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新疆1995-2013年的數據,實證分析了新疆農村金融發展、財政支農投入和農民收入增長關系。結果表明,從長期來看,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和財政支農投入對農民收入增長有促進作用,但并不十分明顯;而農村資本投入對農民增收影響十分顯著。最后,對如何通過發展農村金融來促進農民增收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財政支農;農民收入;新疆
中圖分類號:F832.35;F812.8;F3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3-3529-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3.067
“三農”問題一直是各級政府重點關注的問題,而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在于農民收入增長。2013年新疆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了7 296.46元,相比于1995年的1 136.45元,農民收入增長了5.42倍,年均增長28.5%,收入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在農民純收入逐年增長的同時,農村金融資產(構成見變量選取說明)、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和財政支農支出分別比1995年增長了31、25.1和40.4倍。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新疆農民收入的增長遠遠落后于農村金融發展,資產投入產出效率極低,二者之間的關系有待進一步分析。
新疆農村金融現已基本形成以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為主,以其他新型金融組織為補充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為什么會出現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不協調的現象?農村金融的發展又對農民收入的增長起到了什么作用?[1]在國內已有的研究中,學者們持有兩種觀點:一些學者認為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農民收入有促進作用,金融規模的擴大有利于農民增收。如王虎等[2]和錢龍等[3]對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前者得出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增長有促進作用,后者研究結果表明農村金融發展規模與農民收入呈顯著正相關,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和財政支農水平對農民增收的影響不顯著。方金兵[4]認為農村金融發展的規模和結構與農民收入正相關,而陸彩蘭等[5]認為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和效率對農民收入的增加起到正向作用。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增長具有顯著負效應。如溫濤等[6]和譚燕芝[7]研究結果表明,中國金融發展對中國農民收入的增長起到了抑制作用。許崇正等[8]采用回歸分析方法研究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二者之間的關系,認為信貸投資并未明顯提高農民收入。劉旦[9]以農村“存貸比”衡量的農村金融發展效率也不利于農民收入的增長。
因此,本研究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把農村金融發展做為“生產要素投入”引入到傳統生產函數中,從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財政支農投入和農村資本投入3個方面探索其對農民收入增長產生的影響,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1 理論假設、變量說明與模型構建
1.1 理論假設
農民收入受到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財政支農支出、農村資本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按照西方經濟學中的生產函數理論,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資本的增加會帶來產出的增加[10]。基于這樣的前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農村金融發展水平是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按照西方經濟學中的生產函數理論,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業貸款和涉農貸款的投放量,作為資本投入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和農業的發展,資本投入量的增加會使產出增長,農民收入也會隨之增長。另外,農村金融相關率反映了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農村金融越發達,對農村經濟和農業發展投入的資金越多,越有利于農村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因此,農村金融發展會帶來農民收入的增長。
假設2:財政支農投入是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財政支農資金的增加,會引起農業生產資本量的增加,而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資本投入量的增加會帶來產出的提高,進而帶來農民收入的提高[11]。
假設3:農村資本投入是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農村資本投入的增加,會帶來農村就業機會增多,使農民工資性收入增加,進而增加農民收入。
1.2 變量說明
1.2.1 農村金融發展水平 本研究用農村金融相關率(RFIR)來衡量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即RFIR=農村金融資產/第一產業GDP。1995-2009年農村金融資產是指農村存款與農村貸款之和。農村存款是指農戶儲蓄存款與農業存款之和,農村貸款是指鄉鎮企業貸款與農業貸款之和。由于統計年鑒中統計口徑發生了變化,2010-2013年農村金融資產用新疆涉農貸款余額表示。
1.2.2 農村資本投入 本研究用農業資本產值率(AOC)來衡量農村資本投入。即AOC=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第一產業GDP。
1.2.3 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用Y表示) 根據《新疆統計年鑒》的數據,選擇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下文簡稱農民純收入)作為衡量農民收入增長指標變量。
1.2.4 財政支農投入(用CZ表示) 用財政支農支出與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值來衡量財政支農投入水平。其中財政支農支出是指支農支出和農林水利事業費。
本研究相關數據來源于《新疆統計年鑒》(1995~2014)和《新疆調查年鑒》(2014)。
1.3 模型構建
為了反映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財政支農投入水平、農村資本投入與農民收入增長的關系,根據西方經濟生產函數的傳統分析框架,在借鑒國內已有理論分析框架的基礎之上,把金融發展水平、財政支農投入和農村資本投入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投入”引入生產過程,這樣有關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財政支農投入、農村資本投入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如下:
Y=f1(K,L,F,CZ) (1)
