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鋆潔
政治訓練作為一種重要的戰斗力建設途徑,與我軍政治工作相伴而生,在革命戰爭年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它旨在通過系統的理論灌輸、能力培育、行為規范和實踐養成,啟發和提高官兵政治覺悟,鍛造具有嚴格作風紀律、旺盛戰斗精神、強大作戰能力的鋼鐵部隊,確保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確保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本色。當前,改革強軍事業走向深入,我軍政治生態、組織形態、力量體系、作風形象得到重塑,技術裝備和戰爭方式正在發生質變,對官兵的政治素質、戰斗精神、心理狀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強軍呼喚著政治訓練的價值回歸。
習主席深刻指出:“一切向前看,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歷史不是現實的對立物,在改革強軍的重大關口,我們更該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永葆我軍最大特色不變色、最大優勢不丟失,牢牢抓住政治建軍這個立軍之本,推動政治訓練創新發展。
法者,治之端也。建立完備的訓練法規體系是指導、規范政治訓練的基礎。政治工作領導機關必須貫徹依法治軍思想,依據法定權限和形式,不斷加強政治訓練法規體系建設,確保政治訓練高效有序運行。
一要按照立法層次優化政治訓練法規體系結構。
結構決定功能,清晰的立法層次是保證政治訓練法規體系功能完整的基礎。新體制下必須區分層次進行立法。軍委制定頒發統管全軍政治訓練的基礎性、統領性法規;戰區圍繞聯合作戰訓練和戰時統一指揮,制定頒發符合本區域、方向備戰需要的聯合性、合成性政治訓練規章;軍種應突出自身特點,堅持訓練和管理相結合,制定頒發調整訓練關系、促進軍種融合的長效性、穩定性政治訓練規章。要注重頂層設計,做好法規審核工作,避免出現層級沖突、下位法越權等情況發生。
二要按照實戰要求明確政治訓練法規規范領域。
政治訓練法規制定必須針對不同對象,對領導機關、部隊、院校、專項等訓練進行分類規范。要按照政治訓練規律,充實完善訓練組織、訓練管理、訓練保障、訓練方法、訓練考評、技術規章等法規內容。要最大限度貼近實戰、貼近戰場、貼近官兵,以法規的強制性明確規范領域的邊界,避免以政策文件代替法規的情況出現,確保政治訓練具有相應的“硬度”“力度”。
三要按照程序標準推進政治訓練法規管理完善。
建立政治訓練法規體系必須遵循嚴格的立法程序,按照科學合理的原則,結合作戰需求和部隊實際,形成評估、計劃、編寫、頒布、實施、反饋、修訂的閉合回路,持續推進政治訓練法規的完善。要成立專門機構對政治訓練法規的貫徹實施進行指導,特別是戰區實施聯合作戰政治訓練要制定專門策略,協調各軍種部隊落實訓練計劃、收集意見建議、完善相關法規,保證法規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促進政治訓練的科學化、法治化、正規化。
當前,加強和改進政治訓練是我軍政治工作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題中之義,也是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大棋局”中的必然一步。必須聚焦實戰要求,以強軍目標為牽引,運用科學思維方法,著力突破政治訓練所面臨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牢牢把握建設世界一流軍隊這個聚焦點,搭建完善實戰化政治訓練框架。
一是明確政治訓練組織管理規范。政治訓練的運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組織領導與管理是否規范。政治工作機關要制定詳細的政治訓練與考核大綱,明確訓練的時間、內容、考核標準和技術規范,對訓練科目、課目、任務進行合理設計。職能部門要為官兵準確、深入地了解政治訓練提供全面指導,利用信息化手段協調、輔助具體訓練工作。要制定政治訓練的技術規范和操作流程,避免籠統模糊,進一步加強對訓練實踐的精準管理。
