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凱軒 韓利恒
基層國地稅部門合作的現狀和建議
文/韓凱軒韓利恒
該文立足基層國地稅合作現狀,分析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深入開展綜合合作、強化資源合作、完善合作機制”等建議。
國地稅部門;合作;建議
基層國地稅合作內容具體,涉及面廣,工作量大,意義深遠。2015年6月30日,“三證合一”制度實施,標志著國地稅合作開始。以沙河市國地稅合作為例,合作已在下述幾方面展開。
(一)稅收業務合作開展
《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合作工作規范(1.0版)》發布前,沙河市國地稅兩部門已就“稅務登記、稅務變更、注銷登記”等5項工作合作辦理。2015年10 月1日,“一照一碼”改革實施,實現了“進一個門,辦兩家事”。“營改增”中,國地稅部門共同舉辦代征業務培訓班等,合作更加深入。
(二)信息交換(共享)平臺初步建立
建立沙河市綜合治稅共享目錄,共同采集、梳理,共享信息資料。2016年5 月24日, 國地稅金三系統辦稅服務廳網絡互通,實現了涉稅信息共享,任何一方的辦稅服務廳均可查找、獲得對方的稅收信息。
(三)國地稅合作逐步延伸
在實施部分稅收業務合作的基礎上,合作深度逐步延伸。譬如,國地稅部門定期從信息系統中提取“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納稅人的信息,分析、監控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活動變化,完善征管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管理風險。
(四)征管資源合作開始
國稅、地稅互派人員在各自的辦稅服務廳設立聯合服務區域,建立對方辦稅窗口。實現了國稅、地稅聯合辦稅。一些稅收征管資源優化配置整合開始。
(五)國地稅合作漸趨規范
《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合作工作規范》(2.0版)(以下簡稱“規范(2.0版”)發布后,國地稅部門對《規范》(2.0版)中涉及的縣(市)級35項合作事項,明確責任、層層分解,制作《國地稅合作資料傳遞單》,對發生的合作事項及時登記《國地稅合作登記臺賬》,確保合作信息傳遞順暢、合作行為規范。
(一)合作的具體操作流程有待完善
《規范(2.0版)》中對每一項合作工作都列示了“操作流程”。但是,有的合作流程在實際稅收活動中存在操作性不強的問題。由于“金三工程系統”中沒有設置“國地稅兩部門之間相互傳遞信息”的功能。若納稅人在地稅部門辦理清稅申報,國稅部門難以在網上得到這一信息。可見,《規范(2.0版)》中合作的操作流程還不夠完善,導致有的合作在操作流程上出現不暢等問題,直接影響辦稅時效。
(二)合作行為的法制化程度需要進一步提升
國地稅合作需要兩部門多方面的相互配合。為確保合作行為依法、合規,《規范(2.0版)》對每一項合作項目都列出“制度保障”。但是。其中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這一法律支持。顯然合作工作的法制化程度有待提升。
(三)合作的平臺和信息共享機制不夠完善
國地稅合作信息交換平臺和信息共享機制是實現合作的基礎設施。目前國地稅合作僅有“辦稅服務廳網絡互通”平臺,難以適應深度合作的需要。《規范(2.0版)》中提到的“合作平臺和機制”,在現實工作中,有的并沒有構建,有的則不夠完善。現在國地稅部門各有一個“金三工程系統”,互不相通。而且均沒有設置“雙方信息共享渠道”,致使有些“合作流程”不能實現。
另外,合作的政策、管理研究等研究相對滯后。
(一)深入開展綜合合作
隨著國地稅合作的深化,合作成為“業務、組織、資源”等方面的綜合合作。一要統籌國地稅合作改革,制定整體規劃設計,有序擴展合作范圍。二要先行對執法、信息和其它合作事項類的合作內容進行深入調研,做到情況明,路子請,流程順暢,合得來,合作好。三要慎重開展每一類的合作工作。嚴格按照稅收法規辦稅,維護合作的嚴肅性、法制性。
(二)強化資源合作
強化稅收資源合作,一要樹立稅收資源合作理念。要對相關資源進行整合。二要對資源優化配置。國地稅部門都有一定量的相同資源。資源合作不是簡單地將雙方資源合并使用,而是對現有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進一步完善合作機制
一要根據合作事項建立國地稅職能部門聯系常態機制,使任何一項合作都能順暢地實現。二要建立“月分析、季初評、年終總評”的合作成效評價機制。三要建立合作的研究、部署機制。四要建立國地稅聯合辦公機制。對于合作中發現的新問題,通過聯合辦公會及時分析,解決。
(四)力推網上合作實現全覆蓋
一要盡快實現國地稅金三工程系統網絡互通和國地稅金稅三期核心征管系統應用功能的互訪,實現稅收信息共享。二要建立網上合作平臺。可分兩步走。第一步,傳統式合作與網上合作并存。第二步,構建統一的國地稅稅收信息平臺,全部涉稅事項網上合作辦理。三要助力傳統式合作向網上合作轉變等。
(五)加大深度合作的力度
一要立足合作創新。合作的形式、方式、流程、途徑等要因時而變,與時而改,實現在合作中創新,以創新促進合作。二要加快深度合作法規的建設。要全面審視現有的稅收法規,適用的留;過時,或不適用的停止使用;部分不適用的要完善、修改;對一些新的合作行為,現有法律沒有覆蓋的,要加緊立法。建立起合作的法規體系。還要加強對深度合作的引導、督查、考核等。
(作者單位:韓凱軒 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韓利恒 中國農業銀行沙河市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