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家庭農場類型層面闡述了湖北省宜城市家庭農場的發展現狀,總結了宜城市家庭農場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做法。進一步分析了宜城市家庭農場面臨的挑戰,并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發展建議。
關鍵詞:家庭農場;特征;挑戰;宜城市
中圖分類號:F3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3-3498-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3.059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Farm
——Take Yicheng as an example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其中,“家庭農場”多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1-4]。按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負責人的解釋,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5]。“家庭農場”在進入中央一號文件以后,又進入湖北省委一號文件,成為湖北省新型農業經營發展的方向之一。中央和省委提出,各地要穩步培育家庭農場,有條件的地方可率先建立家庭農場登記注冊制度,明確家庭農場認定標準,制定專門的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扶持政策[6-9]。湖北省宜城市的家庭農場正是在這種新的形勢下應運而生的。
1 宜城市家庭農場發展現狀
2014年4月8日,湖北省宜城市劉猴鎮鄧沖村王慶祿等四個農場主從劉猴工商所現場領取家庭農場營業執照,標志著襄陽市首批家庭農場破繭而出,同時也拉開了宜城市家庭農場快速發展的序幕。截至2015年5月底,宜城市家庭農場已經發展到82戶,主要有四種類型,即種植業家庭農場18戶、畜牧養殖家庭農場37戶、水產養殖家庭農場12戶、種養綜合型家庭農場15戶。
1.1 種植業家庭農場
宜城市種植業家庭農場符合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土地流轉承包5年以上,適度規模種植水稻、小麥、玉米、蔬菜、西瓜、油料等品種。經濟作物和糧油作物種植面積分別為3.4和6.7 hm2以上,有較穩定的技術和一定的農田基礎設施,基本達到機械化作業。
1.2 水產養殖家庭農場
宜城市水產養殖家庭農場承包流轉養殖水面10年以上,建成標準精養魚塘3.4 hm2以上,特種水產養殖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有較成熟的技術和一定的生產設備,機械化作業水平在80%以上。
1.3 畜牧養殖家庭農場
宜城市畜牧養殖家庭農場以養豬、牛、羊、雞等為主,已具備相當規模。生豬年出欄在500頭以上,養牛100頭以上,養羊300只以上,其他畜禽養殖年收入10萬元以上;有固定的場地廠房和廠區圍墻;飼養、排污等設施齊全;動物疫病防控和抗災能力較強。
1.4 種養綜合型家庭農場
宜城市種養綜合型家庭農場以一業為主,多業并舉,種植、養殖均達到一定規模,生產設施齊全,機械化作業達50%以上,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
2 宜城市家庭農場的主要特征
2.1 家庭經營
家庭農場是在農業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保留了家庭承包經營的傳統優勢,同時又吸納了現代農業要素的優點。注冊家庭農場后,家庭農場主仍是所有者、勞動者和經營者的統一體。因此,可以說家庭農場是完善家庭承包經營的有效途徑,是對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發展和完善。
2.2 適度規模
家庭農場應達到一定的經營規模,才能夠融合現代農業生產要素,具備產業化經營的特征。同時,由于家庭仍舊是經營主體,受資源動員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的限制,經營規模必須處在可控的范圍內,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應因地制宜,適用不同的標準。
2.3 市場化經營
成立家庭農場是為了追逐更大的收益,針對市場需求,依托當地的自然資源條件,采用新技術和新設備,生產較高附加值和經濟效益的優質農產品。家庭農場區別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根本特征,就是以市場交換為目的,進行專業化的商品生產,而非滿足自身需求。
2.4 企業化管理
企業化管理即采用現代企業標準化管理和市場經營理念,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相對于普通農戶,家庭農場更加注重農業標準化生產、經營和管理,重視農產品認證和品牌營銷理念。在市場化條件下,為了降低風險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家庭農場更注重搜集市場供求信息和建立農產品營銷體系。
3 宜城市發展家庭農場的主要做法
