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針是古代針灸中的一種針灸法,古稱燔針、焠刺、燒針、白針、煨針。是將其針體燒至通紅,然后快速刺入人體一定的穴位或部位,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針刺方法稱之為火針療法。火針最早在《內經》稱為燔針、焠刺。《靈樞·官針》云\"凡刺有九,以應九變……九曰焠刺\"。《靈樞·筋經》也云:\"治在燔針劫刺也\"。而對于火針針具,《靈樞·九針十二原》云:\"九曰大針,長四寸……大針者,尖如挺,針鋒微圓…\"。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強調了火針的適應癥及體質因素。唐·孫思邈《備急千金方》記載了火針能治療熱證,并首先將火針療法的適用范圍從寒證、痹證,擴展到治療外科的瘡瘍癤腫。宋·王執中《針灸資生經》開創了火針記載醫案的先例,明·高武《針灸聚英》從針具選材、加熱方法、刺法、針刺深度、適應癥等進行了深入論述。現針對我科臨床工作中,火針治療皮膚病的過程中療效顯著的病種,舉例如下:
1火針在我科常見皮膚病中的應用
1.1斑禿 取穴:阿是穴(斑禿區)。體位:患者取坐位。針刺方法:針具消毒后,以多根火針燒紅同時針刺脫發區,采用速刺疾退法從脫發區邊緣向脫發區中心密刺。按語:火針治療斑禿可溫通經絡,活血行氣。火針針刺可導熱入人體,直接激發陽氣,鼓舞氣血,溫通經脈,同時可使腠理開從而開啟脈絡外門,給賊邪出路,活血行氣,去瘀生新,有利于改善病變部位微循環,加速局部血流量,提高局部新陳代謝。《針灸聚英》中指出:\"風致難疾,尤宜火針而獲功效,蓋火針大開其孔穴,不塞其門,風邪從此而出。\"
典型病例:患者,女,46歲,于2015年11月3日就診。主訴:斑禿半年余,近期加重,睡眠不佳。查體:頭部3處脫發區,面積最大的一處為2cm×3cm。病史:患者半年前出現頭發脫落,3月前脫發面積突然增大,伴怕冷、胸悶、寐差、多夢、頭皮刺痛、腰膝酸軟、入睡易驚醒、平時注意力難以集中,舌暗,脈沉細澀。診斷:斑禿 腎虛血瘀型。治療方法:取穴:阿是穴(斑禿區)。體位:患者取坐位。針刺方法:多根火針燒紅同時針刺脫發區,采用速刺疾退法從脫發區邊緣向脫發區中心密刺。注意事項:針后不作處理,若出血,用干棉簽按壓。一般1次/3d,針后2d內勿洗患處,同時忌煙酒及辛辣之品。針后患者感覺針刺處有熱脹感,頭皮發癢。第1次復診,患處出現黑色毛點,第2次復診,患處長出灰白色細軟毳毛,隨后脫發面積逐漸減小,斑禿區新發從邊緣開始長起,逐漸向內擴展。經2個月的治療,患區全部長出粗健毛發,新發牢固,色黑,密度、粗細同健發。隨訪無復發。
1.2扁平疣 治療方法:充分暴露皮損部位,常規消毒,用火針在酒精燈上燒至發白,垂直快速點刺疣體,至疣體松解,然后用消毒棉簽頭掀掉疣體,觀察到疣體全部脫落,露出潮濕面為止,不需包扎,保持2d不沾水即可,一般5~7d自然結痂脫落,扁平疣即告治愈。如有新發及漏治按上述方法重復治療,直至疣體全部脫落為止。
按語:通過火針的高溫直接破壞疣體,使疣體迅速脫落;火針治療將火熱導入人體,激發經氣,鼓舞血氣運行,溫壯臟腑陽氣;現代醫學也表明火針其局部燒灼傷引起的炎癥反應,可增強局部非特異性防御機能,提高吞噬細胞的數量和吞噬功能。
典型病例:患者,女,顏面部見圓形或橢圓形等不規則皮色扁平丘疹,病史3年,無癢痛不適。診斷:扁平疣。用平頭火針點刺疣體,10d后復診,漏治或新發者繼續點刺,后復診未見明顯丘疹,痊愈。
1.3 痤瘡 治療方法:痤瘡發于前胸部、顏面部這采取仰臥位,痤瘡發于后背部者采取俯臥位,火針操作的穴位主要是以丘疹、囊腫、結節頂部或者中央。左手持酒精燈,先點燃酒精燈,然后用右手拇、食、中指捏住火針的針柄,將針尖置于酒精燈的火焰上端加熱,等針尖燒至發白。右手將捏住燒紅的火針迅速而輕巧的刺入丘疹、囊腫或結節中。不可進針過深,速進速出,以免患者痛苦,每次針刺完畢后再將火針加熱進行下一次治療。每個皮損的部位一般針刺2、3針,如果有分泌物流出,如:膿液、血液或者脂肪栓等,用棉簽擦拭干凈,再用碘酒消毒。針刺囊腫或結節較多者可在針刺局部加拔火罐5~10min,使出血10ml左右,用棉簽將局部血液擦拭干凈,再用碘酒消毒后治療完畢。1次/w,治療1個月可觀察療效。
