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康復科住院患兒醫院感染情況,為醫院感染管理科制訂院內感染防控措施提供依據。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法對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康復科住院患兒從感染發生率,感染發生部位,感染發生時間,感染發生月份進行分析。結果 共調查602例患兒,發生院內感染46例,感染率7.64 %;住院第5d發生院內感染者最多,占17.4%;2月份及10月份院感發生率最高,分別為18.9%和20%;感染部位主要為上呼吸道29例(63.0%)。結論 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能為患者、醫院和國家創造經濟和社會效益,因此必須采取綜合治理措施,進行規范化管理,積極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
關鍵詞:醫院感染;住院患兒;康復科
我院兒童康復科主要收治腦癱、高危兒、發育遲緩、腦炎恢復期、腦外傷恢復期患兒,此類患兒治療時間長,費用高,一旦發生醫院感染,將直接影響患兒康復訓練的效果,同時也增加了患兒的痛苦和家庭的經濟負擔。為了解我院康復科醫院感染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現對2014年1月~2015年2月在我科住院病例進行了回顧性調查。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康復科共收住院患兒602例,男320例,女282例,年齡38d~6歲,其中≤1歲382例(63.5%),>1歲220例(36.5%),住院時間3~27d,平均16.5d。
1.2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法對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康復科住院患兒進行逐一查詢,從感染發生率,感染發生部位,感染發生時間,感染發生月份進行分析。
1.3院內感染臨床診斷標準 所有院內感染病例均符合2001年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1]。
2 結果
2.1醫院感染發生率 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康復科共收住院患兒602例,發生院內感染46例,感染率7.64%。
2.2住院時間與醫院感染的關系 602例患兒住院時間3~27d,平均16.5d,住院第5d發生院內感染者最多,有8例,占17.4%,住院第1w共17例(37%)發生院內感染,第2w共16例(34.78%),第3w11例(23.91%),第4w2例(4.35%)。
2.3季節與院內感染的關系 46例院內感染患者中,25例發生于冬季,占54.3%,夏季發生院內感染者最少,共6例,占13%,同年2月份及10月份院感發生率最高,分別為18.9%和20%,5~7月最少,為3%~5%。
2.4感染部位及構成比 感染部位主要發生在呼吸道,共34例(73.9%),其中上呼吸道29例(63.0%),下呼吸道5例(10.9%),其次為消化道10例(21.7%),其他2例(4.3%)。
3 討論
醫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醫院內(入院48h后)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入院時已存在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醫院感染。本研究602例患兒院感率為7.64%,冬季院感發生率最高,為54.3%,可能因為冬季氣候較冷,且患兒免疫力低下,在治療過程中哭鬧,出汗較多,反復穿脫衣服等因素造成患兒受涼感染有關;在46例院內感染患兒中,有8例(17.4%)發生在住院第5d,所占比例最高,可能與患兒新入院后需到輔助科室完善檢查,與感染患者接觸機會增多以及對環境不適應,對治療不適應有關,住院第1w,第2w及第3w發生院內感染比例無明顯差異;感染部位方面,有34例(73.9%)患兒的感染部位為呼吸道,其中29例(63%)感染部位為上呼吸道,考慮嬰幼兒鼻咽部及氣管相對狹窄,粘膜嫩且血管豐富,更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
住院患兒發生醫院感染與很多因素有關:①醫院環境因素:我院康復科住院部及治療室不是一個獨立的非感染區域,患兒在做治療及住院期間不可避免的會接觸感染患兒,造成交叉感染,另外由于條件限制,訓練室面積不足,患兒密集,陪護人員多,通風不暢,洗手設施不足都是造成院感高發的原因;②醫務人員因素:部分醫務人員對醫院感染管理意識不夠,思想不重視,缺乏對患兒及家屬進行醫院感染知識的宣教;醫務人員無菌觀念淡薄,在檢查或治療時,未做到一人一消毒,手衛生依從性差;保潔人員由于文化水平較低,只能機械的按要求操作,經常在清掃垃圾時不戴手套,觸摸污物后不洗手,對訓練器械消毒清潔不到位,增加了患兒間接感染的機會;③患兒及家屬因素:康復科住院患兒均為發育落后者,年齡小,常合并營養不良、先天性心臟病、貧血、佝僂病、喉軟骨發育不良等疾病,加之此類患兒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功能低下, IgA含量低[2],容易交叉感染;患兒家屬由于對醫院感染知識的缺乏,不注意手衛生,不重視主動與感染患者的隔離都是發生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
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是一項高收益的醫院管理工作,能為患者、醫院和國家創造經濟和社會效益[3],因此必須采取綜合治理措施,進行規范化管理,積極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醫院感染質量管理應實行逐級管理、控制與考核,做到基礎,環節與終末質量的控制與管理,達到不斷提高,持續改進的目的。①制訂醫院感染質量控制標準,提出達標與控制措施并組織實施,定期考核,評價,對存在問題及時整改;②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及醫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定期對全院各科室各部位進行檢查,控感科每季定期對全院各科室各部位的控感工作質量進行一次考評,結果交醫院財務科,與科室獎金分配掛鉤,不定期對各科室各部位控感工作質量進行督查指導;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對定期檢查和日常督查情況及監測進行總結分析與評價,提出改進措施并組織實施,每季度將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在醫院感染委員會議或科主任、護士長例會上通報落實,將監測檢查結果公布;④成立科室感染管理小組,加強對醫務人員的培訓工作,尤其是醫院感染的基礎知識及手衛生知識,每月對本科室、本部位的醫院感染工作質量進行一次全面檢查,考核與評價,對存在問題及時改正,并有考核記錄,每周不定期對治療室、病室消毒隔離制度、措施落實情況檢查1次,發現問題,及時改進;⑤嚴格按照消毒、滅菌操作規范,對各種物品尤其是訓練器械進行消毒、滅菌,做好消毒液更換、紫外線燈管擦拭、紫外線消毒等工作,檢查及治療患者后認真落實手衛生制度;⑥加強對患兒家屬醫院感染相關知識的宣教工作,做好自我防護,要求患者外出時戴口罩,回病房后做好洗手等工作;⑦加強病房管理,病房保持通風、寬敞,定期消毒,減少陪護,限制探視時間,病房應設立感染區域或感染病房,一旦住院患兒發生醫院感染應及時隔離,杜絕交叉感染。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J].中華醫學雜志,2001,81(5):314-320.
[2]李暉.腦癱患兒機體T淋巴細胞亞群及免疫抗體水平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02,18(3):322-323.
[3]武迎宏,林士惠,等.醫院感染管理經濟效益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0):5004-5006.
編輯/金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