2014年以來,宜城市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總體目標,把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這一新型農村經濟組織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其主要措施如下。
3.1 宣傳發動,鼓勵家庭農場經營
宜城市是農業大市,家庭農場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應鼓勵種養大戶創辦家庭農場,走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的經營道路。劉猴鎮農民王慶祿、付安滿、張煥福、劉生紅分別從事蔬菜、茶葉、花生、生豬種養業,都具有相當規模,同時從宜城市工商管理局領取了冠名家庭農場的個人獨資企業營業執照,從而實現了由自然農民向法人的地位轉變。宜城市首批家庭農場誕生后,省市媒體和調研組紛紛而來,對本地家庭農場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宣傳帶動作用。
3.2 規范發展,因地制宜設定準入門檻
為保證家庭農場有序發展,在國家和省市尚無家庭農場登記注冊管理規定的情況下,宜城市工商管理局于2014年4月出臺了《家庭農場注冊登記操作辦法》,成為全省工商部門第一個針對家庭農場注冊登記的規范性文件。同年5月襄陽市工商管理局、市農業委員會聯合出臺了《襄陽市家庭農場認定標準和登記注冊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這兩個規范性的文件對家庭農場的登記條件和操作流程作出了明確規定,鼓勵農民根據生產規模和經營需要,選擇設立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鼓勵農民以貨幣、實物、土地使用權、知識產權、股權等多種出資形式進行投資;企業名稱可冠用“家庭農場”,但也設定了家庭農場的準入條件:一是家庭農場經營者應具有農村戶籍(即非城鎮居民);二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三是以農業收入為主;四是經營規模達到一定標準并相對穩定,即從事糧食種植的,有租期或承包期在5年以上,土地種植面積6.7 hm2以上;從事蔬菜種植的,租期或承包期在5年以上,土地面積3.4 hm2以上;從事水產養殖的,養殖面積3.4 hm2以上;從事牲畜養殖的,分別年出欄為豬500頭以上、牛100頭以上、羊300只以上、肉禽50 000只以上、蛋禽5 000只以上;從事特色種養業的,年收入10萬元以上;五是家庭農場經營者應接受過農業技能培訓;六是家庭農場經營活動有比較完整的財務收支記錄;七是對其他農戶有示范帶動作用。《辦法》出臺后促進了家庭農場的規范化發展。
3.3 大力推進,引導家庭農場迅速發展
在家庭農場發展取得一定的突破后,宜城市工商管理局又在劉猴鎮召開現場會,及時總結家庭農場發展經驗,查找問題和不足,提出更高的發展目標,即全面鋪開、深入推進、做大做強、做成亮點。出臺支持家庭農場發展指導意見,成立家庭農場推進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局長負總責,各所長親自抓;制定目標,搶抓先機,大干快上,力爭將宜城家庭農場打造成襄陽乃至全省的亮點品牌。僅2015年5月份,全市就發展了70個家庭農場。
3.4 深化服務,為家庭農場發展注入活力
由于家庭農場是新生事物,國家尚無相關政策和法規,宜城市大膽探索,從而促其快速發展。①成立農場協會。由農場主王慶祿等發起,成立宜城市家庭農場協會,各農場主紛紛入會。發起人組織召開會議,討論通過協會章程,選舉產生了領導核心,實現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良性運行機制。②搭建融資平臺。宜城市積極與國開村鎮銀行、信用聯社協商,在市場主體自愿的前提下,國開銀行開設專門服務平臺,每年為家庭農場提供5億元以上的授信額度,實現3億元以上優惠利率的貸款規模。③開通服務熱線。宜城市農業、工商、科協等部門積極為家庭農場免費提供技術和信息服務熱線電話,支撐其發展活力。
4 宜城市家庭農場發展面臨的挑戰
家庭農場作為農村經濟新的組織形式,尚處于初始探索階段,暴露出一些問題,亟需研究解決。①客觀環境影響了家庭農場的發展。一是沒有扶持和保護家庭農場的相關法律和政策依據,影響了家庭農場主對其大規模投入和長遠發展;二是家庭農場大多地處偏僻,水、電、路、信息嚴重滯后,處于原始種養方式,生產水平低下;三是農場主自身素質相對較低,與“專業化、市場化、集約化、現代化”要求相差很遠。②土地連片集中、流轉難度大,規模效益難實現。家庭農場主所經營的土地是從眾多農戶手中流轉來的,有的農戶不愿流轉,也不愿簽定長遠租賃合同,但有規模才能實現機械化作業,才能長遠發展,才能提高效益。③社會服務不健全。農民在經營中對技術、人才、信息、市場等要素的需求多,單靠一己之力難以適應,技術人才引不進、留不住。農業新品種新技術難以推廣到田間地頭。
5 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建議
實行家庭農場經營是當前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及農業特點且經過實踐證明了的好方法,盡管還存在缺點和不足,但那只是不成熟的表現,應該采取相應措施支持其健康穩定發展。
5.1 制定《家庭農場法》,完善土地流轉制度
確立家庭農場的法律地位,保護農場主的合法權益,為家庭農場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時,讓土地活起來,使農地相對集中,擴大經營規模;延長家庭農場承包土地的期限,賦予家庭農場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
