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金
(河南工程學院,鄭州 451191)
河南省實施糧食核心區人力資源支撐戰略的必要性探析
黃德金
(河南工程學院,鄭州 451191)
糧食安全是新時期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是實現國民經濟社會穩定與發展的重要保障。河南省實施糧食核心區戰略以來成果豐碩,但糧食核心區戰略推進中所遇到的瓶頸問題,顯示出實施人力資源支撐戰略的必要性。實施農業人力資源開發,提升農業人力資源的文化素質、綜合能力和認知水平,將有助于提升其改造和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其利用科技資源、信息資源、市場資源和參與環保的能動性,有助于應對農業人力資源結構失衡的危險,化解對糧食產業未來發展的潛在制約,保障糧食核心區建設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糧食安全;糧食核心區;人力資源開發;必要性
習近平曾指出:“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這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史為鑒,在對當前國際國內新安全形勢通盤考慮的基礎上,對國家糧食安全重要性給予的全新概況。2016年,黨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中再次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問題,指出到2020年,在總體上實現“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糧食產能進一步鞏固提升,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從總書記的多次講話,到黨中央的“一號文件”,再到國家糧食發展戰略的持續推進,其中足可見糧食安全事關國民社會發展全局,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基礎性意義。
黨的十七大以來,國家對糧食安全的重視程度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2009年9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關于印發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的通知》,標志著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獲得國家批準并正式啟動。近幾年來,河南省持續推進糧食核心區戰略的實施,優質高產田數量逐年增加,科技對糧食增產的貢獻度進一步提升,全省糧食總產量連續創出歷史新高。2015年全省實現糧食總產量1 213.42億斤,比2014年增加58.96億斤,同比增長5.1%,實現了歷史性的“十二連增”。全省糧食總產量連續五年超過1 100億斤,并歷史性地突破1 200億斤大關。其中,2015年全省夏糧總產量達到702.36億斤,穩居全國第一,比去年同期增加34.56億斤,增幅5.18%;秋糧總產量達到511.06億斤,比去年同期增加24.4億斤,增幅5.01%。創造了全省糧食總產量實現1 200億斤、夏糧突破700億斤、秋糧突破500億斤的三大突破,并且順利實現了河南省糧食核心區建設第二步規劃目標——即到2015年實現糧食總產量1 200億斤。
河南糧食核心區建設成效顯著,但制約糧食生產的瓶頸性因素仍不容忽視。突出表現為,隨著河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推進,當地耕地資源矛盾進一步突出,工業、城市建設用地等需求持續增加,耕地面積受到擠壓,糧食用地被占優補劣的潛在危險加?。辉谌蛐詺夂蜃兣拇蟓h境下,區域性自然災害天氣頻發,受我們當前農業自然災害預防能力總體不高的限制,“靠天吃飯”情況依舊明顯,氣候問題對糧食生產的限制性作用較大;糧食生產成本投入持續上升,造成糧食生產比較效益偏低,“增產不增收”現象限制了核心區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囿于廣大糧農知識水平和素質能力的限制,新型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與利用程度有限,科技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不高;糧食核心區青壯年農民外流務工比例持續上升,糧食產區主要勞動力呈現出明顯的“兼業化”“老齡化”“女性化”特點,農業人力資源儲備不足,糧食生產“后繼無人”風險增大。
通過糧食核心區建設發展糧食生產,以充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從根本上來講,要依靠優秀的農業人力資源來實現。按照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理解,在生產力諸要素中,人是最活躍也最富創造力的要素,在生產關系、生產資料等條件一定的情況下,勞動力要素對于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凸顯。糧食核心區人力資源的總體數量與質量,決定他們改造和利用資源的能力,最終將直接影響到糧食核心區戰略的推進效果,其主要表現將會體現在糧食生產的數量、質量以及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影響等幾個方面。實施人力資源支撐戰略,對推進糧食核心區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實施人力資源支撐戰略,提升核心區農業人力資源的總體文化與素質,將直接影響其改造和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
