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探索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在黔西北山區種植密度、基肥種類和用量對產量的影響,試驗以畢節市大面積示范種植的紫花丹參為材料,開展不同密度和不同基肥對丹參產量影響的比較。結果表明,在黔西北山區,丹參最佳種植密度為6 672株/667 m2,基肥以腐熟有機肥最佳,適宜用量為4 000 kg/667 m2。
關鍵詞: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產量;種植密度;基肥;黔西北
中圖分類號:S567.5+3.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6-4217-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6.037
中藥丹參為唇形科(Labiatae)植物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和根莖,具有活血祛瘀、鎮靜安神、消腫止痛等功效,可用于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產后瘀阻腹痛、關節酸痛、神經衰弱、失眠、心悸、癰腫瘡毒等病征[1]。丹參是治療高血壓、心腦血管病、高血脂等疾病的主要用藥,開發的中成藥品種多,市場需求量大,2009年全國用量達15萬t[1],加之丹參適應性廣,因此各地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把發展中藥產業作為新興產業而重點培育,其中多把丹參作為主要中藥材品種加以發展。地處黔西北的畢節市位于云貴高原向黔中丘原的過渡地帶,特殊的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孕育了半夏、天麻等豐富的道地藥材資源。為了充分發揮中藥材資源優勢和當地的生態優勢,畢節市決定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把中藥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加以培育,丹參作為主要品種之一,在全市的種植面積已超過700 hm2。為配合做好丹參在畢節市的示范種植,進一步提高丹參種植效益,推動丹參產業發展,2014年課題組以當前種植面積較大的紫花丹參為材料,開展了不同種植密度、不同基肥對丹參產量影響的比較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貴州省大方縣鳳山鄉鳳山村,該村位于北緯27°08′,東經105°07′,海拔1 740 m,年均溫13.0 ℃左右, 年降水量1 100 mm, 年無霜期257 d;試驗地地勢平坦,排水良好,透氣性好,沙質壤土,肥力中等,前作為玉米。
1.2 材料
供試材料為從山東省引進的紫花丹參苗,為確保試驗達到苗齊苗全和結果準確,選用丹參苗時以色澤紅潤、粗細均勻、健壯無病的種苗為試驗苗[2],有機肥為腐熟圈肥(當地),生物復合肥為億豐水溶肥[中農億豐(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試驗設計
密度試驗以株距來調整密度,每廂種植4行,設5個處理,M1處理的行距和株距分別為30 cm×20 cm(折合密度8 340株/667 m2),M2為30 cm×25 cm(折合密度6 672株/667 m2),M3為30 cm×30 cm(折合密度5 560株/667 m2),M4為30 cm×33 cm(折合密度5 000株/667 m2),M5為30 cm×37.5 cm(折合密度4 448株/667 m2)。基肥試驗設4個處理, G1處理施腐熟有機肥4 000 kg/667 m2,G2施腐熟有機肥2 000 kg/667 m2,G3施億豐水溶肥 9 kg/667 m2,G4不施肥(CK);基肥試驗的種植密度按株行距30 cm×30 cm實施,2個試驗均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3.6 m2(長3 m×寬1.2 m),小區間走道寬40 cm,重復間走道寬50 cm,四周種丹參作保護行。
1.4 試驗管理
1.4.1 整地施肥 移栽于2013年3月28日實施,移栽前先將試驗地翻耕,按1.2 m進行高廂起壟,每小區長3 m。按標準將肥料均勻施入試驗小區內,將肥料與土壤混合,做到肥料與土壤充分拌勻,并細碎土壤[3]。
1.4.2 移栽前的種苗處理 移栽前將種苗從蘆頭向根下15 cm處用刀截斷,然后用液態有機肥對水浸泡15 min后移栽。
1.4.3 移栽及田間管理 移栽時行距固定為30 cm,以株距調整密度,打窩栽苗,窩深20 cm左右。2013年5月初,丹參開始抽薹開花,為抑制生殖生長,減少養分消耗,對抽出的花薹及時摘除,以促進根部生長發育[4]。試驗期間進行了3次中耕除草,以確保丹參植株正常生長,每項農藝措施要求在1 d內完成。試驗期間未發現病蟲害。2013年11月18日,丹參地上部分基本停止生長,此時收獲,田間抖凈泥土,以鮮重計產。
1.5 數據處理
試驗所得數據應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程序進行處理、制表,運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密度對丹參產量的影響
不同密度對丹參產量的影響情況見表1。由表1可見,各密度處理平均單產(折合單產)高低排序依次為M2、M1、M3、M4、M5,以M2處理產量最高,為806.20 kg/667 m2,比排在第二位的M1處理(產量769.13 kg/667 m2)增產4.82%,較產量居第三位的M3處理(產量690.37 kg/667 m2)增產16.78%,較產量居第四位的M4處理(產量602.33 kg/667 m2)增產33.85%,比產量居第五位的M5處理(產量565.27 kg/667 m2)增產42.62%。
不同密度對丹參產量影響的方差分析結果見表2。從表2可見,不同密度試驗的處理間產量差異均達到了顯著水平,進一步對丹參不同密度試驗產量做差異顯著性比較,結果見表3。從表3可見,M2與M1之間差異不顯著,但與M3差異顯著,與M4、M5差異極顯著;M1與M3之間差異不顯著,但與M4、M5差異極顯著;M3與M4之間差異不顯著,但與M5差異顯著;M4與M5之間差異不顯著。
2.2 基肥對丹參產量的影響
不同基肥對丹參產量的影響情況見表4。由表4可見,各基肥處理平均單產高低排序依次為G1、G2、G4、G3,以G1處理產量最高,為792.30 kg/667 m2,比排在第二位的G2處理(產量718.63 kg/667 m2)增產10.25%,較產量居第三位的G4處理(產量625.50 kg/667 m2)增產26.67%,較產量居第四位的G3處理(產量608.82 kg/667 m2)增產30.14%。
不同基肥試驗對丹參產量影響的方差分析結果見表5。從表5可見,不同基肥試驗的區組間差異不顯著,處理間差異顯著。進一步對丹參不同基肥試驗產量做差異顯著性比較,結果見表6。從表6可見,G1與G2之間差異顯著,與G3、G4差異極顯著;G2與G3、G4差異極顯著;G3與G4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3 小結與討論
1)結合田間長勢和最終產量來看,紫花丹參種質在海拔1 700 m左右的大方縣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其在排水良好、透氣性佳、肥力中等的沙壤土中采取高廂起壟的方式種植,種植密度以6 672株/667 m2的產量最高,以8 340株/667 m2產量次之,兩者丹參產量的差異不顯著;但從節約用苗、降低成本的經濟角度考慮,最佳密度為6 672株/667 m2。
2)在不同基肥試驗中,以4 000 kg/667 m2腐熟有機肥處理的丹參產量最高,2 000 kg/667 m2腐熟有機肥處理的產量次之,空白處理和施用億豐水溶肥處理的產量較低,說明丹參產量與基肥的種類和用量密切相關。在本生態區域種植,最好采用腐熟有機肥作為基肥,用量以4 000 kg/667 m2為宜。
參考文獻:
[1] 強文全,王彥清,王建明.丹參的藥用價值及規范化栽培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11,57(5):272-273.
[2] 張習文.丹參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17):138-139.
[3] 朱金英,賀洪軍,張書良,等. 航天丹參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 山東農業科學,2011(12):100-102.
[4] 胡曉黎,田 玲,劉 娜,等. 丹參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 陜西農業科學,2010,56(2):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