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內蒙古城鎮化現狀和存在問題分析為基礎,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模型,在城鎮化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發展水平、城鄉生活差距等方面選取評價指標,對內蒙古城鎮化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二產業的發展、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第三產業勞動力吸納能力的增強、農業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等對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影響。
關鍵詞:城鎮化;影響因素;灰色關聯度;內蒙古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3-3505-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3.061
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城鎮化作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之一,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馮尚春[1]指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農民向城鎮轉移的動力,農業發展是農村城鎮化的基礎性產業動力;李瀾[2]認為,城鎮化是鄉村生產、生活方式向城鎮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的現象,是鄉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轉化的過程,是非農產業和人口向城鎮逐步集中的過程;張永恩等[3]認為,城市化發展所引起的城鄉居民收入差別擴大,導致農民生產積極性降低,不利于農業發展。各類對城鎮化的研究不勝枚舉。基于已有研究,立足內蒙古城鎮化發展實際,在了解內蒙古城鎮化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重點從經濟發展水平、農牧業發展水平、城鄉生活差距等方面對影響內蒙古城鎮化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
1 內蒙古城鎮化發展現狀及問題
1.1 城鎮化發展現狀
“十一五”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加大城鄉規劃建設力度,對城鎮體系規劃中的城鎮化發展目標、城鎮的規模等級、職能結構、空間結構等進行了調整,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2010年內蒙古有城市20個(地級市9個、縣級市11個),鎮463個,城鎮化率達到55.5%,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基本形成了以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為龍頭,以盟(市)所在地等地區性中心城市為支柱,以旗(縣)所在地及重點鎮為支撐的城鎮體系框架。
1.2 存在的主要問題
內蒙古城鎮化快速推進過程中,暴露出一些問題與難題值得關注。內蒙古城市總量少、分布散、輻射帶動能力低,對經濟的拉動和吸納農村牧區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不強;城市規模小,20個城市中,10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1個,中型城市2個,其余均為小城市,中心城鎮應有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充分顯現;產業結構趨同,各城鎮之間相距較遠,經濟關聯度不強,城鎮功能效率和規模效率較低;區域發展明顯不均衡,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之間發展差距較大;通過“鄉改鎮”、“縣改市”、“盟改市”等行政區劃調整,來增加城市規模,提高了城鎮化率,但基礎設施建設、就業、醫療、養老、教育、城鎮管理、人居環境等與城市發展速度不相適宜,城鎮化質量與城鎮化速度不同步。
2 內蒙古城鎮化影響因素
2.1 評價指標選擇
城鎮化是一個受多因素影響的歷史過程,本研究主要從城鎮化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生產水平、城鄉生活差距等4個方面初步選擇28個評價指標,建立評價指標體系(表1)。各指標數據來源于1991-2011年間的內蒙古統計年鑒。
運用SPSS 16.0軟件的相關系數分析模塊,對1990-2010年間28個評價指標的21年樣本數據進行相關系數分析。結果表明,城鎮化率與大部分變量之間高度相關;城鎮化增長速度與大部分變量中度相關;GDP增長速度與城鎮化率和城鎮化增長速度弱相關。部分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較高,有存在多重共線性的可能,需對變量進行篩選,經過對變量的多次調整,選擇與城鎮化關聯度較高的19個指標為評價指標。通過散點圖分析發現,城鎮化率與其他變量之間的關系形式多樣,很難用一個涵蓋所有指標的方程來表示,因城鎮化的過程具有灰色系統的特點,采用衡量因素間關聯程度的灰色關聯度分析模型進行分析。
2.2 灰色關聯度分析
以1990-2010年的樣本數據為基礎,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模型,經過對原始數據進行均值無量綱化處理、計算關聯系數、求關聯度以及對關聯度進行排序等環節,分別測算城鎮化率與18個因素的絕對關聯度、相對關聯度和綜合關聯度,結果如表2所示。
將分析結果進行分類發現,代表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爾系數指標與城鎮化率的關系較強,農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和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與城鎮化率呈負相關關系,即農民家庭和城鎮居民用于食品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越小,城鎮化率越高,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越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水平相應提高,有助于繁榮農村市場,推進鄉鎮的城鎮化進程;城鎮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用繁榮城鎮市場,擴大就業空間,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因此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對提高城鎮化水平具有重要影響。代表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的第二產業產值所占比重和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所占比重兩個指標與城鎮化率的關聯程度位于第二位和第四位,表明第二產業的生產能力越強,越有利于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越強越有利于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近20年來內蒙古城鎮化的主要影響因素依次為: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二產業的發展、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第三產業勞動力吸納能力的增強、農業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等。
3 內蒙古城鎮化發展對策
針對灰色關聯分析中影響因素的強弱,建議日后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將有助于提升內蒙古城鎮化的發展速度。
3.1 發展小城鎮
對城鎮化進程影響位于第一位的是農民家庭恩格爾系數,農民家庭恩格爾系數與城鎮化率的綜合關聯度高達0.931 7。城鎮化率與農民家庭恩格爾系數變動方向相反,表明增加農民收入和降低食品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比重,對城鎮化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增加農民收入,豐富農村消費市場,轉變農民消費結構,發展小城鎮是內蒙古城鎮化建設的首選之路。
3.2 發展鄉村工業
第二產業產值所占比重與城鎮化率的綜合關聯度為0.885 1,位于參與評價因素的第二位,表明發展鄉村工業,是提高城鎮化水平的第二個有效途徑。
3.3 增強城市吸引力
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與城鎮化率的綜合關聯度為0.884 4,位于參與評價因素的第三位,表明改善現有城鎮居民的生活消費水平,增強城市吸引力,有助于吸引鄉村人口向城市轉移,進而提高城鎮化水平。
3.4 發展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占社會就業人員比重與城鎮化率的綜合關聯度為0.864 7,位于參與評價因素的第四位,表明繁榮第三產業,增強三產的勞動力吸納能力,是提高城鎮化水平的有效辦法。
3.5 提高農業技術裝備水平
每公頃耕地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糧食總產量、平均每公頃耕地用電量、每公頃農藥使用量、第一產業產值所占比重、每公頃耕地化肥施用量、肉類總產量等7個因素與城鎮化率的綜合關聯度介于0.6~0.8之間,且均屬于農業領域,將其歸為一類,這表明增強農業的物質裝備水平,有助于節約農業勞動力,推動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從而促進城鎮化水平的提高[4]。
3.6 統籌城鄉發展
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差距、城鄉收入差距、人均地方政府財政預算收入、人均生產總值等4個指標與城鎮化率的綜合關聯度較小,介于0.5~0.6之間,表明城鄉收入與消費差距對城鎮化的影響非常有限。實際上與城鎮化關系密切的是城鄉居民的生活品質的提高,相信這也是城鎮化建設的根本訴求。因此城鎮化進程中應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5]。
參考文獻:
[1] 馮尚春.中國農村城鎮化動力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4.
[2] 李 瀾.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理論透視·發展分析·模式構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 張永恩,褚慶全,王宏廣.城鎮化進程中的中國糧食安全形勢和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30(3):270-274.
[4] 王艷偉.淺析內蒙古區域經濟發展情況[J].內蒙古統計,2009(1):16-17.
[5] 梁振民,劉新智,馮維波.內蒙古城鎮化水平階段性評價與對策[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