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護理的風險管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將我院2013年8月~2015年5月接收的血液透析患者共90例隨機分成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45例。對照組應用普通護理模式,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風險管理法。觀察兩組護理效果,比較服務滿意度與風險事件發生率。結果 試驗組風險事件發生率為4.44%,對照組為35.56%。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服務滿意度為93.33%,對照組為64.44%。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于血液透析中合理運用風險管理法,可減少風險事件,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護理;血液透析;應用效果;風險管理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90例我院接收的血液透析者,收錄時間:2013年8月~2015年5月。隨機等分90例患者:試驗與對照。試驗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為22~64歲,平均(43.25±5.18)歲;透析時間為1~14年,平均(7.6±0.5)年;糖尿病腎病者,9例;高血壓腎病者,11例;慢性腎盂腎炎者,17例;原發性腎小球腎炎者,8例。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齡為23~67歲,平均(43.76±5.04)歲;透析時間為1.5~16年,平均(7.8±0.6)年;糖尿病腎病者,7例;高血壓腎病者,13例;慢性腎盂腎炎者,19例;原發性腎小球腎炎者,6例。兩組在疾病類型等方面上,所呈現出來的差異性,均不具備任何的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運用普通護理模式,其內容有:心理輔導;健康宣教;病情監測;用藥指導。
1.2.2試驗組 于普通護理工作中加用風險管理措施[1],具體如下:①結合血液透析的要求,分析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護理風險,以深度挖掘風險出現的原因,并據此制定出針對性較高的風險管理方案。由護士長牽頭,對風險因素進行全面的監控。②建立相關的風險管理規章制度以及操作流程,并對現有的血液凈化及消毒管理制度進行有效的完善,以實現規范管理的效果。③按要求,利用膠布對內瘺穿刺部位進行規范化的固定,而靜脈插管部位則應選取換藥固定法,以預防感染,降低穿刺針脫落的概率。④透析治療中的每一個流程都應嚴格無菌操作,且透析用品還需遵循一次性使用的原則。⑤配血亦或者是輸血時,全面落實查對工作,嚴禁將兩例患者的血標準放于同一位置。⑥透析時,密切監測患者基礎體征的變化情況,并觀察其插管與穿刺部位是否有滲血現象,位置是否移動。檢查透析器是否凝血、肝素使用量是否符合要求。⑦與患者保持交流,觀察其是否發生不良反應,比如:頭暈;心悸;肢體抽搐;出汗;耳鳴。⑧當透析器出現漏血亦或者是破膜等現象時,需立即告知責任醫師,并更換透析器。穿刺時,嚴格遵循三原則(快;穩;準),預防多次穿刺造成的血腫閉塞,提高透析效果。⑨針對陽性與陰性者,需對其實施分區和分機透析,同時為其安排專門的護理人員。⑩透析前,指導患者做相應的常規檢查,包括:艾滋病檢測;肝炎病毒檢查;梅毒檢查。透析后,以6個月為單位復查1次。針對有感染癥狀者,需加強檢查的力度。若乙肝標志物呈陰性,需對其實施乙肝疫苗接種操作。
1.3臨床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風險事件的發生情況,并作服務滿意度調查。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調查的所有數據均以SPSS 20.0 軟件,對其進行分析與研究,比較以t作為檢驗標準;計數資料的比較經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比較兩組風險事件的發生情況 試驗組風險事件發生者,共2例,所占百分比為4.44%;對照組風險事件發生者,共16例,所占百分比為35.56%。試驗組風險事件發生率4.44%,明顯低于對照組35.56%。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比較兩組服務滿意度 調查發現,試驗組對本次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為93.33%(42/45),對照組為64.44%(29/45)。試驗組服務滿意度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64.44%。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綜上所述,血液透析的風險因素主要來自于兩方面:①治療措施因素。如,穿刺置管;透析時間;液體輸注;醫療器械刺激[2]。②患者自身因素。如,抵抗力差;貧血;重度營養不良;病毒感染;免疫功能缺陷;低蛋白血癥[3]。當上述任何一種因素存在時,都極易使患者出現風險事件,進而大大降低血液透析的成功率。對此,我們需于患者透析治療的過程中,對其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以預防風險因素,減少風險事件。此外,為提高風險管理的實施效果,護理人員還需通過不斷的學習與培訓,達到提升業務水平與培養專業服務態度的目 的[4]。如此一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操作失誤率的作用。
本研究證實,試驗組經風險管理后,其風險事件發生率與服務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總之,將風險管理措施合理用于血液透析中,可提高護理水平,減少風險事件。
參考文獻:
[1]葉春.血液透析護理風險管理[J].西部醫學,2010,22(11):2174-2175.
[2]曹建俠.風險管理在血液透析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河北醫學,2011,(10):1388-1391.
[3]李姮瑛,李密.風險管理在血液透析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07(21):66-68.
[4]盧紅霞.血液透析護理中風險管理的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7):1761-1762. 編輯/羅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