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 210016)
高校人才培養中學生黨員主體地位實現機制探究
吳永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 210016)
學生黨建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學生黨員主體地位的實現程度是衡量高校學生黨建的重要標準之一。學生黨員主體性主要是指學生黨員以“黨員”身份在黨內外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黨員主體地位的實現途徑包括增強主體意識、提升主體能力、完善主體人格三個方面。
學生黨員;主體地位;實現機制
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高校學生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人才培養創新發展的保障,“尊重黨員主體地位”是提升學生黨建工作質量的前提。
(一)增強學生黨員主體地位是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前提
當前,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受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較多,缺乏對學生黨員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其一,學生黨員發展的流程不夠規范嚴謹,思想政治素質并未成為檢驗學生是否符合入黨條件的第一要素。其二,很多高校對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過多強調黨支部的整體一致性,教育內容單調枯燥,多是單向灌輸。其三,一些學生黨員被動接收教育管理的情況仍一定程度存在,他們往往不能充分有效行使思維自主權、需求選擇權、實踐參與權、對話發言權。其四,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深度和廣度有待進一步增強,支部組織生活頻次較少,并存在走過場的現象。
(二)增強學生黨員主體地位是黨員加強自身思想建設的保障
一是理想信念模糊動搖,推崇西方“普世價值”,對共產主義缺乏信仰,部分學生黨員甚至出現實用功利主義、個人中心主義等不良價值傾向。二是身份意識淡化,在黨不言黨、不愛黨、不護黨,不關心黨和國家大事,政治責任欠缺。三是宗旨觀念淡薄,入黨動機不端正,缺乏奉獻精神,不能妥善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四是擔當精神缺乏,很多黨員進取心不強,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方面不作為、不會為、不善為。五是道德行為不端,極少數學生黨員有違反社會公德、校紀校規的行為,缺乏誠實守信等公民基本道德規范。
黨員主體地位,是指廣大黨員作為黨的活動主體,在黨內生活和黨的建設實踐中居于主導和決定地位。在學生黨員主體性教育過程中必須時刻關注其主體性的各個構成因素,促進其均衡發展,從而將學生黨員培養成“講政治、有信念,講規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的“四講四有”合格黨員。
(一)拓寬學生黨員道德教育路徑,增強黨員主體意識
首先,要將道德教育與黨員發展工作相結合。強化黨員身份意識是保持學生黨員思想純潔性的前提,發展黨員的過程本身就是對黨員的一次系統教育。高校各基層黨組織要通過細化發展黨員工作流程,使入黨積極分子和預備黨員有更多的機會接受組織的考驗,不斷端正入黨動機。要因地制宜實施黨校學習黨員保薦制、入黨答辯制、黨員記實管理制、轉正答辯制、黨員宿舍掛牌制等多樣的形式,增強政治定力。
其次,要將道德教育與黨員政治理論學習相結合。一方面,要明確學習重點,使學生黨員真正懂得“學什么”。要引導學生黨員加強對馬克思經典著作、黨章黨規黨史、黨和國家領導人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使學生黨員時時處處用黨的紀律約束自己,用黨的理論武裝自己,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要創新學習形式,使學生黨員真正懂得“怎么學”。支部集中學習和有組織的自學相結合,網絡技術優勢與黨建工作傳統優勢相融合,通過在支部實施主題辯論、主題影評、網絡學堂、慕課在線學習等,使學生黨員在開放式、互動式的學習中融會貫通,做到學而信、學而用、學而行。
(二)深化學生黨員關懷幫扶機制,增強黨員主體能力
首先,促進知行合一,提升學生黨員服務擔當能力。黨的群眾路線強調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是學生黨員踐行群眾路線的生動載體。要以學生黨支部為單位,通過“紅色1+1”學困生結對幫扶、社會弱勢群體幫扶等,努力搭建校內平臺與校外平臺相結合、寒暑假與日常相融合、培訓激勵與全員育人相匹配的學生黨員志愿服務與社會實踐平臺,建立健全學生黨員志愿服務與社會實踐機制,從而增強學生黨員的居安思危精神、服務奉獻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時時向群眾學習,處處維護公平正義,為學生黨員畢業后為黨的事業做貢獻打下堅實基礎。
其次,堅持問題導向,幫助學生黨員解決現實困惑。要以建立學生黨員核心競爭力提升機制為主線,找到學生黨建工作與學生黨員成長訴求之間的切合點,實現學生黨建工作與服務大學生成才之間的良性互補。要召開好組織生活會,引導學生黨員對照黨員標準找準找實思想、組織、作風、紀律等方面的問題,提出切實有效的自我整改措施,認真進行自我凈化;要做好對學生黨員的職業生涯規劃與指導,引導學生黨員對照優秀、拔尖人才標準查找自身在能力素質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自我提升,幫助學生進行就業、升學等壓力疏導。
(三)營造民主平等的學生黨建環境,完善黨員主體人格
首先,增強學生黨員參與黨支部建設的主動性。科學合理地設置黨支部,加強黨支部民主建設,明確支部內部的分工合作方式、議事決策制度等,使每一位黨員都能在支部內充分鍛煉和展現自己的才能。做好黨支部書記培訓工作,使學生支部書記勇挑重擔,增強履職能力。要充分發揮組織生活的熔爐作用,解決好組織生活隨意化、庸俗化問題。
其次,發揮學生黨員在參與高校各級黨政管理中的作用。高校可建立健全黨員代表議事制、黨員質詢制、黨務公開制、黨情校情通報制、重大決策征求意見制,增強學生黨員的校園主人翁意識,征集學生黨員對學校建設發展的意見建議,從而使學生黨員習得基本的政治參與技能。
[1]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河南安陽人民大道小學聯合實驗組.小學生主體性發展實驗與指標體系的建立測評研究[J].教育研究,1994,(12).
[2]張天寶.試論主體性教育的目的觀[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6,(6).
[3]王保彥.黨員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意識探析[J].探索,2007,(6).
[4]吳揚,高凌飚.后現代主義思潮與教育評價觀念的演變[J].教育科學研究,2012,(3).
[5]王淼,錢偉超.類生態視域的大學生黨員角色定位及其主體性培育[J].商業經濟,2015,(8).
[責任編輯劉瑤]
G641
A
1673-291X(2016)22-0152-02
2016-07-08
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資助項目(CXZZ12_0135);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4年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專項基金資助項目(NHDJ2014B19)
吳永祥(1979-),男,江蘇鹽城人,講師,博士研究生,從事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