按語:中醫學認為痤瘡的病因主要有肺熱、濕熱、血熱。如《外科啟玄》曰:\"粉刺屬肺,……總皆血熱郁滯不散。\"其病機主要為肺胃積熱,上薰于顏面,病邪阻滯氣血,血脈壅滯,郁而生熱為膿。《內經》的\"盛而瀉之\"、\"血實者決之\"、\"苑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 的治療原則[1]。故治療采用面部火針聯合拔罐以涼血祛毒、活血化瘀,且可直達患處其溫熱反應改善局部微循環失調,減少皮損炎癥反應,疏暢淺表經絡氣血,外泄積熱,軟堅散結。聯合拔罐療法則可祛瘀散結,消腫止痛,同時具有引氣和發散之功,可\"以熱引熱\",使瘡內火熱毒邪外散,達到清熱解毒泄熱的作用。現代醫學認為火針點刺法及拔罐治療痤瘡一方面基于熱效應能改善微循環,熱力通過皮膚神經的調節作用,促使皮損區微循環加快,有利于炎癥和代謝物的吸收,可達到增強免疫力、消炎的作用。另一方面火針的高溫可直接殺滅痤瘡內的微生物,從而達到消炎的作用。同時可使體內性激素保持在相對平衡水平,從而達到治療和預防痤瘡的目的。現代有臨床研究報道[2]指出,火針在治療前后白細胞數值會明顯發生改變,經過火針治療的患者與之前比較,白細胞明顯增高,表明火針可促進白細胞的增值,增強其吞噬能力,因而具有促進炎癥吸收,起到消炎抗感染的作用。火針不僅可以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還具有促進炎癥吸收作用。
典型病例:楊某,女,21歲,學生。面部座瘡已有1年余,口服及外涂藥物效果均不顯著。患者初診時見囊腫和結節樣痤瘡遍布面頰及前額部,面頰部囊腫和結節痤瘡融合成片,面部出油較多,吃油炸、辛辣食物以及經前加重。舌苔黃膩,脈滑數。診斷為痤瘡,中醫辨證為胃腸濕熱兼血瘀型,符合囊腫及結節型痤瘡的臨床癥狀。治療采用火針聯合拔罐治療。火針在囊腫和結節樣痤瘡局部進行,局部消毒,燒針后刺入囊腫時有落空感,不宜過深,可在局部加拔火罐5~10min,放血10ml左右,另選1~2處重復進行,1次/w。連續治療1個月后皮損基本消退,囊腫及結節軟化,局部僅留有色素沉著,且無新發皮疹。
1.4帶狀皰疹 治療方法:皰疹局部消毒,火針在酒精燈上燒至通紅發白快速點刺水皰,水皰破裂流出水液,并作間隔點刺,以防長出新水皰,用棉簽蘸干皰液,再點燃灸條懸灸至皰液完全干燥為止,然后再懸灸患部周圍穴位5~10min,根據患病部位大小一般做4~7次,皰液干涸,結痂,脫落,疼痛癥狀基本消除。
按語:現代醫學認為火針可提高人體免疫力,而火針的高溫對水皰里的病毒又有直接殺滅作用;祖國醫學認為,帶狀皰疹是由于風濕熱相搏,毒熱正盛,氣血凝滯,經血不通郁于肌膚所致,火針物理性的高溫和機械刺激可\"借火助陽\"、\"溫經通絡\",直接將火熱之力導入人體,可直接激發經氣、鼓舞血氣運行、益壯臟腑陽氣,從而達到宣散發越,開通郁閉的效果。血行則氣機行而不雍滯,濕邪無以停蘊,陽氣振奮以溫解濕邪。
典型病例:患者崔某,女,38歲,大腿內側疼痛,伴紅斑,成簇的水皰3d,飲食差,皰疹局部消毒,火針在酒精燈上燒至通紅發白快速點刺水皰,水皰破裂流出水液,用棉簽蘸干皰液,再點燃灸條懸灸至皰液完全干燥為止,然后再懸灸患部周圍穴位5~10 min,3d后復診,繼續火針治療;1w后復診,皰液干涸,結痂,脫落,疼痛癥狀基本消除。
1.5神經性皮炎 治療方法:充分暴露針刺部位,用75%酒精消毒皮損處,將火針在酒精燈的外焰處燒至通紅,迅速垂直點刺皮損,深度大約為0.1 cm,不超過皮損的基底部,點刺間隔距離大約0.2~0.3 cm。通常會有血水混合的滲出液,再用棉簽蘸干即可。3d治療1次,一般3次癢止,皮損基本痊愈,如反復者再用上述方法直至治愈為止。