式(1)中,Y為農民純收入,K為農村資本投入,L為勞動投入,F為農村金融發展水平,CZ為財政支農投入。按照溫濤等[6]的做法,認為在一個經濟體中,當勞動要素投入量達到最大時,經濟規模效益就會保持不變,此時總產出只取決于農村資本投入、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和財政支農投入。因此式(1)可變形為:
Y=f2(K,F,CZ) (2)
根據新疆農村金融發展實際和數據的可獲取性,選取AOC來衡量農村資本投入,RFIR來衡量農村金融發展水平,用CZ來衡量財政支農支水平。因此本研究的回歸模型構建如下:
Ln(Y)t=β0+β1ln(AOC)t+β2ln(RFIR)t+β3ln(CZ)t+μt (3)
2 實證分析與檢驗
2.1 實證分析
本研究對1995-2013年的數據(表1),運用Eviews 6.0軟件,采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出分析結果如下:
LnYt=9.655+0.975lnAOCt+0.255lnRFIRt+0.217 lnCZt (4)
2.2 模型檢驗
2.2.1 擬合優度 上述多元線性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R2=0.978 4,這說明模型對樣本擬合很好。
2.2.2 F檢驗 針對H0:β1=β2=β3=0,給定的顯著性水平α=0.05,在F分布表中查F0.05(3,15)=3.29,由Eviews得到F=226.18>3.29,應拒絕原假設H0,說明回歸方程顯著,即農村資本投入、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和財政支農投入水平合起來確實對農民純收入增長有顯著影響。
2.2.3 T檢驗 分別針對H0:βj=0(j=0,1,2,3),給定的顯著水平α=0.1,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為n-k-1=15臨界值tα/2(n-k-1)=1.753。由Eviews數據可得,與β0、β1、β2、β3對應的t統計量分別為52.048 4、 7.377 4、2.705 6、2.071 0,其絕對值均大于1.753,這說明分別都應當拒絕H0,也就是說,當其他解釋變量不變的情況下,解釋變量農村資本投入、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和財政支農投入水平分別對被解釋變量農民純收入均有顯著影響。
3 實證結果及政策建議
3.1 實證結論
1)在1995—2013年,農村資本投入、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和財政支農投入水平與農民收入之間均存在正相關關系。新疆對農村固定資投資的增加、農村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和財政支農投入的增加,從總體上均有利于促進農民收入增長。
2)新疆農村資本投入對農民收入增長具有顯著促進作用,農村資本投入每提高1%,推動新疆農民收人增長0.975%。說明農村固定資投資的增加,為農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擴大了農民增收的途徑,同時也促進了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這與假設相符。
3)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和財政支農投入水平雖然與農民收人增長之間存在正相關性,但是這種促進作用不如農村資本投入的影響大。農村金融相關率和財政支農投入每增長1%,僅僅使新疆農民收人增長0.255%和0.217%。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涉農貸款的高風險和農村金融機構的逐利性,迫使農村金融機構對涉農貸款的投放量遠遠小于其在農村吸收的存款,致使農村資金需求滿足度不高,農民增收有限。二是相對于東、中部地區而言,新疆農村金融發展相對落后。由于新疆地廣人稀,新疆農村大部分鄉鎮只有農村信用社和郵政銀行兩家金融機構,金融服務以存貸款為主,且資金供給能力有限,加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緩慢,造成農村金融發展水平整體相對落后,且對農業投入有限,因而對農民收入增長影響較小。三是財政支農投入雖然每年(1997、2011年除外)都在增加,但投入量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以2013年為例,全國31個省市平均財政支農投入為413.63億元,而新疆僅為387.42億元。新疆財政支農投入水平不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其占財政支出比重過低,對農民收入增長影響不明顯。
3.2 政策建議
1)加快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建設步伐,增加農村金融有效供給。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成立,對緩解農村金融有效供給不足起到了一定的“輸血”作用。政府應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鼓勵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鄉鎮設立分支機構,增加對農村農業的信貸投入,以促進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
2)積極推進農村信用合作社轉型升級,探索農村金融服務新形式和貸款支農新途徑。目前新疆農村金融存在服務體系缺位、服務功能缺失的問題。農村信用合作社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導力量,要盡快完成轉型升級,并且根據農民的切身需要積極進行金融服務方式與信貸產品創新。逐步把保險、融資租賃、擔保、信息咨詢、信用卡等產品引入到農村,使金融服務更加貼近農村實際。
3)增加財政支農投入的力度。政府應加大對農業農村的財政投入,尤其是加大對農民技能培訓的投入、農業技術創新和推廣投入、高科技農業的投入,以促進農民自身技能和技術水平的提升,為農民增收鋪好路。
參考文獻:
[1] 陳 沖. 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理論假說與實證檢驗[J]. 經濟與管理,2013(6):13-18.
[2] 王 虎,范從來.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影響機制的研究——來自中國1980—2004年的經驗證據[J].經濟科學,2006(6):11-21.
[3] 錢 龍,李江斐.農村金融與農民增收的實證研究——基于1978~2009的數據分析[J].東方企業文化,2011(20):129-130.
[4] 方金兵.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關系研究[J]. 江西農業學報,2009(1):143-147.
[5] 陸彩蘭,洪銀興.江蘇省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結構分析[J]. 商業研究,2013(6):181-187.
[6] 溫 濤,冉光和.中國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J].經濟研究,2005(9):33-43.
[7] 譚燕芝.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之關系的實證分析:1978~2007[J].上海經濟研究,2009(4):50-57.
[8] 許崇正,高希武.農村金融對增加農民收入支持狀況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5(9):173-185.
[9] 劉 旦.我國農村金融效率與農民收入增長[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29(1):44-49.
[10] 蘇艷麗,張囝囡,韓 君.遼寧農村金融對農民收入增長支持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4(1):137-139.
[11] 崔曉東.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經濟論壇,2013(8):71-74.
[12] 華志遠.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關系研究——基于山東省1978—2012年數據的實證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12):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