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磊
?
供給側改革下鋼鐵企業財務管理轉型
文/張磊
摘要:當前,我國鋼鐵企業深層次結構性矛盾突顯,企業經營困難加劇,2015年以來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為鋼鐵行業脫困發展指明了改革方向。在鋼鐵企業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主要任務的過程中,財務管理也應適應企業新時期的主要任務,加快財務管理轉型,提升財務管理的價值創造,提升決策支持、財務風險防控、資本運作、成本管控、信息化建設的能力,為企業成功實施供給側改革貢獻力量。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財務管理;產業鏈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三期”疊加的復雜時期,為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2015年開始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而鋼鐵行業作為我國基礎支柱性行業,多年來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造成企業經濟效益惡化,無疑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重地。主業虧損和出口貿易摩擦加劇是目前鋼鐵企業主要面臨的兩大問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公布2015年會員鋼鐵企業實現利潤總額為虧損645.34億元,比去年虧損增加33.67%,虧損面達到了50.5%,整個行業產能利用率僅為71.15%。由于國內產能過剩,市場價格競爭慘烈,造成出口貿易摩擦進一步加劇。2015年全年累積鋼材出口量比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9.9%,達到1.124億噸,出口量的不斷增長引發了越來越多的鋼鐵國際貿易摩擦。2015年發生的鋼鐵國際貿易摩擦事件達到了139起,比2014年增加了55起。
面對上述嚴峻形勢,鋼鐵企業必須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主要任務,努力使企業涅槃重生。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管理中的重要一環,也應按照企業新時期改革的主要任務,加快財務管理轉型,提升財務管理的價值創造,提升決策支持、財務風險防控、資本運作、成本管控、信息化建設的能力,為企業成功實施供給側改革貢獻力量。
過去十幾年鋼鐵企業基礎建設投資快速增長,積累了大量的低端產能過剩與高端產能不足的結構性矛盾,而鋼鐵企業固定資產比重過大的資產結構,造成大量的資源沉淀,企業折舊費用高。國務院最新要求全行業要在5年內繼續壓減1億—1.5億噸產能。財務部門應提升決策支持能力,對現有各企業進行獨立性核算和評估,提出運營評價方案,對于生產技術落后,效益改善無望的企業果斷提出清算方案。著眼于盤活現有企業的存量資產,優化資產結構,清理已經不具使用價值的無效資產,減少資產的無效或低效占用,從而提高資產周轉效率。嚴格控制資產增量規模,全面重新評估企業現有的在建項目,與市場、研發等專業技術部門進行重新調研,提出項目建設中期評價方案,對已經不符合當前市場預期的在建項目一律建議暫停。對公司未來儲備的項目,要堅持以高端產能為導向,全面禁止非生產性投資,注重項目技術的領先性,把效益水平高低作為決定項目的唯一依據。
鋼鐵行業的庫存主要包括原材料和產成品,而產成品庫存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原材料庫存。我國鋼鐵企業在經濟上行的周期里,由于市場盈利前景較好等因素,大量增加產成品或原材料庫存,造成了財務資源浪費,流動資金嚴重占壓。另外我國鋼鐵企業由于沒有礦價定價權,產成品市場價格競爭激烈,當前承受著原材料上漲和成品售價下跌的雙重壓力。對此,財務管理應該借助信息管理系統,提高與相關部門的信息連動,增強生產營銷計劃的準確性和預見性,不斷降低企業的原材料和產成品庫存。與銷售部門分析市場定單需求,共享現有的產成品庫存數據,盡量及時消化現有產品庫存。與生產部門分析產能利用率,做到定量生產。與采購部門做好原料市場分析,抓住行業采購周期規律,通常每年一季度是鋼鐵企業補庫存較常見的時期,企業一方面要參照行業特點,另一方面也要靈活選擇原料補庫時間,降低采購成本,降低生產設備、庫房、資金等占用,從而降低財務資源和流動資金占用,避免庫存積壓和產品滯銷造成的損失。
當前我國鋼鐵企業呈現杠桿率偏高,財務狀況惡化,金融風險增大的特點。目前鋼鐵行業的總負債超過3萬億元,平均資產負債率在70%左右,甚至有企業負債率達100%的情況。企業過高的杠桿造成財務成本居高不下,也使得企業財務管理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受到外部融資的限制。近期,金融機構加強控制鋼鐵企業的貸款規模,許多鋼鐵企業面臨抽貸、續貸困難等問題,企業因債務危機破產風險加大,由此也可能引發金融風險及失業等社會問題。
為此,財務管理應加快原有籌資方式轉型,加大權益資本比例,根據所有權結構不同的采取對癥下藥的措施。借助國家推進完善制度和行政管理改革,為企業營造具有活力的制度環境和經營氛圍,鋼鐵企業應加快產權多元化,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吸引更多的外部資金投入到企業成為權益資本,激發企業增加內源資本積累的積極性,形成由國家或政府單個投資演變為多個投資者的產權結構。積極探索與民營鋼鐵企業的重組,用效益上的增量重組換取規模上的減量重組,形成"1+1〉2"的重組效用。另一方面,財務籌資應逐步減小對債權融資的依賴,逐步轉向資本市場融資,借助國家大力發展股票一級發行市場的機會,完善企業技術、環保等條件,爭取為企業發行各類股票、股權重組、債轉股等股權籌資機會,建立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健康的財務結構,吸引理性的長期投資者,增加產業資本的形成能力。
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要更加科學化的實施降成本措施。把降成本與市場、
下接(第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