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丹妮
(中國人民銀行株洲市中心支行,湖南 株洲 412007)
?
村鎮銀行負債管理的風險隱患與對策分析
謝丹妮
(中國人民銀行株洲市中心支行,湖南 株洲 412007)
村鎮銀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背景下產生的、在農村地區設立的一級法人金融機構,旨在培育健康、多元的競爭性農村金融體系,為“三農”經濟發展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負債管理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兩大核心業務之一,也是商業銀行保證流動性、實施資產負債目標和其他業務活動開展的基礎。本文從株洲轄內三家村鎮銀行負債業務及管理現狀入手,深入分析其主要問題及風險隱患,并提出若干對策。
村鎮銀行;負債管理;問題及對策
村鎮銀行的設立是為了破解我國城鄉二元問題在農村金融領域實施的一項重大改革創新,對于促進中國農村經濟建設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株洲轄內三家村鎮銀行自成立以來,資產負債規模快速增長,負債管理業務呈現良性互動的局面,在彌補縣域農村金融服務不足、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負債業務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信息化建設滯后、負債產品單一、流動性管理風險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金融服務效能的發揮,如何有針對性地防化負債管理風險成為當務之急。
截止2016年6月末,三家村鎮銀行負債總計31.91億元,比年初增長11.53%,比去年同期增長54.6%,其中各項存款余額25.29億元,比年初增長21%,比去年同期增長64.54%。資產總計34.37億元,比年初增長11.16 %,比去年同期增長51.21%,其中各項貸款余額16.5億元,比年初增長11.26 %,比去年同期增長14.69%。資產負債比率為107.71%,比年初下降0.36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提高16.92個百分點。流動性比例為71.7%,比年初提高20.9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提高19.61個百分點。
(一)立足“支小支農”自身市場定位不偏離。轄內村鎮銀行圍繞“小法人、小機構”機制活的特點,以“小額貸、小客戶”等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全面開展負債業務管理,實現了“立足縣域、面向三農,服務小微”的市場定位不偏離。如,“面向三農”推出的“農戶一本通”、對陶瓷與鞭炮小微企業推出的“存貸通”等負債業務均取得良好效果,具有較強的市場活力。
(二)積極推出“優質多元”的特色金融服務。轄內村鎮銀行自成立以來,積極在優質服務上做文章,通過差異化、擴散式、關系式等服務手段,逐漸樹立良好口碑,提升社會品牌認知度。如:在定期存款的營銷上實行“一對一”的客戶服務,利率定價在基準利率基礎上均上浮到頂,在當地同等市場為最高;推出金融流動服務車,定期到鄉村開展反假幣、兌換小額零鈔等惠民服務;及時與“湖南大農擔保有限公司”接洽,成功對接“央行資金+政府擔保貼息資金+銀行信貸資金+保險資金+養殖戶貸款”的產業鏈融資新模式,贏得較好口碑。
(三)堅持“穩字當頭”確保不發生流動性支付風險。轄內村鎮銀行按照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與要求,均成立了流動性風險管理內設機構,落實了具體崗位,責任到人,以便對現金、存款準備金、存放同業款項等進行合理調配,做到既保證支付又不使資金閑置,總體流動性偏好于穩健性。分別與主發起行簽訂了緊急流動性融資協議,緊急流動性融資最大額度達2.5億元、1億元,另一家則沒有上限額度。緊急流動性融資利率為當天Shibor拆借利率上浮50~80BP或按當天Shibor利率萬分之六計算,以滿足其特定情況下的流動性資金需求。在資金運用上,也均偏向于短期資金的運用,以滿足流動性支付需求。
(四)注重“精簡合理”的治理結構與內控制度建設。一是股權結構設置比較合理。轄內村鎮銀行的主發起行均為第一大股東,且占比達到或超過51%,確立了主發起人銀行的主導地位,保證了村鎮銀行日常經營管理的規范性。二是法人治理結構總體健全。均按現代企業管理要求,設立了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任命了管理層,明確了“三會一層”相關職責,實行了扁平化管理,并根據工作需要,在管理層下設立了業務或運營管理部、風險管理部、綜合保障部等3-5個部門。三是內控制度建設相對完善。基本上沿用了其主發起行的內控制度,并在此基礎上,對各項制度進行修訂與完善,以保障村鎮銀行穩健經營和健康運轉。
轄內村鎮銀行的負債管理還存在一些風險隱患和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金融服務效能的發揮。
(一)客戶管理略顯不足。一是賬戶日常管理欠合規,個別賬戶與人民銀行賬戶管理系統備案的賬戶賬號相同但賬戶名不一致,個別存款賬戶未向當地人民銀行報備等。二是個別行存款人賬戶唯一標識設置無法達到賬戶識別唯一性的功能,無法將不同證件開戶的同一客戶認定為一人。三是個別行同一存款人賬戶無法完全實現合并。在個人存款賬戶上,同一存款人用不同證件開立賬戶的無法合并;在單位賬戶上,無法將一家單位以不同證件開立的賬戶合并為一個存款人,難以按法人對單位賬戶進行合并。
