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提高胃腸減壓患者舒適度中的應用。方法 選取2014年我科80例胃腸減壓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品管圈模式下將自行設計的臨床護理路徑表、改良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運用于胃腸減壓患者護理工作中進行管理優化,比較兩組患者不適率、并發癥率、意外拔管率及滿意率。結果 通過在品管圈模式下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可使胃腸減壓患者不適率、并發癥率及意外拔管率大大降低,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滿意率大大提高。結論 在品管圈模式下臨床護理路徑能夠顯著改善胃腸減壓患者的舒適度,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提高;胃腸減壓;舒適度
臨床護理路徑是指導護理工作、實施健康教育的有效工具,是依據標準護理計劃,為某一類特殊患者設定的住院護理流程圖[1],臨床護理路徑對疾病的病種無要求[2],具有縮短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費用及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等特點[3],胃腸減壓本身是一種侵入性操作,期間因禁食、禁飲、胃管放置時間長等因素,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不適,導致患者拒絕置管或自行拔管等發生,影響臨床治療及疾病預后。近年來,患者的需求和價值觀念在不斷更新,最大限度地減輕胃腸減壓患者在治療期間的痛苦和不適,是護理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有關舒適狀況的測量工具較少,我科為持續提高胃腸減壓患者舒適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我科自2014年7月開始,在品管圈模式下將護理路徑表、改良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運用于胃腸減壓患者護理工作中,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2月~11月在本科室進行胃腸減壓患者80例,將實施品管圈模式前5個月的40例作為對照組,將實施品管圈模式后5個月的40例作為觀察組,年齡28~72歲,平均年齡42.5歲。兩組患者置管前均意識清楚,無口腔及呼吸道感染。兩組患者的胃腸減壓管均為同一型號的硅膠胃管,均無精神病史及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兩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主要是進行相關知識宣教和培訓,給予相應的程序化護理,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與醫生溝通。觀察組除常規護理外,采用品管圈護理模式貫穿在患者置管前、置管中、胃腸減壓時、拔管期間針對不舒適原因,自制臨床護理路徑表,調查問卷和改良Kolcaba舒適量評估表,進行早期護理干預,對護理流程進行管理優化,有針對性地提高護理人員專科業務水平,增強病情觀察能力,加強留置胃腸減壓管的指導宣教。
具體方法:①計劃:1主題選定:科室采用自愿報名方式組織感興趣的護理人員共9人組成品管圈活動小組,年齡22~48歲,其中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3人,護師3人,護士2人。選出圈長1名,執行小組4人,管理小組4人,確定活動主題為“提高胃腸減壓患者舒適度”,確定圈名為“微笑圈”,圈徽為“ ”②計劃擬定:制定微笑圈活動計劃,活動周期為2014年7~11月,共計20 w,每2 w召開圈會1次,1~2 h/次,每周五下午舉行。③現狀把握:制定工作流程,將工作進歸納總結,繪制流程圖,便于查找原因和制定對策[4]。采用回顧性調查分析方法,收集2~7月的患者資料,通過數據形成因果圖,通過分析、討論、交流確定改善重點引起不舒適原因,制作調查問卷及舒適量評估表,制定對應措施。④目標設定:活動前胃腸減壓患者不舒適率為87.5%,并發癥率為17.5%,意外拔管率為12.5%,護理滿意度為62.5%,經圈會討論,計劃設定不舒適率目標為40%,并發癥為2%,意外拔管率為5%,護理滿意度為90%。⑤要因解析:微笑圈小組通過頭腦風暴法從多方面分析原因,得出發生不舒適的主要原因: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精神四個方面,經討論為置管前、置管時、胃腸減壓時、拔管、基礎護理落實為改善方向。⑥對策擬定:針對要因采用頭腦風暴法進行實施對策擬定,按照可行性、經濟性、自主性、效益性等指標評價,選出針對性最明顯、執行力最強并可長期操作的對策內容,集中力量解決問題,達到最佳效果。⑦執行:?訩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包括一般情況如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胃管引起的不適如插管前、插管時、留置時、拔管等情況以及留置胃管時的基礎護理落實情況。問卷由護士在置管時和置管后分別發放,被調查者獨立完成問卷,問卷當場發放填寫后當場收回,以便對問卷質量把好關。?訪采用經驗總結討論會的方法,運用改良的Kolcaba舒適量評估表,將胃腸減壓可能帶來的生理不適納入項目中,從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精神4個方面評價患者舒適度,共25項,量表采用1~4評分法,1表示非常同意2表示同意3表示不同意,4表示非常不同意,分數越高表明越舒適,請患者選擇最接近當時感覺的數字,所選數字就是當時的感覺,分別在胃腸減壓期間24 h內,3 d和7 d三個時間點評估,≥95分為非常舒適,80~94分為較舒適,70~79分為不舒適,≤69分為很不舒適。患者與護士雙簽名。?訫各班護士按胃腸減壓護理路徑表當日內容完成各項護理操作并認真做好監護記錄,如執行在臨床路徑表上簽名并作效果評價,相應欄內打√或×。同時護士應在變異表上登記變異原因及處理方式,總結經驗,減少變異。?訬針對問卷調查及舒適量評估表確定重點改善方向,設定4個對策群組,每組由兩位圈員負責,采用老帶新,強帶弱的臨床帶教法,每個對策群組有相應的細化對策方案,由對策群組評價每日護理路徑表的執行情況,發現異常后及時查明原因,并加以分析調整,制定對應干預措施。⑧效果確認:圈內每月召開圈會2次,由圈內人員匯報微笑圈的開展情況,圈員共同討論活動開展中遇到的問題,商議解決的方法,在實施對策后進行實施效果評價[5]。數據顯示已達目標列入標準,未達目標再對策。圈員通過此次活動能感受參與感、滿足感、成就感。⑨標準化與改進:將胃腸減壓工作流程標準化并不斷檢討與改進,制定培訓計劃,定期對全科或新進人員進行培訓并考核。因圈能力有限,有待學習和改進。
2 結果
2.1品管圈活動前后患者舒適率比較,見表1。
2.2品管圈活動前后患者并發癥和意外拔管率比較,見表2。
2.3品管圈活動前后患者滿意度比較,見表3。
對照組患者主訴不適35例,觀察組患者主訴不適9例,觀察組不適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人員主觀能動性增加,初步形成預見性思維和評判性思維。
3 結論
我科自2014年7月在品管圈模式下將自行設計的臨床護理路徑表、改良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運用于胃腸減壓患者護理工作中進行管理優化,開展此項目以來,患者舒適度自我評分及滿意度均得到有效提高,護理并發癥及意外拔管發生率均大大降低,同時,項目也滿足了護士自我成長、自我管理、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該項目切實可行,有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仲麗麗,李海珍.自制臨床路徑表在血液透析誘導期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24).
[2]梁鳳儀.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支氣管哮喘中的應用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6):110-111.
[3]孔超萍,王蕓香.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及思考[J].當代醫學,2010,16(14):125-126.
[4]貢浩凌.應用品管圈降低住院患者給藥差錯發生率的探索[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6):15-17.
[5]徐利萍,凌燕.品管圈管理對肝膽外科80后護士工作積極性與壓力感的影響[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3(8):127-129.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