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評估肝素鋰抗凝血漿和分離膠促凝血清對常規生化項目測定結果的影響,探討以此方法縮短正流轉時間(TAT)的可行性。方法 用含肝素鋰的真空采血管和含促凝劑的分離膠真空采血管分別采集37份靜脈血液,測定18項常規生化項目,并與不含添加劑的普通紅管血清進行比較。結果 與普通紅管比較,肝素鋰抗凝血漿除Cre、UA、CKMB等3項結果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外,其余15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離膠促凝血清 TP、ALB、ALP、Che、Urea、Cre、CK、Ca、GLU等9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外,其余9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肝素鋰抗凝血漿、分離膠促凝血清對常規生化項目的測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若為了縮短正流轉時間(TAT)而選擇血漿,應根據實驗室的具體情況建立相關血清血漿的換算體系,或者建立相應的血漿正常參考區間;若選擇分離膠/促凝劑,在投入應用前,應進行全面評估,選用質量過關的產品。
關鍵詞:肝素鋰;分離膠;促凝劑;正流轉時間
隨著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臨床診療對臨床實驗室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對檢測結果的精密度和準確度上,近年來對如何有效縮短各檢驗項目的正流轉時間(TAT)越來越重視。對于生化檢驗,傳統的血清分離方法由于受到血凝速度的限制,不利于檢測報告的快速發出,這一影響在冬季尤為明顯,這是造成TAT延長的重要環節之一。因此,肝素鋰抗凝、分離膠和促凝劑在生化標本采集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為了解肝素鋰抗凝血漿和含促凝劑的分離膠血清對生化檢測結果的影響,本文對37例健康體檢者的肝素鋰抗凝血漿和含促凝劑的分離膠血清分別與不含添加劑的紅管血清進行比較分析,探討以此縮短TAT方法的可行性。
1資料與方法
1.1標本來源 本院健康體檢志愿者37例,其中男13例,女24例。標本避免脂血和溶血。
1.2采血管與分組 紅管組:不含促凝劑的普通真空采血管(紅管)為血清對照組;黃管組:含促凝劑和分離膠的真空采血管(黃管);綠管組:含肝素鋰抗凝劑的真空采血管(綠管)。三種采血管均由美國BD公司提供。
1.3檢測指標 總蛋白(TP)、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堿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轉移酶(γ-GT)、膽堿酯酶(CHE)、尿素(Urea)、肌酐(Cre)、尿酸(UA)、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乳酸脫氫酶(LDH)、鉀(K)、鈉(Na)、氯(Cl)、鈣(Ca)、葡萄糖(GLU),共18項。
1.4儀器和試劑 ROCHE MODULAR PP 模塊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所有項目所用的試劑、校準品、質控品均為Roche公司提供的配套產品,嚴格按照試劑使用說明書進行參數設置。
1.5方法 分別用紅管、綠管和黃管采集同一患者坐姿清晨空腹靜脈血約3mL。紅管和黃管采樣后于室溫或37℃放置30min ;綠管采樣后輕輕顛倒混勻3~5次,三組標本分別于低速離心機3000r/min 離心5min ,排除高脂血、溶血、高膽紅素血標本。均于抽血后3h內完成全部項目的檢測。所有測定項目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設定測定參數,采用配套校準品進行校準,確認質控結果在控后,同時對3組標本進行測定。綠管組和黃管組測定結果分別與紅管組進行比較。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 Excel 2007進行數據處理與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配對計量資料t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18項檢測指標中,綠管組與紅管組檢測結果間比較,除Cre、UA、CKMB等3項結果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外,其余15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黃管組與紅管組檢測結果間比較, TP、ALB、ALP、Che、Urea、Cre、CK、Ca、GLU等9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外,其余9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血清是指離體的血液凝固之后,經血凝塊聚縮所釋出的液體;而血漿是指離開血管的血液經抗凝處理后,通過離心沉淀所獲得的不含細胞成分的液體。傳統方法通常采用血清標本進行生化檢驗,但由于血液凝固需要一段時間,血液標本需孵育30min 后再離心、上機檢測、報告結果,從而使報告時間延長,這在冬季尤為明顯,影響急診標本報告的及時性,也不利于縮短TAT。此外,對于臨床采用抗凝治療的患者,其血液凝固及析出血清的時間會相應延長,另外纖維蛋白凝塊會干擾分析儀,可能導致儀器樣品針和管道堵塞,造成嚴重的后果,這方面在透析患者的血液檢驗特別明顯。肝素抗凝劑能夠較好地避開血液凝固的過程,盡快對標本進行分離和檢測;而分離膠促凝采血管具有快速分離血清、易保存等優點,從而縮短TAT,這對于挽救臨床危急患者的生命至關重要。