河南省是我國第三大人口大省,也是人口最多的農業大省之一。其農業人口基數大,人均自然資源擁有量則相對緊缺,農業勞動力的科學文化素質總體水平較低,制約了其改造和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與能動性。據統計,2012年全省從事一、二、三產業的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分別占39.1%、13.5%和3%,農業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比近四成,比第二、第三產業分別高出25.6個和36.1個百分點,農業勞動力文化程度低的情況比較明顯。世界銀行有關專家曾提出,勞動力受教育的平均時間增加一年,GNP就增加9%。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通過對美國情況的分析發現,1909—1029年這二十年間,美國國民收入增長的12%要歸功于勞動力素質的提高,而其后三十年,這個數字則增長為23%。當今社會早已步入到知識經濟時代,文化教育水平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更高。糧食核心區農業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決定了他們具備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和應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能力,決定了他們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發展農業生產,提升糧食產出數量和質量的能力。推進糧食核心區建設,是一項講求持續性與持久性的任務,從根本上講,要依托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和農業勞動力文化素質水平提升來實現。
(二)實施人力資源支撐戰略,提升農業人力資源的總體能力與認知水平,將提升其利用科技資源、信息資源、市場資源的能力與參與環保的能動性
現代糧食生產早已擺脫了舊有的自給自足經濟狀態下的自發式小生產狀態,而逐漸演變為要綜合利用科技資源、信息資源、市場資源等多種資源的一種系統工程,同時還應考慮到生產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因此,對現代農業生產者的能力和認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果缺乏相應的利用知識資源、科技資源發展糧食生產的能力,缺乏對市場信息、經濟形勢進行認知和判斷的能力,缺乏參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那么,在全面競爭的大潮中注定是要被淹沒的。河南省作為傳統農業大省,農業人口多但農業人力資源總體能力素質不高,尤其是廣大糧農對新市場、新科技的認知能力有限。通過多途徑、多形式的宣傳和培訓來提升農業勞動力的認知水平和綜合能力,彌補自然資源的相對不足與農業生態環境的脆弱,使人口、資源、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沿著一條螺旋上升、相互促進的軌道前行,對推進糧食核心區戰略的實施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實施人力資源支撐戰略,鼓勵優秀青年農業人才回流,應對農業人力資源結構失衡風險,可以化解其對糧食產業未來發展的潛在制約
市場經濟與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對河南農業和農民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大量農村青年勞動力離開農村涌入城鎮謀生,逐步脫離了農業生產領域,另一部分品學兼優的農民子弟通過升學、就業等途徑也離開了農村,徹底告別了祖輩們世代耕種的土地。農業人力資源的流動是大勢所趨,但也給農業生產留下了潛在的危機,突出表現在現有農業勞動力尤其是從事糧食生產的勞動力老齡化、女性化趨勢明顯,糧食生產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青壯年男勞力外出打工門檻低、收入高、牽掛少,因此成為由農村向城鎮流動的農民工隊伍中的絕對主力。而其進城就業“有面子”“賺錢多”的榜樣效應,讓更多農村青年趨之若鶩。這部分進城的青壯年,大多數接受過較好的教育,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和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留守土地的農業勞動力,以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和婦女為主。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少數會在農忙時節回鄉幫忙,但大多數對于糧食種植經驗和種植技術知之甚少,糧食產業面臨新生代農民斷代的風險。實施農業人力資源開發,對現有以中老年和婦女為主的農業勞動力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培訓以提升其掌握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對青壯年勞動力實施引導和鼓勵政策,促進其提升務農興農的興趣和信心,以此充分優化糧食核心區農業人力資源現有結構,為未來糧食產業培養接班人才,對推進糧食核心區建設具有長遠的意義。
[1]侯石安,趙和楠.中國糧食安全與農業補貼政策的調整[J].貴州社會科學,2016,(1).
[2]梁文慧.我國可持續農業人力資源開發若干問題的探討[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3]陳錫文.我國糧食產量“12連增”為何進口卻在不斷增長[J].望,2016,(1).
[4]周麗,匡遠配“.五化”視角下的糧食安全問題研究——以湖南省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6,(8).
[責任編輯劉瑤]
F241
A
1673-291X(2016)22-0128-02
2016-06-08
河南省軟科學計劃項目“河南省國家糧食核心區建設中人力資源支撐戰略研究”(152400410479)作者簡介:黃德金(1980-),男,遼寧大連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從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及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