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室內生長速率法,以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uiticola)、蘋果褐斑病菌(Marssonina coronaria)、芒果蒂腐病菌(Phomopsis mangiferae)、梨樹黑星病菌(Venturia nashicola)和香蕉黑條葉斑病菌(Mycosphaerella fijiesis)為作用目標,研究了氟吡菌酰胺與噁霉靈混配對5種果樹病菌的聯合毒力。結果表明,當噁霉靈和氟吡菌酰胺的混配比例為3∶1時,對葡萄霜霉病菌和蘋果褐斑病菌的共毒系數分別為200.04和190.71;混配比例為1∶6時,對芒果蒂腐病菌的共毒系數為203.13;混配比例為1∶10時,對梨樹黑星病菌的共毒系數為198.07;混配比例為1∶15時,對香蕉黑條葉斑病菌的共毒系數為190.97。表明噁霉靈和氟吡菌酰胺按適當比例混配對5種果樹病原菌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
關鍵詞:生長速率法;共毒系數;氟吡菌酰胺;噁霉靈;增效作用
中圖分類號:S436.67;S4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3-3352-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3.020
氟吡菌酰胺(Fluopyram,CAS號658066-35-4)為吡啶乙基苯甲酰胺類廣譜性殺菌劑,作用機制是對線粒體呼吸鏈的復合物II中的琥珀酸脫氫酶起抑制作用,從而阻止細胞三磷酸腺苷(ATP)酶合成,抑制靶標真菌的種孢子萌發、芽管和菌絲體生長[1]。具有獨特內吸傳導性,使其在保護老的植物組織同時,對新生長出來的葉片、花和果實也有很好的保護作用。經木質部傳輸,速度快,2 d傳導至新梢的部位。它還能經過韌皮部傳輸,施用在葉片上就能被迅速傳導至其他部位[2]。除此之外,在植物表面具有活性,滲透性強,能夠滲透到植物細胞里,具有薄層穿透活性和有一定的治療活性,不受環境影響,應用最佳期為孢子萌發和發病初期階段[3]。用于莖葉處理防治包括葡萄、梨和核果、蔬菜和大田作物等在內的70多種作物上的灰霉病、白粉病、菌核病以及念珠菌屬引起的病害[4]。
噁霉靈(Hymexazol,CAS號10004-44-1)是一種高效、低毒、環保、廣譜的內吸性殺菌劑,能直接被植物根部吸收,在根系內僅3 h便移動到莖部, 24 h移動至全株植物,施用兩周內仍有殺菌活性[5]。該產品作用機理獨特,能抑制病原真菌菌絲體的正常生長或直接殺滅病菌,并具有促進作物根系生長發育、生根壯苗提高成活率的作用,對枯萎病、立枯病、黃萎病、猝倒病、紋枯病、爛秧病、菌核病、疫病、干腐病、黑星病、菌核軟腐病、苗枯病、莖枯病、葉枯病、漚根、連作重茬障礙有特效[6,7]。
噁霉靈目前應用較為廣泛,但由于長期使用,許多地方都出現了抗藥性問題,導致用量不斷加大,殘留風險增加,不利于食品安全。尋求科學、合理的農藥復配,是解決這一問題較好的辦法。氟吡菌酰胺殺菌譜廣、對作物病害防治優良,但成本高昂,目前在國內應用較少。筆者將氟吡菌酰胺和噁霉靈進行復配,測定兩種藥劑混配對5種重要農業病原菌的聯合毒力,旨在明確兩者不同混配比例對5種常見果樹病原菌的增效作用,篩選出最佳配比,為兩種藥劑的實際混配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藥劑
98%氟吡菌酰胺原藥,由拜耳作物科學公司提供;96%噁霉靈原藥,由東營新博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1.2 供試菌株
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uiticola)、芒果蒂腐病菌(Phomopsis mangiferae)、梨樹黑星病菌(Venturia nashicola)和香蕉黑條葉斑病菌(Mycosphaerella fijiesis)為廣西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王彥輝博士惠贈;蘋果褐斑病菌(Marssonina coronaria)為河南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植物病理研究室鑒定并提供。試驗前,菌株在PDA平板培養基中,置于20~25 ℃條件下培養48 h活化,后轉移菌種于斜面培養基上,4 ℃保存備用。
1.3 試驗方法
