是專業知識與技能、工作與學習方法和社會交互能力,此三方面具有從相對具體到更高素質層層遞進的特征。
(一)專業知識與技能
這是可以相對量化的職業能力構成,比如專業學歷、職業資格證書、網絡與信息實際操作能力等。從以上人力資源市場對會計專業求職者職業能力需求特點可以發現,用人單位其實是按照初級、中級、高級三種層次對求職者提出了相應的招聘要求,而這三種分級也是會計信息化人才按類型區分專業知識與技能水平的主要形式。比如初級會計人才基本掌握會計、金融等理論知識,能夠熟練應用各類會計軟件與辦公軟件,中級會計人才則需要在前者基礎上拓寬理論知識面至稅收、審計等專業,還應進一步發展其控制與核算能力,加強財務管理能力并培養和不斷提高思考與執行力等。而高級會計人才則須在前二者基礎上向管理會計傾斜,比如更加深入融合到決策與分析過程,加強風險控制、業績管理、資本管理、財務支撐、重組、并購等全方位能力的提升等。
(二)工作與學習方法
市場經濟環境中,行業、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必須時刻緊隨市場發展變化而迅速調整策略,這就注定了企業內部各部門、環節處于永恒的變化過程中。作為工作內容關聯到整個企業方方面面的會計崗位,無論是主管、會計、出納都需要在變化中不斷適應,特別是根據自身所處行業、企業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又極富針對性的工作與學習方法。
強調工作與學習方法的本質乃是強調對崗位的適應性和超越性。沒有一套具有個人特點又能充分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的辦法將始終處于被動挨打的狀態,就如同固守一個奶酪倉庫的后果必然是出現“誰動了我的奶酪”的后果。而只有自己掌握了發現奶酪的手段、方法,才能在無論是奶酪自行消減還是被人為移走后都足以自保、發現新的奶酪。
在飛速發展變化的創新2.0時代中,行業、企業、崗位都需要人力資源不斷挖掘和貢獻出潛在的能力與價值。要達到這種要求,會計信息化人才就需要在持續、積極、主動的學習中提高自適應性,無論是迫于職業內容變化的壓力還是自己拓展職業生涯的動力。而這種自適應性的提高過程其實也是自我創新能力發展的過程。原因在于適應外界環境變化其實是自身推陳出新的結果,也就是超越舊方法、舊模式的變革與創新。
(三)社會交互能力
這其實是信息時代對各行各業人才提高團隊協作能力的要求。后工業化時代中單打獨斗式的工作理念和模式只能被迅速淘汰和湮滅,只有積沙成塔、滴水石穿的合作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奪取一塊陣地。
從微觀層面看,一個企業內部絕不止一個部門,會計的工作牽涉企業每個生產經營環節,自然需要與所有部門打交道,因此提高社會交互能力,順暢溝通和交流渠道從企業內部經營來說是根本需求。
而從宏觀層面看,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一個企業固步自封式的生產經營理念和模式顯然早已被積極主動融入世界經濟大環境所取代,這就使會計崗位與金融機構、行政管理單位、上下游供應鏈乃至客戶、審計、海關等外部單位、機構、個人等的接觸越來越多。與人打交道必然需要足夠高超的交互技巧,會計信息化人才必須不斷提高口頭表達、書面表達各方面能力,還需不斷加強觀察、判斷、分析、邏輯思維和隨機應變諸多能力。倘若企業開始逐漸深入國際市場,則與異域文化、他國文明打交道將成為必然,那么會計人才還需要掌握和提高跨文化交互能力等。
分析會計信息化人才職業能力框架不止于一種專業理論的總結和概括,而是需要落到應用層面,也就是對企業選人、用人、經營、管理提供更加系統、詳盡的理論指導。同時,來源于實踐經驗的分析和歸納也需進一步深入應用到未來人才培養過程中,也就是職業教育領域。
有工會計信息化人才職業能力框架的分析結果,各級各類職業院校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的目標將更加明確。比如強化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注重鼓勵學生創新思維;結合二十四字核心價值觀內容強化職業道德教育;依循職業能力框架調整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等。
將會計信息化人才職業能力框架應用于職業教育領域并非僅僅用于提高未來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而是在為中國會計專業教育的高水平、國際化發展奠定基礎,更是為中國經濟、社會在后危機時代實現順利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儲備足夠的人才資源。
中國關于會計信息化人才職業能力框架研究的全面推進標志著國內的研究領域與職業發展領域正在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也標志著中國專業會計人才的職業能力在全球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正逐步與世界先進國家的最高要求接軌。隨著研究的持續推進,中國會計信息化人才的職業能力將不斷得以提高,這不僅是對各行各業轉型升級極大的助益,也是提高國內會計職業教育水平的輔助力量,是實現社會經濟與行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方向。
[1]王怡.會計專業本科生職業勝任能力評價體系研究[J].財會通訊,2013(01):36.
[2]蔣海燕.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4):112-113.
[3]殷治平.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生信息化能力需求分析[J].財會通訊,2015(10):28.
[4]趙建新.高職會計核心職業能力培養途徑的探討[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9):163-165.
(作者單位:安徽科技學院)
本文系安徽科技學院2014年教學研究項目,課題名稱:信息化背景下應用型本科會計人才職業能力培養研究,課題編號:X20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