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 璐
?
淺談“營改增”
——以建筑業為例
文/謝璐
摘要:從2016年5月1日起,國務院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納入試點范圍,并確保營改增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本文以建筑業營改增為例,將從建筑業“營改增”的必要性,帶來的影響以及實施難點三個方面討論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減輕稅負,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穩定有序運行。
關鍵詞:營改增;建筑業
(一)有利于解除企業雙重征稅,完善增值稅的抵扣鏈條,減少行業的內部稅收不公平
建筑工程項目所用的原材料及其他商品的購買價格中就已經包含了增值稅,這些原材料和物資不能夠作為進項稅額進行抵扣,但最后又必須繳納營業稅,所以有雙重征稅現象的嚴重發生。營改增后,建筑企業由征收營業稅轉變為征收增值稅,增值稅的進項銷項抵扣鏈條得以完善,建筑行業的重復征稅,稅負不公的現象得到了有效緩解
(二)有利于規范和完善建材市場,促進上下游企業的協調,整合
建筑業市場是一個紛繁復雜的市場,建筑業抵扣項目雖然多,但是很分散,中間的抵扣鏈條容易斷裂,導致稅收管理成本高。由于抵扣困難,為保證利潤,建筑企業在挑選供應商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價格低者,而不考慮材料的質量。營改增后,由于實施增值稅發票抵扣制度,企業購進的材料,固定資產等可以抵扣增值稅銷項稅額,大型、質優的供應商便不再會處于劣勢地位,使得建材的質量得到有效保障,規范了建材供應市場。同時,通過增值稅發票和增值稅的抵扣制度,將上下游企業連接成為一個具有完善抵扣、信用鏈條的整體,促進上下游企業的協調穩定發展。
(三)有利于企業抓住發展機遇期,推動結構調整,提高競爭力
“營改增后,建筑業營業稅和增值稅兩稅并存的局面將成為歷史,企業不要把這次的營改增當作普通的稅制改革,而是作為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的契機,結合市場狀況和企業實際,制定新的發展戰略。營改增后,企業所購買的固定資產等機械設備都可以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進行抵扣,基于此契機,企業可以加大高科技機械設備的投入,拋棄傳統建筑企業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戰略,轉向資本密集型發展戰略,從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一)對稅負、利潤的影響
營改增后,建筑業稅率為11%,比原有營業稅稅率增加8%,稅負增加。并且,在現實中,建筑企業的材料采購存在就地取材,個體供料的情況,無法提供合規的增值稅發票,企業部分進項稅額無法抵扣,使得實際抵扣的進項稅額小于理論上應抵扣的進項稅額,多繳納增值稅,使企業實際利潤下降。還有,某些供應企業(如混凝土)稅負較營改增前提高,為保證自身利潤,可能將稅負后轉到下游的建筑企業,導致利潤下降。
(二)對企業資產,現金流狀況的影響
首先,由于營業稅是價內稅而增值稅是價外稅,營改增前,建筑企業購置原材料,輔助材料和固定資產等時,按照買價加營業稅金入賬,營改增后,購入資產只能按買價入賬,而應交稅費則計入負債類科目,這就使得企業的資產總額下降而負債總額上升。其次,營改增前,建筑企業實行先預繳稅款,在工程完工后向當地稅務機關清算預繳稅款和實際應繳稅款的差額,多退少補,但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企業在工程完工后,工程款仍然被拖欠,這種情況下,企業不僅需要墊付未收回的工程款,還要墊付代下游企業扣繳的稅金,給企業的現金流帶來沉重的壓力。營改增后,建筑企業可在工程完工時計繳稅款,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現金流壓力。
(一)企業無法取得有效的增值稅發票加以抵扣(即無法確認進項稅額)
這是我國建筑業“營改增”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如果無法取得有效的可抵扣的發票,“營改增”就沒有了改革的意義,也就無法達到減輕企業稅負的目的。由于我國的建筑業的經營環境和市場競爭并沒有形成很完善的管理運行機制,個人承包的現象十分普遍,偏遠地區的發票取得更是困難,建筑施工企業的上游企業不能提供可以抵扣的增值稅發票諸如磚、瓦、灰、沙、石頭這些建筑施工用的基本材料等。這就是在推行過程中將會遇到的實際難題。
(二)納稅地點易引發沖突和分歧
營業稅和增值稅關于納稅地點的問題有一個較大的分歧,營業稅規定建筑企業的納稅地點以其項目所在地來確定,而增值稅的納稅地點則是以企業的注冊地來納稅。但建筑業是一個很復雜的企業,通常項目遍布全國,如果按照注冊地來納稅的話,會帶來諸多的麻煩與不便,政府的稅收收入格局也會有較大的變化,因此在推行的過程中千萬不能操之過急,要協調好各方面出現的問題,不然極易造成行業混亂。
在我看來,雖然建筑業營改增已經在全國全面鋪開,但在實施過程中仍會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沙土,泥石等原材料難以取得增值稅發票進行抵扣,抵扣鏈條中斷,使得企業的短期稅負可能上升。但從長遠來看,建筑業實行營改增,避免了在流通環節和增值環節的重復征稅,有利于降低建筑企業的稅負負擔,加快轉變生產方式,促進建筑產業結構的升級。
其次,企業需要認識到營改增的重要意義,對各個采購環節加以監控,完善發票管理制度。企業的財務人員更應該密切關注營改增的動態,進行有效的稅務籌劃和會計核算,確保企業資金的安全和高效。董事會層面應自上而下加以重視,抓住發展機遇,整合經營資源,提高經營績效,創新經營模式。
參考文獻:
[1]杜海社.淺議“營改增”對建筑業稅負的影響[J].中國總會計師,2013(24).
[2]陳思聰.試述營改增對建筑業的影響[J].法治與經濟(下旬),2013(1).
[3]王德榮.淺析營改增對建筑企業財務的影響與措施[J].企業研究,2013(1).
(作者單位:福建農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