5.2 出臺扶持政策
從目前情況看,家庭農場有利于農村生產力發展,政府要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制定有利于家庭農場發展的各項政策,變家庭農場的自發發展為政府扶持下的自覺發展。首先,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消除農民離田的疑慮;其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資金投入上給予政策傾斜,拓寬農場經濟的融資渠道;第三,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切實解決水、路、電等問題,為家庭農場發展建立一個良好的生產環境;第四,稅務、質監、土地、農經等部門要放寬政策,給予扶持,鼓勵發展。
5.3 建立良好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要鼓勵家庭農場開發資源優勢強、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市場前景廣闊的農業項目,逐步形成家庭農場的產業特色和品牌優勢。切實抓好農業科技示范和推廣,積極幫助家庭農場與科研機構對接。搞好信息服務站(點)建設,及時向本地農場傳遞科技、種苗、價格、市場供求及有關政策法規信息。大力發展適合家庭農場發展需要的產前、產中與產后服務體系。
5.4 培育現代化的農場主
農場主不是一般的農民能夠勝任的,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管理經驗以及熟悉有關的法律法規知識,應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而許多地方的農業發展都面臨著“農無傳人”的威脅,素質較好的農村勞動力紛紛轉向非農產業或在城市就業,農業經營者的素質普遍不高。這種趨勢不改變,就不可能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現代家庭農場。因此,應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事業,加快提高家庭農場主及成員的文化素質、技術素質、商品意識、市場意識和經營管理水平,造就一大批現代家庭農場主。
參考文獻:
[1] 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中辦發〔2014〕61號)[EB/OL].http://www.lcrc.org.cn/publish/portal0/tab222/info49182.htm,2015-08-07.
[2] 新華網.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01/c_ 1114209962.htm,2015-02-01.
[3] 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574736.htm,2014-01-19.
[4] 人民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0201/c153180-20400810.html,2013-02-01.
[5] 何 虹,陸成林.新型城鎮化背景農地流轉的三個問題[J].學習與實踐,2015(4):32-38.
[6] 雷 斌.襄陽建設漢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戰略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5(3):58-63.
[7] 譚崇臺,唐道遠.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J].江漢論壇,2015(1):5-11.
[8] 汪立華,谷玉良.近郊農村居民戶籍改革與市民化路徑探索[J].學習與實踐,2015(1):85-93.
[9] 鄧 恩,左 芉,溫 佐.湖南農村金融業發展對農民收入增長影響的VAR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5(2):74-81.
ZHANG Yu-ping,TIAN Sheng,ZHANG Gui-fang,TU Ting
(Wuhan Technology and Businiss University,Wuhan 430065,China)
Abstract: Analyzed from the types of family farms in Yicheng, this thesis expound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and summari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main methods in this place. After that, this thesis also gives further analysis of its challenges, and pointedly puts forward some very significant sugges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farms in Yicheng.
Key words: family farms; characteristics; challenges; Yicheng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