按語:神經性皮炎又名慢性單純性苔蘚[3],是以陣發性劇癢和皮膚苔蘚樣變為特征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本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常與內分泌紊亂、胃腸功能障礙、感染病灶、精神緊張及搔抓、日曬、飲酒、機械物理性刺激有關。隨著人們的生活、工作節奏也越來越快,該病的發病率在逐年升高。神經性皮炎對患者所造成的皮膚侵犯不僅引起劇癢,且影響了患者的皮膚表觀,使得患者的生活質量大打折扣。祖國醫學認為,神經性皮炎為風濕熱邪阻滯肌膚,肝火淤滯,造成氣血運行失和,經脈失疏,日久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所致[4]。神經性皮炎引起的瘙癢或丘疹或浸潤肥厚的癥狀,雖然在臨床上治療方法甚多,但大多都反復難愈,但火針療法卻療效顯著。中醫學認為,\"風動則癢\",即癢是一種風動的表現,而引起癢的既可來源于外風,又可來源于體內的血虛風燥,火針以其開門祛邪之功,火針可導入火熱之性,可通過溫助人體之陽氣,鼓舞血氣之運行,使血熱而行,血循正常,體表腠理得養而燥除風熄,癢自停,無論新病后病,均能立竿見影。
典型病例:患者李某,男,41歲,全身泛發性皮疹1年余,先后于頸后、兩肘伸側、下肢等處起成片皮疹,瘙癢無度,晝輕夜重,難以入眠,屢治無效,平素工作壓力大,睡眠欠佳,飲食尚可,二便正常。充分暴露患者皮損部位,常規消毒,用火針在酒精燈上燒至發白,垂直快速刺入皮損部位,針后若出血,用干棉簽按壓。針后1w內勿洗患處,同時忌煙酒及辛辣之品。1w后復診,患者自訴皮損局部瘙癢癥狀明顯緩解,局部皮膚皮疹減退,繼續給予火針治療。1w后復診已無瘙癢感,繼續給予火針治療后,皮損基本恢復。一般需治療3~4次,1月為1療程。
2火針在皮膚病治療過程中的具體操作方法
2.1針具的選擇 細火針:直徑為0.5mm的火針
2.2針刺的部位 皮損局部
2.3針刺的方法
2.3.1消毒 先用碘伏棉球,從皮損中心向四周化同心圓消毒,然后用75%的酒精棉球以同樣的方法化同心圓脫碘,待酒精干后即可施術。
2.3.2燒針 消毒后點燃酒精燈,左手將針移至針刺部位,右手以握筆式持針,將針尖針體伸入外焰,根據針刺的深度決定針體燒紅的長度,等針尖燒至通紅可使用。燒針是使用火針的關鍵步驟。
2.3.3進針 將燒至通紅的針迅速刺入針刺部位,然后迅速的將針拔出,這一過程大約只需1/10s。要求術者全神貫注,動作熟練敏捷。
2.3.4 出針 出針時醫生要手拿消毒干棉球,以備出血、出膿搽拭或按壓時使用。火針后一般不需要特殊的處理,只需要用干棉球按壓針孔即可。一則可以減輕疼痛,二則可以保護針孔。
2.3.5具體的刺法 一般選用密刺法,是用火針密集地刺激病灶局部的火針方法。密集程度取決于病變的輕重。
2.3.6 火針后注意事項 囑患者1w之內針刺部位勿用水洗,清淡飲食,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2.3.7 針刺意外及處理 火針療法有著自身的特色及其操作方法,它與普通毫針針刺方法有很大差別。火針在臨床操作上,技巧性要求很高,醫者必須熟練掌握這些臨床操作,否則就會很容易因操作不當給患者帶來痛苦,同時也給醫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不僅影響治療,還會讓患者對治療方案產生質疑,不利于病情的康復,所以運用火針施術時應嚴格按步驟操作。提前告知患者操作的方法,緩解患者因恐懼而產生緊張的情緖,
如果火針操作時發生意外,醫者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的處理,盡量將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3體會
火針為針灸療法之一,具有痛苦小、操作簡單、方便、價廉、療效顯著、副作用小等特點。在皮膚病中的臨床中已得到廣泛使用,朱國慶[5]等用火針點刺治療汗皰疹30例,結果均經治1~2次后痊愈。修猛剛等[6]用火針點刺病變部位治療神經性皮炎64例,顯效48例,占75%,有效16例,占25%,總有效率為100%。彭靖遠[7]用火針加罐治療纏腰火丹75例,結果治療組48例痊愈46例,對照組27例痊愈21例,兩組治愈率相比,經統計學處理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丁原全等[8]用火針治療痤痊50例,取穴:大椎、肺俞、膈俞、胃俞、大腸俞,結果治愈31例,好轉18例,有效率為98.0%。王衛紅[9]報道火針點刺、針灸加拔罐法治療帶狀皰疹369例療效顯著。董喜艷等用火針點刺加艾灸治療扁平疣患者135例作用顯著[10]。
