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圍繞湖北省恩施州硒產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發展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恩施州硒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狀況進行了深度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硒產業;科技人才;需求;對策;恩施州
中圖分類號:F32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3-3508-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3.062
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被譽為“生命的火種”、“抗癌之王”,在農業、醫藥等行業具有重要的價值[1]。中國是一個缺硒大國,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恩施州”)擁有“世界惟一探明的獨立硒礦床”和“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兩大世界級資源[2],擁有“世界硒都”的榮譽稱號,豐富而獨特的富硒生物資源為恩施州硒產業發展提供了無可比擬的優勢。近年來,恩施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硒產業發展,將硒產業作為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載體,湖北省委省政府也將富硒產業列入全省農業提質增效的新興戰略產業,“十三五”將是恩施州硒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
科技人才戰略與硒資源開發利用戰略息息相關[3]。為全面推進恩施州富硒產業的發展壯大,摸清當前全州硒資源開發利用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現狀,先后到恩施州相關部門、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各縣市富硒產品生產加工企業,采取走訪、座談、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對全州硒產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情況進行專題調研。
1 恩施州硒產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現狀
1.1 自主創新團隊
近年來,恩施州不斷加大人才培養、引進、選拔力度,全州硒資源開發利用人才規模不斷擴大,人才質量持續提升,初步形成了一支較為優秀的人才隊伍,為全州富硒產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和智力保障。目前,全州硒產業科研人才有264人,主要集中在科研單位和高校,少量分布在企業中。
從學歷結構來看,專業技術人員的學歷較高,絕大多數都是本科以上。其中博士13人,占4.9%;碩士75人,占28.4%;本科146人,占55.3%;大專25人,占9.5%;中專5人,占1.9%。
從年齡結構來看,中青年人才占了絕大部分,人才隊伍充滿活力。其中20~29歲的有39人,占14.8%;30~39歲的有91人,占34.5%;40~49歲的有85人,占32.2%;50~59歲的有47人,占17.8%;60~69歲的有2人,占0.7%。
從職稱結構來看,形成了以高級職稱為學科帶頭人,中級、初級職稱為業務骨干的結構合理的隊伍。其中高級職稱有101人,占38.3%;中級職稱有91人,占34.5%;初級職稱有63人,占23.9%;其他9人,占3.3%。
從技術結構來看,主要集中在傳統農學和醫學研究上,掌握食品科學、生物學等現代高新技術的人員不多。其中醫藥學125人,占47.3%;農學63人,占23.9%;地質學23人,占8.7%;生物學20人,占7.6%;化學19人,占7.2%;食品科學14人,占5.3%。
1.2 聯合創新團隊
在恩施州委、州政府各項政策的激勵引導下,富硒產業聯合創新團隊人才總量穩步上升,引進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趙其國院士、新西蘭奧克蘭大學郭秀蓉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吳文良教授等國內外高層次人才12人;通過與武漢輕工大學聯合組建恩施綠色富硒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研究院引進州外硒研究人才100余人。州內部分企業在自主研發力量不強的情況下,與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大學、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業科學院等單位進行科技合作,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智力優勢,提高自身產品的科技含量,同時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運用。
2 恩施州硒產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人才總量不足
硒產業的發展是一個跨行業、多領域、多學科支撐的健康產業,高層次、高學歷專業技術人員是技術進步、產業升級的核心因素。從調研情況看,恩施州現有人才資源嚴重不足,人才總量極為緊缺,重點產業、重點領域缺乏高層次領軍人才,現有人才總量與全州硒產業發展人才需求量不協調,難以滿足產業外延與內涵的拓展。
2.2 人才結構不優
從產業結構上來看,硒資源開發的人才多集中在第一產業,第二、第三產業相關人才匱乏;從市場要素來看,硒資源開發人才多集中在技術要素,高層次市場營銷和現代企業管理人才相對空白;從技術結構上看,硒資源研發人才集中在傳統醫學、農學等專業上,農產品精深加工、食品科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等方面的人才甚少。
2.3 人才建設投入不夠
從大的經濟環境來說,恩施州的經濟基礎在湖北省內屬于比較薄弱的,人才資源開發的投入嚴重不足。人才引進的優勢不夠突出,加之全州硒產業剛剛起步,對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對科技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滯后;在薪金待遇、生活條件、發展空間上不能提供良好的環境,個人總收入遠低于同類企事業單位人員水平,社會地位偏低。
2.4 人才政策不明
近年來,政府已逐步認識到富硒產品開發的重要性[4],雖然有不少凝聚人才的相關政策出臺,但還不夠完善;在執行過程中因宣傳度不夠、含金量不高、解決實際問題受限等多方面因素而使優惠政策大打折扣;執行不到位、無法執行的情況時有發生。人才政策沒有先行先試的試驗區,無法考量政策的執行力和可行性。
2.5 人才分布不合理
各類人才在區域上分布不均衡。在恩施州從事硒資源開發的人群中,絕大部分高學歷的人才都流向了機關事業、科研院所等崗位較為穩定的單位;高層次人才都集中在州直單位,真正到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小微企業就業的非常少。在此次調研中,擁有碩士以上學歷員工的企業一家都沒有,擁有本科學歷的也只有十幾人。