(二)會計核算有待完善。部分科目設置不合理,如:對同業存放賬戶未按資金使用期限、業務關系、用途等設立結算性與非結算性同業存款二級科目。銀企對賬欠及時,個別行未達到月、季、年三個對賬時點對賬回執回收率100%、85%、80%的要求。
(三)系統建設較為滯后。一是系統自主完善局限性大。村鎮銀行負債業務系統是基于發起行核心業務系統下的子系統,各村鎮銀行實際只是一個操作端口,無法根據自身業務特點對系統進行獨立修改及個性化升級等。二是網上支付系統發展較慢,個別行尚未開通手機銀行等電子支付業務。三是業務系統統計、查詢功能不完善。部分銀行只能查詢即時和上月的業務數據,不能按關鍵字段對歷史數據進行查詢、統計,不能生成每一客戶的賬戶明細。四是系統保存的存款人信息要素不完整。個別行存款人開戶時往往只能錄入存款人單一證件信息,對于提交的其他重要證件資料未錄入,從而使得不少重要信息成為“睡眠信息”,未得到充分運用。
(四)負債產品較為單一且創新能力欠缺。村鎮銀行服務“三農”定位,決定了村鎮銀行不能簡單模仿一般商業銀行的運作思路,而要通過業務創新為銀行發展提供動力,充分開發現階段符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方式。調查發現,村鎮銀行在規避風險意識下難以主動擴展業務類型,業務模式過于依賴其發起行,負債產品種類少,同質化嚴重,金融服務方式范圍較為狹窄,加上缺少高素質金融人才,開業至今只經營傳統的存款類負債業務,未開展負債產品和負債服務方式創新。
(五)流動性管理存在一定風險隱患。一是流動性風險現代管理能力缺乏。未按業務規模、流動性偏好和外部市場變化等情況設定流動性限額,對流動性風險的現代化有效識別、監測、預警等方面能力略顯不足,總體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制的建立還處在初始階段,容易滋生操作性風險隱患。二是負債資金吸儲能力不足,資金穩定性較差。存款來源渠道較為單一,存款來源主要依靠本行員工、股東關系存款和財政性存款等,核心負債依存度較低,活期存款占比高,中長期存款比重小,存在期限結構不匹配風險。三是流動性風險指標動態管理能力偏弱。對于村鎮銀行這種盤子小、社會認知度較低、抗風險能力較弱的金融機構,突發性流動性風險誘因復雜多變,流動性風險動態管理尤顯重要。調查顯示,部分村鎮銀行動態指標管理意識較為淡薄,過于注重流動性比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等時點數靜態指標的管控,忽略了對流動性缺口、流動性覆蓋率等動態、預期指標管理,存在中長期流動性風險隱患。
(一)加強客戶管理力度,提高會計核算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在賬戶管理方面,要嚴格按照人民銀行賬戶相關規定,加強賬戶的開立、核銷、報備等日常管理。不斷完善個人賬戶唯一標識的設置,把管理規范賬戶與存量問題賬戶分類處置;把單位賬戶按現有系統生成的客戶號不同,需要重新編碼,其客戶號要能包含該賬戶類型及性質等信息。要出臺相關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同一存款人本息合并計算的具體操作要求。在會計核算方面,要依照《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制定本行的會計核算操作規程,健全會計內部制度,并根據自身經營特點,積極向發起行申請對會計科目設置的完善與變更,提高會計科目核算的準確性。要制定負債成本年度計劃,增強對會計核算的稽核與審計,及時披露相關會計信息,提升負債成本的管理和市場應對能力。
(二)完善信息系統建設,以科技驅動業務發展。一是建立高素質綜合性金融、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加強人才儲備,加大資金投入,為信息系統建設和負債業務創新提供足夠人才資金保障。二是結合業務發展實際,有序推進核心業務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系統運行管理水平,將信息系統建設納入銀行的總體發展戰略。三是盡快建立和完善存款人信息系統,實現系統自動取數、計息和賬戶合并等功能。
(三)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緩解資金流動性壓力。一是積極爭取傾斜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國家對農村地區的扶持政策,爭取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的資格,以及差別化的支農再貸款支持,增加資金補充渠道,緩解資金壓力。二是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實行儲蓄激勵機制,每個貸款戶都必須設立個人賬戶、特別賬戶和養老賬戶,實行強制儲蓄,增加銀行資金來源,充實銀行資本金,增強抵抗風險能力。三是開展農村利率市場化改革試點,允許村鎮銀行的存款利率在小范圍內浮動,從而增強村鎮銀行在負債業務市場的競爭力。四是探索村鎮銀行發行金融債券的有效模式,鼓勵村鎮銀行聯合發起行在區域性金融市場發行集合債券或次級債券,拓寬村鎮銀行資金來源渠道,擴充村鎮銀行資本金。
(四)加快金融創新步伐,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要創新金融服務渠道模式,擴大村鎮銀行服務半徑。要以村鎮銀行營業網點為主要節點,探索建立農村自助店、便利店和流動店等特色服務渠道,切實解決村鎮銀行網點不足的困境,盡可能為廣大農村地區客戶提供優質、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務。要加大負債業務產品創新,堅持“貼近市場做業務”要求,創新金融債、利率衍生、大額同業存單、定向、資產證券化等產品,大力發展短期融資、低成本協議負債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