1.3.1 單劑抑制作用測定 參照《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NY/T 1156.2-2006》[8],采用含藥培養基生長速率法進行測定[9]。在預備試驗的基礎上,將氟吡菌酰胺和噁霉靈分別以丙酮溶解為供試母液,用滅菌水配成5~8個濃度梯度,將1 mL不同濃度梯度的待測藥液注入直徑為9 cm的無菌培養皿內,倒入5 mL(55~65 ℃)PDA培養基,混勻,制成含藥平板培養基,對照只加等量的無菌水。每個處理3次重復。于培養基表面接種直徑為5 mm的菌餅,置于25 ℃條件下恒溫培養6 d,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直徑,計算殺菌劑對病菌菌絲生長的抑制率[6]。抑制率公式為:抑制率=(對照菌落直徑-處理菌落直徑)/對照菌落直徑×100%。以處理濃度的對數值為橫坐標,相應的抑制幾率值為縱坐標,求出毒力回歸方程,并求出抑制中濃度(EC50)及相關系數(r),以上計算用SAS 6.12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10]。
1.3.2 混劑聯合毒力測定 根據單劑毒力測定結果,以單劑氟吡菌酰胺和噁霉靈的有效中濃度為基礎,按質量配比進行藥劑配制,對各個配比的藥劑設定5~8個濃度梯度,按生長速率法進行測定,并求出毒力回歸曲線、EC50及相關系數r。根據單劑和混劑的EC50計算共毒系數(CTC),根據Sun等[11]的共毒系數法來評價藥劑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為拮抗作用,80 2 結果與分析 2.1 氟吡菌酰胺與噁霉靈混配對葡萄霜霉病菌的增效作用 氟吡菌酰胺、噁霉靈及其二者不同比例的混配對葡萄霜霉病菌的毒力測定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噁霉靈∶氟吡菌酰胺以1∶5、1∶3、1∶1、3∶1、5∶1、10∶1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較明顯,當噁霉靈∶氟吡菌酰胺為3∶1時,共毒系數最大,為200.04,增效作用最明顯。綜合增效作用和經濟效益兩方面考慮,噁霉靈與氟吡菌酰胺防治葡萄霜霉病菌以1∶5~10∶1復配較好。 2.2 氟吡菌酰胺與噁霉靈混配對蘋果褐斑病菌的增效作用 氟吡菌酰胺、噁霉靈及其二者不同比例的混配對蘋果褐斑病菌的毒力測定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噁霉靈∶氟吡菌酰胺以3∶1的配比共毒系數最大,為190.71,增效作用最明顯。綜合增效作用和經濟效益兩方面考慮,噁霉靈與氟吡菌酰胺防治蘋果褐斑病菌以1∶3~6∶1復配較好。 2.3 噁霉靈與氟吡菌酰胺混配對芒果蒂腐病菌的增效作用 噁霉靈、氟吡菌酰胺及其二者不同比例的混配對芒果蒂腐病菌的毒力測定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噁霉靈與氟吡菌酰胺以1∶6的配比共毒系數最大,為203.13,增效作用最明顯。綜合增效作用和經濟效益兩方面考慮,噁霉靈與氟吡菌酰胺對芒果蒂腐病的防治以1∶12~6∶1復配較好。 2.4 噁霉靈與氟吡菌酰胺混配對梨樹黑星病菌的增效作用 噁霉靈、氟吡菌酰胺及其二者不同比例的混配對梨樹黑星病菌的毒力測定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噁霉靈與氟吡菌酰胺以1∶10的配比共毒系數最大,為198.07,增效作用最明顯。綜合增效作用和經濟效益兩方面考慮,噁霉靈與氟吡菌酰胺防治梨樹黑星病以1∶10~10∶1復配較好。 2.5 噁霉靈與氟吡菌酰胺混配對香蕉黑條葉斑病菌的增效作用 噁霉靈、氟吡菌酰胺及其二者不同比例的混合對油菜菌核病菌的毒力測定結果見表5。由表5可知,噁霉靈與氟吡菌酰胺以1∶15的配比共毒系數最大,為190.97,增效作用最明顯。綜合增效作用和經濟效益兩方面考慮,噁霉靈與氟吡菌酰胺防治香蕉黑條葉斑病菌以1∶15~5∶1復配較好。 3 小結與討論 氟吡菌酰胺是拜耳公司于2010年在美國登記,用于瓜果蔬菜作物病害的防治的新型廣譜型殺菌劑[12]。2012年在中國取得原藥正式登記,氟吡菌酰胺單獨使用或與其他殺菌劑復配在低劑量下即有非常好的藥效,并且很適合用于病害的抗性治理[13]。目前中國及國際市場上主要以其混劑方式進行銷售,如氟吡菌酰胺+肟菌酯和氟吡菌酰胺+戊唑醇用于蘋果、櫻桃、草莓、花生、馬鈴薯、甜菜和葡萄等的病害[14];氟吡菌酰胺+嘧霉胺用于防治杏、蘋果、阿月渾子、馬鈴薯和葡萄等的病害;氟吡菌酰胺+丙硫菌唑用于防治豆類作物、花生和甜菜等的病害[14];巴斯夫的健達(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用于防治香蕉、番茄等特殊經濟作物的病害;也有報道對谷類、油料作物等關鍵病害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15]。