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通過分析NICU(神經內科重癥監護病房)護士臨床護理工作中常見的護理風險因素,制定出相應的對策措施。方法 以我院NICU在2014年7月~2014年12月的住院患者12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由責任組長護理,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并實施相對應的護理風險對策。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風險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為減少相關的護理風險在NICU的發生,護理人員要對可能存在的護理風險進行根因分析,不斷探討,制定可行的對策措施,提高科室安全管理,深化優質護理服務。
關鍵詞:NICU(神經內科重癥監護病房);相關風險因素;對策
在當前社會醫療水平不斷提高的就醫環境下,隨著公眾健康意識和維權意識的日益增強,“醫療風險無處不在”已成為全球醫療界的共識[1]。ICU是危重患者的集合地,具有患者病情危重、風險性大、工作任務繁重、工作難度大等特點,屬于高風險的科室[2]。而神經內科的患者年齡大、病程長、合并癥復雜、患病程度重等特殊性,決定了在NICU(神經內科重癥監護病房)患者的搶救及日常護理中,更易發生護理方面的法律糾紛,護理風險極高。風險管理作為醫療安全管理的重要內容,在醫院管理中是護士長做好護理質量管理的基礎和保證[3]。為總結NICU臨床護理工作中常見的風險因素及對策辦法,本次研究以我院NICU的護理工作作為研究對象,對相關風險內容進行分析討論與總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NICU 2014年7~12月的住院患者120例,其中男68例,年齡24~99歲,平均年齡(67.2±31.8)歲,女52例,年齡22~88歲,平均年齡(62.7±25.3)歲,其中漢族患者43例,維吾爾族患者41例,回族患者12名,哈薩克族患者10例,其他民族患者14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的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每班由責任組長護理,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情況提出潛在的風險制定并實施相對應的護理風險對策措施,應用到護理工作中。歸納總結常見的風險因素及對策措施如下:
1.2.1患者及家屬因素 NICU的患者各方面生理功能明顯減退以及伴隨心腦血管疾病的其他并發癥等因素的存在,對于護理人員來說壓力非常大,稍有觀察預見的疏忽就易導致意外事件的發生,而監護室的無陪狀態對于清醒患者和家屬來說又存在心理壓力,對護士的信任存在矛盾的心理,常見的風險因素包括非計劃性拔管、深靜脈導管的堵塞、誤吸、壓瘡、墜床、家屬與醫護人員的沖突等。對策措施:成立由護士長帶領責任組長風險管理小組,對組內護士進行統一規范化培訓,針對患者個體提出潛在風險問題,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加強醫護溝通,有效準確執行醫囑,做好患者基礎護理。幫助患者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樹立信心。
1.2.2護理人員因素 護理隊伍的年輕化、臨床護理工作經驗的不足、操作及執行制度不規范、法律意識的淡漠等因素的存在導致與患者及家屬缺乏有效的溝通,對疾病病情的發展及潛在風險的預見、應急搶救及特殊事件的處理記錄欠規范等。對策措施:科內定期進行護士專科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臨床跌倒/墜床、壓瘡風險、疼痛等評估表的使用、法律法規的培訓并考核,提高理論及操作技能,每班責任組長對危重患者及時指導并質控,降低風險發生率。
1.2.3醫院組織管理因素 護理人員配置不足和科室各項規章制度的缺陷或未落實到位、科室質量控制標準反饋的問題未持續性改進落實。對策措施:護士長實施彈性排班,合理的利用人力資源,注重科室人文關懷建設,讓護士有歸屬感、榮譽感;各項規章制度科內培訓并落實到位,使用PDA(移動護士工作站)進行各項操作的床旁查對,設立質控監督小組采用PDCA模式持續改進工作,定期進行專科應急演練,加強關鍵環節的質控,以保證患者安全。
1.3觀察指標 護理效果管理評價就是信息反饋,主要分析工作的執行情況。對比兩組患者及家屬對于護理工作的投訴、護理風險事件、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差異。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20例患者經過干預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護理風險事件以及投訴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NICU的患者病情變化快、病種復雜,而護士的工作狀態長期處于高度緊張,臨床護理風險意外發生率高,只有不斷增強護士對護理風險預見性的意識及能力的培養,實施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制訂落實切實可行的風險管理計劃、措施,不斷進行風險管理效果評價,才能真正將護理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觀察組患者中風險事件發生3例占5%;對照組12例占20%;觀察組投訴1例,占1.67%,對照組5例,占8.33%;觀察組滿意度95%,對照組68.3%。結果表明,即使在護理高風險的重癥病房,因地制宜,根據患者個體而制定安全有效的護理措施,通過護理風險措施干預有效的規避護理服務中的風險,也可以有效的提高科室的安全管理,全面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法律意識服務。同時也說明,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是護理質量改進的一部分,重視對護理環節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就能最大限度降低護理差錯的發生率。護理風險防范和管理是一項長期的、持續的工作,建立健全護理風險管理機制,使護理風險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許萍.淺議患者安全與護理管理[J].中國護理管理,2009,9(10):53-56.
[2]李艷華.重癥監護室護理風險識別與管理對策[J].實用醫技雜志,2011,18(6):670-671.
[3]何婷,楊彩云,張子輝.護理風險應對策略[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2):93-9.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