二是拓展政治訓練內容深度廣度。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性內容多,專業性、聯合性內容少,此種現狀已經滯后于戰區、軍種職能相對分離的發展趨勢。要拓展基礎訓練內容,充實黨的創新理論、政工業務知識和政工能力培訓,加強首長機關政治領導能力、政工干部動員教育能力、基層官兵戰斗精神培養;要探索聯合訓練新途徑,以聯合作戰需求為抓手,實施跨區域、跨部隊、跨軍種的融合式政治訓練,進行混合編組、協同動作的一體化政治訓練,切實增強政治訓練的適用性;要強化軍種訓練內容,結合各部隊傳統和任務特點,加強軍種文化建設,根據部隊建設長期性、穩定性特征,突出政治訓練的梯度和遞進關系,保證訓練的連續性、持續性。
三是突出政治訓練的重點和難點。必須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明確政治訓練諸內容在整個訓練體系中的相應地位、主次關系,對傳統教育內容進行比較分析和歸納統計,合并同類項、淘汰落后項,徹底解決教育多亂雜的問題。增加思辨性、領導性、信息性的政治訓練內容,突出政治意識、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培塑。加強實踐訓練力度,堅持認知和實踐相統一,將政治訓練延伸到軍營、社會、網絡各個空間,打好意識形態斗爭主動仗。
習主席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推動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政治工作的主動性和實效性”。當前,我軍正在加速推動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科技密集型軍隊的轉變,政治訓練必須以創新驅動打破陳舊的教育模式,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尋求變革,謀取更大的政治優勢與組織優勢。
一要重塑政治訓練良好生態。新形勢下,敵對勢力加緊對我實施“政治轉基因”工程,各種社會思潮涌入官兵頭腦,給政治訓練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特別是互聯網、新興媒體蓬勃發展,政治訓練生態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官兵間信息資源占有的勢差顯著縮小,傳統的方法手段已經無法滿足政治訓練任務的現實需要。必須強化政治訓練的設計和導向作用,采取自主式、開放式、啟發式、交互式等訓練形式,采用靈活策略設計訓練項目,不斷增強政治訓練的針對性、實效性。要堅持政治訓練與軍事訓練相結合、“政工要素”與“作戰要素”相融合,研練軍政訓練并重的內容方法,做到同步實施、綜合考核,形成軍政互補的良好訓練生態。
二要探索實戰化政治訓練模式。準確把握信息化戰爭中政治工作的特點規律是創新政治訓練模式、提高訓練質量效益的“加速引擎”。要緊緊圍繞實戰要求,改變過去粗放型教育模式,增加團隊訓練比重,打造學習型組織,通過團隊內部的溝通、交流、互學、互訓、互助,實現政治素養的整體提高。構建模塊化訓練內容,注重引入實戰背景,模擬戰場環境,通過訓練模塊的組合搭配,設計多樣化訓練任務,強化訓練難度,提高訓練水平。加強政治訓練的過程管控,加大演習性、模擬性訓練力度,通過實地、實物訓練和影像場景再現,突出政治訓練的對抗性和綜合性,促使參訓人員在思想碰撞與沖擊中堅定政治意志、培養戰斗血性、提高政工技能。
三要創新多樣化政治訓練方法。科學的訓練方法是連接政治訓練各要素的紐帶,是實現政治訓練目的的根本途徑。推動信息化條件下政治訓練創新,必須朝著綜合化、滲透化方向開拓。要借鑒軍事訓練有益經驗,將政治訓練從課堂、俱樂部搬到戰場、訓練場,采取自訓、集訓、互訓、合訓、聯訓等形式,按照能力生成規律,加速從感知、理解、內化到外化的訓練成果轉化過程,使官兵形成高度的政治自覺和敏銳的政治鑒別能力。要關注施訓對象對政治訓練方法的接受程度,探索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結合、對抗訓練與滲透訓練相結合、網絡訓練與模擬訓練相結合的綜合性訓練方法,加強訓練資源開發和訓練任務設計。要按照“戰訓一致”原則,設計敵方意識形態攻訐、輿論干擾造勢、心理戰打擊等政治訓練內容,通過充分調動官兵思維,在揭露批判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思想糾偏,提高官兵政治定力和政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