3 恩施州硒產業發展人才需求分析
3.1 自由科研創新人才
富硒產業發展離不開一大批有科技素養和創新意識的科研人才。恩施州雖然經過多年發展,各類人才也有一定聚集,但與日益崛起的富硒產業急需大量高級人才的迫切需求相比,仍顯不足。一些科研院所、高校呈現人員老化、人才斷層現象,一些重點領域人才極度缺乏,需要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使之快速成為產業發展的骨干和領頭人。
3.2 國內外領軍人才
對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競爭力的富硒產業來講,科技、知識密集度高,單靠恩施州自有人才及科技力量很難實現突破,需引進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能引領恩施州硒產業發展的領軍人才,“引智”成為恩施州發展富硒產業的必然選擇。
3.3 企業技術人才
由于恩施州從事富硒生產加工企業中的高科技人才不多、不精,導致企業管理水平、企業生產技術落后,產品競爭力不強;凝聚力不足,導致職工隊伍不穩定。急需引進產品研發、生產工藝等方面的技術人才,主要是能為企業研發新產品,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能改善生產工藝,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的人才。
3.4 職業技能人才
恩施州富硒產業從業人員大部分是當地農民和由農民發展而成的產業工人或企業家。在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中,一方面缺乏懂技術、會操作的專業操作人才,另一方面缺乏會經營、善管理、能帶領農民、員工闖市場的帶頭人。所以,根據產業發展實際,無論是農業產業化還是產業專業化,都需要大量具備職業技能的組織成員,這也是直接提升產業發展水平的有效途徑。
4 對策與建議
4.1 搭建人才發展平臺,組建創新團隊
依托行業骨干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建立硒產業發展平臺[5],包括技術創新平臺、人才培養平臺、公共服務平臺、科技成果孵化平臺等,在技術人才、科研資源、技術咨詢以及項目建設等方面發揮綜合優勢。建立農學、醫學、食品、化學、工業等跨學科的高水平硒資源開發利用創新團隊,橫向上,建設“二大一小”的人才隊伍,即大而精干的多學科有機結合的技術團隊,大而高效的高端市場營銷團隊,小而高效的科學管理咨詢團隊;縱向上,建設三級聯合團隊,從技術創新、管理和市場營銷方面積極推進國家(省)、州、企業三級聯合團隊實質運行。
4.2 強化人才培養,聚集英才
一是加大剛性引進人才的力度。按照州人才引進政策,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引進重點領域的急需緊缺人才,進一步完善多學科自主創新團隊;二是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通過聘請客座研究員、與國內外硒專家團隊聯合等方式,集聚各路英才為所用,完善聯合創新團隊,成立硒資源保護發展專家委員會,為硒資源開發利用重大戰略決策提供智力支撐;三是加大現有人才的培養。采取派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引智項目、“三區”人才、科技特派員、書記工程等人才項目,開展學習深造、相互交流、實地考察、科學實踐等活動,開闊研發人員眼界,提高應用研究能力和學術水平。
4.3 加強產學研結合,提高創新能力
一是加強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科技合作,采取委培形式,在農業種植、畜禽養殖、食品科學、生物醫學、分析檢測、高新技術產業等重點領域,進行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培訓,全面提高企業專業技術人才業務素質和創新能力,并將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和企業的技術需求進行對接,實現科技成果轉化運用。二是鼓勵依托恩施州富硒產業重點集群和企業建立科研機構,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科技孵化器、“企業訂單班”等,進行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著力破解企業發展難題,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地方經濟發展助力。
4.4 建立科技創新長效投入保障機制
州市(縣)兩級政府要按財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建立富硒產業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專款專用,主要用于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保障和項目資助等工作,支持人才發展。人才主管部門要出臺相關政策,對硒人才引進相關方面給予支持,通過稅收、貼息、引導基金等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用人單位、個人投資人才資源開發。在激活機制上,政府要保障三個方面的基本經費,一是硒相關基礎研究的人才隊伍建設經費;二是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應用人才隊伍建設的基本經費;三是市場公共營銷團隊建設的基本經費。
4.5 建立激勵分配機制,激發積極性
研究出臺促進地方硒資源開發的激勵政策和條例。把創新主體與利益主體結合起來,建立重實績、重貢獻、自主靈活、形式多樣的分配激勵機制,把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激發出來。一是要強化團隊內部管理,建立和完善運行機制,如人才評價機制、競爭激勵機制、考核引導機制、福利分配機制、分工合作機制等,不斷挖掘團隊成員潛力,提高團隊工作效率,增強團隊凝聚力;二是建立起一套公平合理、分類明確、可操作性強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對科技人員作出績效評估,建立分類考核指標和評價體系,實行分類考核與績效評價;三是建立以業績(包括爭取各類項目、經費、技術成果、推廣與轉化新技術、新成果獲得的效益以及獲得各種科技獎勵)為主要依據的獎勵機制;四是發揮精神激勵作用,對在科技創新中做出重要貢獻的科技人員,應授予各種榮譽稱號,并通過媒體進行宣傳。
參考文獻:
[1] 馮彩霞,劉家軍,劉 燊,等.硒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概況[J].地質與資源,2002,11(3):152-156.
[2] 彭小桂.湖北省恩施市硒資源開發利用潛力淺析[J].資源環境與工程,2015,29(4):436-441.
[3] 劉培棣.硒資源及其綜合開發利用[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4] 于勤勤.恩施富硒區硒元素遷移轉化規律及開發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9.
[5] 朱云芬,李衛東,向極釬,等.恩施州硒產業發展戰略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23):5894-5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