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本文本文就中醫治療慢性腹瀉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與探討。方法 選擇我院收治的慢性腹瀉患者90例,分為參照組(n=45)和研究組(n=45),參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西醫治療,研究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中醫辯證分型治療,其后對比兩組慢性腹瀉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參照組,P<0.05。結論 在慢性腹瀉治療中應用中醫治療,其治療效果顯著,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中醫治療;慢性腹瀉;臨床療效
腹瀉主要是指患者的日常排便頻率增加,糞便相對稀薄。目前臨床常將其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1]。就慢性腹瀉而言,其誘發因素相對較多,例如:胃腸道感染以及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等。由于該疾病的病理機制具有復雜性,以往的治療中常選擇西醫常規治療,其治療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且具有較高的復發率。近年來,臨床主張中醫治療[2]。為此,本文為探究中醫治療慢性腹瀉的臨床療效,選擇我院收治的慢性腹瀉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14年8月~2015年7月收治的慢性腹瀉患者90例作為本次研究活動的調查對象,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后均被證實為慢性腹瀉[3]。其后依據入院就診時間將其90例慢性腹瀉患者平均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每組患者45例。研究組45例患者中,男34例,女11例,年齡為25~46歲,中位年齡為(36.2±5.4)歲,病程均在3~5個月。參照組45例患者中,男30例,女15例,年齡為22~50歲,中位年齡為(37.8±5.5)歲,病程均在2~5個月。統計學軟件分析參照組和研究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結果并無顯著性。
1.2入排標準 ①納入標準:本組患者的慢性腹瀉時間均超過2個月;排便頻率增加,可達到5~10次/d;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活動的患者。②排除標準:本組患者經電子腸鏡檢查被證實為其他疾病,如:腸道腫瘤、甲亢以及腸道結核病等;將年老體弱的患者以及病情嚴重的患者予以排除;將嚴重貧血患者予以排除;將影響本次療效的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1.3方法 給予參照組患者常規西醫治療,并結合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給藥,若患者的病情相對較輕,給予患者金雙歧片,使用劑量為4粒,1次/d;就體質較弱的患者,且病情較為嚴重,在金雙歧治療基礎上加用氫氧化鋁凝膠,使用劑量為8ml,餐前1h口服。研究組患者則采用中醫分型辯證治療[4],若患者屬于溫熱蘊結型,可以采用葛根苓連湯聯合白頭翁湯,該藥物的主要成分為:白頭翁和葛根各10g,苦參15g,白芍和白術各12g,秦皮10g,連翹12g,黃芩12g,甘草和黃連各5g。就便中帶血的患者而言,可加用三七15g,地榆炭15g,將上述藥物用水煎服,1劑/d,分3次服用,連續服藥1個月為1療程。若患者的腹瀉類型所屬脾腎兩虛型,則給予患者四神丸,該藥物的主要成分為:白術15g,鹿角膠和部骨脂各12g,山楂10g,五味子8g,干姜和吳萸各5g,將上述藥物用水煎服,1劑/d,分3次服用,連續服藥1個月為1療程。若患者的慢性腹瀉類型屬脾虛濕盛型,則給予患者香砂六君子湯,該藥物的主要成分包括:炒薏苡仁25g,黨參和白術各10g,茯苓和甘草各12g,木香5g,砂仁3g,將上述藥物用水煎服,1劑/d,分3次服用,連續服藥1個月為1療程。兩組慢性腹瀉患者在治療期間禁忌服用辛辣、油膩和刺激性食物。
1.4治療效果評價 兩組慢性腹瀉患者的臨床療效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療效評價標準》進行評定[5],經1個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大便頻率減少明顯,可達到1次/d,糞便的性狀恢復正常,評價治療效果為痊愈;經1個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好轉,大便頻率有所改善,可達到3次/d,糞便的性狀也有所改善,評價治療效果為顯效;經1個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未見改善,大便頻率也未發生變化,甚至加重其病情,評價治療效果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痊愈患者例數+顯效患者例數/總例數
1.5統計學計數整理 本組實驗所得結果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數據的計數和整理,治療總有效率以百分率(%)表示,結果予以χ2檢驗,P<0.05表示組間結果具有顯著性。
2 結果
研究組(n=45)患者采用中醫辯證分型治療后,治療效果痊愈的患者為32例(71.1%),顯效患者12例(26.7%),無效患者1例(2.2%),治療總有效率為97.8%,參照組(n=45)患者采用常規西醫治療后,治療效果痊愈的患者為28例(62.2%),顯效患者12例(26.7%),無效患者5例(11.1%),治療總有效率為88.9%,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慢性腹瀉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且組間差異具有顯著性。
3 討論
在中醫辯證中,慢性腹瀉屬于“泄瀉”范圍內,主要誘發因素與脾虛肝郁存在相關性,其主要臨床特征以腹瀉和腹痛為主[6]。本研究中,若患者的慢性腹瀉類型屬溫熱蘊結型,采用葛根苓連湯聯合白頭翁湯,該藥物成分中,白頭翁、葛根、黃芩以及黃連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效;白芍和白術起到鎮痛和滅菌的作用;若患者的慢性腹瀉類型所屬脾腎兩虛型,采用四神丸,該藥物成分中,白術和吳萸具有溫中散寒之功效,生姜和山楂起到補氣和胃的作用。若患者的慢性腹瀉類型所屬脾虛濕盛型,采用香砂六君子湯,該藥物成分中,黨參、砂仁和木香具有醒脾和胃,葛根和茯苓起到益脾和胃的作用。諸藥合用,效果最佳。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優于參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在慢性腹瀉治療中應用中醫治療,其治療效果顯著,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雷錫山.80例小兒慢性腹瀉患兒的中醫治療效果[J].中醫臨床研究,2014,15:68-69.
[2]羅國暉.慢性腹瀉的中醫治療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9):102-103.
[3]郭春花,馮良罡,孫軍連,等.慢性腹瀉中醫治療方法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8):57-58.
[4]王亞峰.小兒慢性腹瀉的中醫治療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9):236.
[5]李群天.中醫治療慢性腹瀉的臨床體會[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11):1882.
[6]李紅玉.80例中醫辯證療法治療慢性腹瀉的臨床觀察[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7(5):16-17.
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