以氟吡菌酰胺化合物為主導的強力組合可能使中國的殺菌劑進入一個新時代,因其較其他殺菌劑有更長的持效期,可大大降低施藥次數,減少環境污染,降低用藥成本[16],擴大氟吡菌酰胺的殺菌譜和使用范圍,增強對病菌的抑制作用,并降低抗性風險。 氟吡菌酰胺與噁霉靈混配產生的增效作用與兩者作用機理密切相關。其原因有二:一是兩種藥劑都具有極強的內吸傳導性能,可靈活到達作物內部病源,深層清除病菌;二是藥劑的雙作用位點和作用途徑,提高了對病菌的聯合毒力[17]。同時還具有更低的抗性風險,更適用于作物病害防治管理方案。試驗結果表明,氟吡菌酰胺與噁霉靈按適當比例混配對5種不同果樹病原菌都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可作為篩選和評價藥劑增效組合的依據。但其藥劑組合協同增效的作用機理和田間實際防治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安昌,馮佳麗,賀曉璐,等.新型殺菌劑氟吡菌酰胺的合成[J].農藥,2015,54(7):485-486. [2] 陳 彥,趙彤華,徐 蕾,等.氟吡菌酰胺防治瓜類及草莓白粉病田間試驗[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13):281-284. [3] 趙志偉,梁 英,孫國臣,等.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懸浮劑防治黃瓜白粉病效果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4):112,115. [4] 劉 慧.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懸浮劑防治草莓炭疽病藥效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5(5):140,143. [5] 宋寶安,黃 劍.惡霉靈合成進展[J].農藥,2001,40(4):13-14. [6] 楊長成,莊敬華,高增貴,等.惡霉靈與多菌靈對甜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J].北方園藝,2001(7):151-153. [7] 臺立民,劉冬雪,沈永嘉,等.以惡霉靈為活性組分的聚合殺菌劑的控制釋放性能[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8(5):533-536. [8] NY/T 1156.6-2006,殺菌劑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6部分:混配的聯合作用測定[S]. [9] 方中達.植病研究方法[M].第3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10] 唐啟義,馮明光.實用統計分析及其計算機處理平臺[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 [11] SUN Y P,JOHNSON E R. Analysis of joint action of insecticides against house flies[J].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1960,53(5):887-892. [12] 嚴智燕.拜耳公司介紹新型殺菌劑fluopyram[J].農藥研究與應用,2009,13(5):46. [13] 鄧金保.拜耳以fluopyram(氟吡菌酰胺)為基質的5種殺菌劑產品獲得美國批準[J].農藥研究與應用,2012,16(2):37-38. [14] 李 敏.拜耳luna系列在美首次亮相[J].農藥科學與管理,2012,33(4):42. [15] 楊 光.巴斯夫推出新一代殺菌劑-健達[J].農藥市場信息,2013(27):37-38. [16] 朱桂寧,林珊宇,賢小勇,等.8種殺菌劑對甘蔗黑穗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J].南方農業學報,2014,45(6):989-994. [17] 沈晉良.農藥生物測定[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