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波成
?
會計模糊性存在的必然
文/于波成
1965年美國控制論專家扎德創立模糊數學,首次提出“模糊性”觀念,并對“精確方法的局限性和模糊方法也具有科學性”,提出“模糊集合隸屬函數概念 ”后,模糊性觀念被許多學科和領域廣泛應用。所謂模糊性,是指對象或事物類屬邊界和性態的不確定性。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試圖采取準確的會計方法和程序確認、記錄經濟活動,例如復式記賬、會計恒等式、存貨盤點等,但實際上,即使客觀的遵守了各種規范,得到的會計信息仍是近似的、不準確的,這并非是一種會計信息失真,而是由會計本身的模糊性所導致的。會計的模糊性是指會計具有不清晰性、不確定性和不準確性,這是其自身的本質屬性,無法消除,筆者主要有以下三點理由:
傳統經典科學方法的核心是精確化,它要求對每個命題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斷,進行精確刻量,但是經濟活動并非傳統數學描述的那樣絕對、準確、確定無疑,存在著眾多不易確知、難以準確計量的因素,帶有近似和相對準確的特征,而且不同的經濟活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事物之間的關系為相互滲透、相互貫通、相互聯系的,彼此之間不存在著截然分明的界限,這種情況下,用精確方法研究和處理,只會歪曲事物的本來面目
從動態的角度看,經濟活動本身也不斷發展變化中,并且經濟活動發展的越復雜,模糊性就越嚴重,而人們以靜態的理論、方法來歸納動態的活動,得到的映象也必然模糊。
在思維科學中,模糊性是指認識主體對客觀事物的性質、狀態和類別因素的不確定性,它是人類認識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之一。很多時候,人們為了主觀上認知事物的本質,會從整體上去把握事物,對事物進行定性的分析,這種定性分析實際上是我們認識事物、判定事物性質的一種方式,它側重于事物之間的對比,注重對事物性質的描述,其結果往往具有較強的模糊性。
同時人們的主觀判斷存在差異性,不同的人受到認知結構、知識經驗、個性特征、心理能力等因素影響,對同一事項會獲得不同的判斷,甚至同一人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因素影響下,也會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上述因素都對導致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存在模糊性。
(一)會計假設前提及核算原則的存在
為了使人們直接清晰的了解經濟活動,將經濟活動確認、記錄為相應的會計數據,人們規定了會計核算的若干假設和原則。但值得注意的是,經濟活動的本身不可能按會計假設存在,當按一定的會計假設處理經濟活動時,則暴露出其難以應付的隨機性和模糊性。例如會計分期假設,會計為了及時的向使用者提供相關的會計信息,需要反映和監督企業一定時期內經營活動的過程和結果,按會計分期對持續不斷的生產經營活動的過程進行核算,但是這種分期是將企業持續的經營活動人為的分割,尤其在分期時點上的經濟活動的劃分存在很大的模糊性。
而且對于一個企業,經濟活動頻繁發生,一些不重要或金額較小的經濟活動,可以不按照公認會計處理原則進行處理。但是對于那些經濟活動是重要的,那些經濟活動是不重要的,無論質的方面,還是量的方面,都不可能做出明確的規定。這就必然導致模糊性的產生。
(二)會計處理方法的可選擇性
會計日益強調原則導向,給予了會計人員主觀的職業判斷空間,因此準則中使用了大量的模糊措辭,典型的是“可能”“估計”“重要”等,因此從準則本身看,其就認可了不同的人作出的不同的會計選擇和會計處理。
在實際工作中,同一會計事項雖然規定了多種會計處理方法,但也只是針對常規經濟活動提出的基本原則和規范,各個企業屬于不同的行業,有著自己的規模和管理要求,存在著自己的個性,同一會計事項在不同的企業下,或企業的不同時期都有著不同的處理。
而且對一些不常發生的業務,由于會計上往往缺少規定,不同的企業有自己的理解,在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上存在模糊性。隨著企業經營方式的多樣化,經營范圍的擴大和社會、法律、金融環境的日益調整,同類會計事項個性日益豐富,表面上相同的經濟事項,由于所處的背景不同,本質上大相徑庭,也導致會計模糊的反映。例如存貨的計價方法,有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后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計劃成本法等,對同類或相似的經濟活動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勢必造成會計信息的模糊性。
(三)會計計量的模糊性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中指出,“計量是指為了在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內確認和列示財務報表的要素而確定其金額的過程”,但是會計以貨幣作為計量屬性,對企業內很多諸如人力資本、營銷渠道、商譽、企業文化等因難以“貨幣化”而不能被確認。同時由于會計以歷史成本為主,多種計量屬性并存的計量模式導致會計信息信息的不可比性,產生了會計信息的模糊性。
(四)會計理論的滯后性
經濟瞬息萬變,從理論上講,會計應時刻跟隨變化了的經濟環境,但實際上,在一定時期,會計無論在理論上,還是方法上,都是穩定的,常常落后于經濟活動的發展和經濟活動的變化,當出現新的情況時,卻發現很難找到相應的會計處理方法及其依據,導致會計處理“無法可依”,其客觀上也為會計模糊性的產生提供了空間。
由于主客觀事物本身所存在的不確定性,模糊性是一種必然的結果,那種一味強調準確性,無視模糊性的存在,是不切實際和徒勞無益的,只會導致會計信息的扭曲和殘缺。但同時,也不能將模糊性作為會計信息失真的理由,模糊性應限定在一定的范圍,過分的脫離了限度,則就是我們所不允許的。
(作者單位:天健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重慶分所)
可見,會計模糊性在于兩方面:1.經濟活動內在的模糊性,造成會計核算對象的模糊;2.確認、記錄本身的模糊性,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和人們的主觀判斷都不存在統一性,有其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