傳統醫學認為,火針療法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腐透膿、軟堅散結的作用。火針通過灼烙人體腠理而開啟經絡之外門,給邪氣以出路,使膿液、淤血、痰濁、水濕等有形之邪及風、寒、濕、火等無形之邪均從針孔排出體外。
現代醫學認為,火針直接刺激病灶及反射點,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組織水腫、充血、滲出、粘連、攣縮、缺血等病理變化,從而加速局部體液和血液循環,旺盛代謝,使受損組織重新修復。火針點刺具有軟堅散結、促進炎癥吸收的作用。張曉霞等[11]認為,火針對白細胞具有調節作用,可幫助炎癥的消退。火針治療后,除了局部的血液供應增強外,還可促進白細胞的滲出和提高其吞噬機能。進而幫助炎癥的消退,并使炎癥局限化,不至于蔓延到全身各處。吳佩瑋[12]等研究發現,火針治療后病變部位的溫度明顯提高,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組織水腫、充血、滲出、粘連、鈣化、攣縮、缺血等病理變化,從而加快循環,使代謝旺盛,使受損組織和神經重新恢復。由此可以證明,火針具有行氣活血、溫通經絡的作用。因此火針點刺具有消堅散腫,促進慢性炎癥吸收作用,可使病變組織破壞,激發自身對壞死組織的吸收。
總之,火針具有上述諸多優點,對某些皮膚病有明顯的臨床療效。該方法療效肯定,方法安全,操作簡便,是一種很好的臨床治療手段,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戴芳.面部刺血拔罐治療痤瘡[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21(17):120.
[2]崔瑾,嚴潔.艾灸和針刺膈腧穴對環磷酰胺致白細胞減少大鼠誘生粒細胞一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28):5476.
[3]趙辯.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第1版,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89-1290.
[4]王守庚,閻學紅.辯證選穴針刺配合局部注射治療慢性神經性皮炎[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24:130.
[5]朱國慶,邱兆利,王軍.火針點刺治療汗皰疹30例[J].針灸臨床臨床雜志,1998,14(4):44.
[6]修猛剛,王大芬.火針點刺治療神經性皮炎64例[J].中國針灸,1999,19(10):61.
[7]彭靖遠.火針加罐治療纏腰火丹75倒[J].中醫研究,1999,12(6):55.
[8]丁原全,董瑞祥,張信火.別治療痤瘡50例[J].中國針灸,2000,20(2):84.
[9]王衛紅.火針點刺、針灸加罐法治療帶狀皰疹369例[J].中國臨床醫生,2004,32(6):58.
[10]董喜艷,王憲忠.火針點刺鉀艾灸治療扁平疣135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9,17(9):21.
[11]張曉霞,吳之煌,董明霞.火針療法治病機理初探[J].北京中醫,2007,26(9):576.
[12]吳佩瑋,黃署.火針治療痤瘡的機理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0(3):13-15.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