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東麗區寶元小學
【摘 要】本文通過對小學體育教學中合適的運動量和強度的詳細分析,細致的介紹了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運動量和強度安排的原則、途徑和注意事項,為相關體育教師在課堂進行運動量和強度的安排提供了參考依據。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學 運動量 強度
隨著小學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推廣,其產生的效果和影響也變得越來越明顯,但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卻出現一種和新課程標準相違背的現象,這是由于小學體育教師對小學新課程標準的誤讀造成的。小學新課程標準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讓學生能愉快高興的參與到體育課堂上,因此一些小學體育教師就認為在體育課堂只要能讓學生高興快樂就行,忽略了體育知識和技能的教學,也忽視了體育課對學生身體、心理的影響,使體育課變成了玩耍課,背離了新課程標準的內涵和意義。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的運動量和強度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對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小學體育教學才具有了存在的意義。本文將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運動量和強度作為研究對象,對學生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安排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為小學體育教學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一、合適的運動量和強度
小學體育教學的開展必須要使學生的運動量和強度達到一定的要求,但達到多大的運動量和多高的強度并沒有相關數據或規定做參考。因此在對小學體育教學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進行選擇時,可以通過監測小學生的脈搏跳動頻率來確定最佳運動量和運動強度。
1.按課的結構安排運動量和強度
體育課的結構由三部分組成,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為了讓小學生在體育課上達到一定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體育課中的這三部分環節都應達到相應的運動量和強度,如在準備部分結束時刻,學生的脈搏跳動頻率在80~100次/分鐘為合適,在基本部分結束時刻,學生的脈搏跳動頻率在120~180次/分鐘為合適。
2.按運動項目的不同安排運動量和強度
因為體育課進行的體育項目不同,所產生的運動量和強度也不同,所以運動后學生的脈搏頻率也會不同,體操、武術的訓練使學生在運動結束時刻的脈搏頻率達到110~130次/分鐘;而籃球、排球、足球能達到140~160次/分鐘,其中在進行足球拼搶這樣激烈刺激的過程中,學生的脈搏頻率會更高一些;田徑項目中的高速跑能產生非常高的運動量和強度,學生的脈搏頻率能達到170~190次/分鐘,跳躍項目和球類項目的運動量和強度差不多,達到140~160次/分鐘,投擲項目的運動量和強度就相對小多了,脈搏頻率只達到了100~120次/分鐘。
二、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安排的原則
1.不同項目有不同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原則
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不同,使學生在運動后達到的脈搏頻率也不同,在實際的體育課堂中,教師要根據學生自身情況的不同和運動項目的不同確定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對于一些運動幅度小的項目,運動量和強度都無法達到一定要求,體育教師就可以根據運動項目的特點適當增加運動的密度和頻率,或者適當加大運動難度,使學生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達到一定的要求,使學生的身體得到鍛煉和加強,從而完成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
2.處理好運動量和運動強度與教學效果的關系
體育課的教學效果高低根據兩個方面來判斷,一是學生掌握動作的熟練度,另一個是課程的運動量和強度,即運動能使學生的脈搏頻率變化用平面坐標做出什么樣的圖形。通常情況下的圖形有三個峰,分別為80~100次/分鐘、120~140次/分鐘、160~180次/分鐘,脈搏頻率隨著課程的結束逐漸恢復正常。在實際的體育課堂中,教師通過對運動的密度和頻率的調節來滿足對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要求,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過大會讓學生很快產生疲勞感,進而會厭倦上體育課,這就影響了教學效果,而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過小就無法滿足使學生得到鍛煉的要求,也就無法達到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根據課程的內容對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進行有效的調節,合理安排訓練的密度和頻率。
三、安排運動量和強度的途徑
體育課程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科學安排,要求教師對教材及運動項目都要進行詳細地了解和研究,同時還要結合學校現有設施的資源進行安排。有時兩種運動同時出現在一節體育課上,教師要根據這兩種不同的運動合理調整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例如,當一堂課中同時有籃球教學和武術教學時,教師要對學生的速度、身體協調性等能力進行鍛煉,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達到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要求。體育教師要對運動項目深入研究,對教學內容和目標能夠達到透徹理解的程度,根據學校現有設施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對體育課程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進行有效的調控。
四、結語
小學體育教學中,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對體育教學效果的影響非常顯著,小學體育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安排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使體育教學能夠發揮最大作用,使學生能夠在體育課中得到身體素質的提升,學習興趣的提升和運動意識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小學生體質的意見(中發(2011)7號)[Z].
[2]何志文,陳巧君.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與對策[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3,16(4):3-4.
[3]吳鍵.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報告[J].中國教師,2011,20:9-11.
[4]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意見[J].中國學校體育,2012,01(1):14.
[5]徐本力.運動訓練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23.
[6]過家興.運動訓練學[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2012:68.
[7]陳文卿,謝翔,甘式光.體育課,體育課的生理負荷和心理負荷[M].學校體育學.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81,85.
[8]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14:23
[9]杜國如.安排運動訓練負荷的科學性[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13,10(4):28,
[10]彭建新.對體育課學生運動負荷影響因素的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11,2(3):90-93.
[11]趙立.論運動負荷系統[J].中國體育科技,2012,36(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