實驗資料表明,肝素鋰抗凝血漿與血清比較,Cr、UA、CKMB等項目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TP、ALB、ALT、AST、ALP、γ-GT、CHE、Urea、CK、LDH、K、Na、Cl、Ca、GLU等項目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國內文獻報道不盡一致[1,2];含促凝劑的分離膠血清與普通紅管血清比較,TP、ALB、ALP、Che、Urea、Cre、CK、Ca、GLU等項目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ALT、AST、γ-GT、UA、CKMB、LDH、K、Na、Cl等項目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產生差異的原因可能與分析系統、方法學以及抗凝劑、分離膠、促凝劑的質量等因素有關。
實驗資料結果顯示,部分生化項目的肝素鋰抗凝血漿與普通紅管血清結果之間存在一定差異,因為血清與血漿畢竟是有差異的,這主要是由復雜的凝血過程導致的,由此產生了相應檢測指標的差異。對于常規生化檢查,血清中某些指標的測定值會明顯高于機體真實值,如AST、LDH、ALP、K等;而某些指標的測定值會明顯低于機體真實值,如GLU、TP等[3]。以血K為例,本實驗結果顯示,肝素鋰血漿K較紅管血清K平均偏低約0.2mmol/L,與文獻報道一致[4],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血液凝固時血小板會釋放出鉀離子,導致血清鉀濃度增高;二是血液凝固過程中血塊收縮擠壓,細胞膜通透性發生改變,使紅細胞中發生離子交換從而使血清中離子濃度發生改變;三是肝素與血液中陽離子結合,即肝素與K等結合,影響離子電極對K的響應,導致血清K濃度較肝素鋰抗凝血漿高[3,4]。這一差異在正常參考區間的上限和下限附近時容易給臨床診斷和治療造成誤導。
分離膠促凝真空采血管是在惰性分離膠真空管中加入促凝劑,以達到快速促凝,快速分離血清的目的,相對于普通紅管,其優點明顯,即血清的分離速度快、分離效果好,且分離膠界于血清和血細胞之間,可有效地保護血清成分,從而實現原管上機,原管保存血清備查,減少了再次轉管引起誤差的可能性[5]。實驗資料結果顯示,18項常規生化項目與普通紅管血清的結果間比較,有一半項目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由于分離膠和促凝劑都是惰性物質,一般不會對生化指標產生影響[6-8],也有學者報道分離膠對部分生化指標檢驗有影響[9],我們分析引起差異的主要原因可能與分離膠和(或)促凝劑含雜質等質量因素有關。
綜上所述,使用肝素鋰抗凝血漿、分離膠/促凝血清可以有效縮短TAT,尤其是急診,對挽救危重患者生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鑒于國內多數生化指標的正常參考區間均來源于血清,若選擇血漿,由于血清與血漿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應根據實驗室的具體情況建立相關血清血漿的換算體系[1],或者建立相應的血漿正常參考區間,確保檢驗報告的溯源性。若選擇分離膠/促凝劑,鑒于添加劑質量造成的影響問題,在投入應用前,應進行全面評估,選用質量過關的產品,確保檢驗報告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康淑霞,張惠,張夢蘭.肝素鈉、肝素鋰抗凝血漿代替血清生化檢驗的比較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08,6(10):1081-1082.
[2]王英英,王斌.探討肝素抗凝血漿用于急診生化檢驗的可行性[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36):92-93.
[3]李艷,包安裕.應重視實驗室檢查中抗凝劑的使用[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8,31(1):18-21.
[4]傳良敏,鄧君,王文建,等.肝素鋰抗凝血漿與血清樣本中34項生化檢測結果的偏倚評估[J].檢驗醫學,2009,24(10):727-730.
[5]傳慧,肖振州,陳秀,等.含分離膠樣本原管凍存血清的可行性初探[J].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2005,26(12):944-946.
[6]鄭宇瓊,周煥檳,張凌玲.分離膠促凝管與普通干燥管在生化分析中的差異性研究[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08,29(7):581-582,585.
[7]萬仁貴,喬紅霞.血清分離膠對檢驗結果中生化指標的影響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32):39-40.
[8]沈燕.無添加劑管、普通促凝管、分離膠促凝管在臨床生化檢驗中對比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26):72-73.
[9]臧勇.分離膠真空采血管對生化結果的影響分析[J].醫學信息,2010,23(8):2931.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