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克之
知識環境下的人力資源會計
文/張克之
隨著各種新興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逐漸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的社會大背景下,人才作為一種重要的無形資源,在企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資源會計迎來了相應的大發展時期。在知識環境下對人力資源會計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逐步建立與知識環境相適應的人力資源會計制度,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各種挑戰。
知識環境;人力資源會計;現狀;發展對策
近些年來,各種新興技術和科學成果不斷問世,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人力資源作為知識和技術的重要載體,逐漸成為企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核心競爭因素之一。由于我國人力資源會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起步較晚,現階段人力資源會計應用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和限制,對知識環境下的人力資源會計進行研究還是十分必要的。
(一)知識環境的基本內涵和特點
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科學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知識和人才逐漸成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過程中的決定性資源,與此相適應,知識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形式逐漸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在知識環境下,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都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在知識環境下,知識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各種新興生產技術和新型研究成果不斷問世,社會生產對各種有形資源的依賴性逐漸降低,對知識、信息和人才等無形資源的依賴性逐漸增強,這是知識環境的一個重要特點。在知識環境下,知識和技術在經濟建設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不斷更新知識、不斷創新技術顯得尤為重要,知識環境對相關工作者的創新性的要求非常高,如何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創新科學技術并將科學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是知識環境下的重要問題。“信息爆炸”是知識環境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在知識環境下人們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識和信息,獲取有效知識、分析有限信息的技術和能力逐漸成為核心競爭因素之一,擁有高水平信息獲取、分析和處理能力的綜合型人才更能適合新時期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求。
(二)知識環境下的人力資源會計
人力資源會計是將人力資源作為一種重要資源,運用經濟學、管理學、行為學、會計學原理對人力資源成本和人力資源價值進行分析和評估,從而為企業發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信息的一門綜合類學科。人力資源是知識的重要載體和傳播體,因此,在知識環境下,人力資源會計對于企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要。現階段,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我國逐漸形成了一套相對較為完善的人力資源會計理論體系,初步應用于企業管理實踐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由于我國人力資源會計研究和實踐起步較晚,現階段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知識環境為人力資源會計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整合人力資源、充分發揮人力資源會計的管理優勢將成為現階段我國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問題。
(一)人力資源會計的實用性有待進一步加強
雖然知識環境下人力資源會計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現階段我國人力資源會計的實用性還是相對較差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現階段,我國大部分人力資源會計研究項目都還處于成長和摸索階段,理論研究脫離實際生產和管理需求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的,另外,由于我國高校、科研單位和企業并沒有建立高速流通的信息鏈,各個職能部門之間的聯系較少,不利于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實用性的增強;另一方面,現階段我國人力資源會計研究和實踐成果還是相對較少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實踐的主動意識往往相對較差。
(二)人力資源會計的量化標準不統一
人力資源會計的本質目的之一是為企業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會計信息,但現階段我國人力資源會計的量化標準不統一,這種現狀不利于人力資源會計的廣泛應用和不斷發展。一方面,現階段由于我國人力資源會計的量化標準不統一,不利于人力資源會計信息在各企業、各行業之間的交流與傳遞,不利于充分發揮人力資源會計的優勢;另一方面,會計領域強調會計信息的數字化和精準化,而現階段我國人力資源會計領域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數學分析模型體系,人力資源會計信息的數字化轉化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在實際應用中存在很多限制,不利于人力資源會計的推廣性應用。
(三)人力資源會計的監管不到位
內外監管是確保人力資源會計優勢充分發揮、保持人力資源會計純潔性的重要手段,但現階段我國大部分企業的人力資源會計監管不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現階段我國還處于經濟轉型與發展階段,人力資源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不能有效發揮法律性監管的作用;另一方面,現階段,我國大部分企業的人力資源會計管理制度并不完善,人力資源會計的監管漏洞還是普遍存在的,人力資源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不利于充分發揮人力資源會計的內部監管作用。
(一)加深理論研究,加強實踐應用
加深理論研究,加強實踐應用是知識環境下人力資源會計的重要發展對策之一。一方面,我國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從宏觀角度構建完善的信息鏈,打通信息交流和溝通渠道,進一步加強我國各大高校、科研單位和企業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確保理論研究
下接(第1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