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今年全國暫緩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有待各地方財政部門出臺新的會計崗位認證考試,這期間給中職學校的會計教學帶來困惑。因此,從評價標準對會計教學影響的角度,總結南平農業學校不同時期的評價標準,分析對會計教學不同方面的影響,以及提出一些規范評價的建議。
[關 鍵 詞] 評價標準;評價指標;標準變化;教學使命;就業質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018-02
評價標準是指人們在評價活動中應用于對象的價值尺度和界限,是事物質變過程中量的規定性。它表明人們重視什么,忽視什么,具有引導被評價者向何處努力的作用。鑒于會計工作多年的體會,感覺評價標準對于會計教學質量的影響是本質上的,不同的會計評價標準會帶來教學成果質上的不同。
一、評價標準的幾次變化
(一)學術評價標準
從恢復中高考至取消中專畢業分配這個時期,我校以滿足國家對財會人才的短缺需要,依照國家中等職業教育統一的會計教學大綱,開設會計專業。會計專業水平的評價是通過三年的理論課堂教學活動,按照課程考試的合格驗證制度,最終以專業論文的學術答辯形式來衡量的,學生的專業學術特征比較明顯。
(二)學歷評價標準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取消中專畢業生分配后,中職校面臨發展上的許多困難。一方面,會計的從業評價標準沒有建立,依然按國家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大綱和課程計劃開展教學;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在錄聘會計人員時基本采用學歷專業屬性的標準。因此作為教學單位,會計專業能力的評價只能按照學歷的培養要求,以各科目考試的學分成績來判定學生是否符合中專學歷標準。這種唯學歷至上的評價標準成了當時中職校普遍的教育理念。
(三)行業評價標準
進入21世紀,國家對會計行業的職業化要求越來越重視,設定了會計崗位的準入門檻——會計從業資格,將用人單位的會計從業者納入職業管理范疇。財政部門組織面向全社會的會計從業考試,從有紙化到無紙化的會計從業資格考試中,來綜合考量會計從業者的崗位基本能力。學校原本循規蹈矩的學歷評價標準就難以適應社會對會計人才的要求。因此,社會的行業評價標準與中職學校教育的學歷評價標準需要銜接起來,依憑會計證的獲取方式,檢驗學校教學成果和學生就業水平。
(四)工匠評價標準
最近幾年,中職校把實踐性強的會計實務當作一門專業技藝,開始大力推崇技能比賽的教學備戰。根據各級各類的比賽時段,增設技能教學科目,加大實務技能教學比重,“以賽促教”的技能評價成為當下對師生教學成果的主要考核工具。以崗位從業證書為目的的行業評價標準漸漸地被以會計技能比賽證書為目的的工匠評價標準所取代。
(五)其他評價標準
1.升學評價標準。為拓寬專業招生渠道,提升專業學歷層次,學校與諸多高等職業院校建立升學考試的合作關系,開設大專高考班、大專函授班,以高考應試教育的方法組織會計教學活動,按照高校單招考試的教學大綱要求對有升學要求的學生進行專業水平的升學測試。
2.創新創業評價標準。在舉國倡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勢下,我校也試圖加強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結合不同專業使命,讓專業教學過程加入創業與創新的內容,通過更具活力的創新創業教學體驗來提高學生將來的職場競爭力,并以此來衡量專業教學水平。
二、評價標準的變動對中職會計教學的影響
國家改革開放以來,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各階段的教育政策變化,帶來會計教學導向和評價標準的變動,因而對教學過程帶來深刻影響,主要體現在:
(一)教師評價方面
科學的評價標準會帶來好的教學能力的投入和增長,給學生就業帶來幫助。唯學術、唯學歷、唯升學、唯技能等各種片面的評價標準和方法都無益于老師業務水平的提高和學生崗位能力的獲取。只有當社會的會計行業評價標準被引入會計教學中,對老師教學工作的能力水平認定才有一個相對科學的公允價值標準。沒有經過全國統一的崗位能力的認證資格考試,談老師的任何教學成就和業務能力都是空的。學校不能促成會計學生走入會計崗位就業,可以認為這是老師的教學失敗,學生所獲得的技能大賽成果,最終無法讓學生在崗位上運用,也只能歸零。因此,學校運用不同的評價標準考核老師,會帶來不一樣的教學態度和敬業精神,對老師業務水平的影響是很大的。
(二)就業質量方面
如果學校的會計教學,一味地迎合教育大環境下的各種教學評價標準的不同趨勢,就會失去專業本來的正確評價判斷——確保崗位就業能力的判斷。由于多次評價標準的變動,事實上造成了教學的不連續和教學質量的不穩定,難以保證學生運用會計知識和會計技能的從業能力(既就業質量)。因此,學校不僅要追求畢業生數量上的百分之百就業,還要考慮就業的專業契合度和會計崗位的就業質量。
(三)理論與實踐的均衡方面
會計是技術性強、理論體系嚴謹、實務操作特性明顯的傳統專業,無論會計的業務內容和教學手段如何變化,其會計原理的記賬手法都沒有變。評價教學成果的核心標準應當是:準入會計崗位就業所必需的專業理論知識體系,并以此為基礎所獲得的會計實務技能。因此,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兩者之間的平衡尤為重要。但實際上使用不同標準的評價給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的分配權重帶來不同。學歷評價標準更多強調課程教學的理論完成,較少關注理論應用的實踐水平,相反,工匠評價標準卻是更多的對學生進行實務操作訓練,忽視系統理論部分的踏實教學,總之,不同的評價標準會對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均衡造成分配上的影響。
(四)教學管理方面
學校根據專業評價標準的變化要求,組織教材、安排課時、擬定教學內容、確定授課老師、規定課程目錄、開展技能訓練等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考慮。以什么依據判斷教學水平和教育成果,將影響以上教學管理活動的工作重點和工作方向。要保持對教學業務能力及教學質量的評價口徑一致,就要盡量減少標準判斷的變動帶來對教學管理工作的影響。
三、規范會計評價方法,完成會計教育使命
我校設置會計專業多年,發展至今一直沒有起色,與學校對會計專業建設的使命認識不準確和會計教學的評價標準不規范有關。
我校設置的會計專業教育使命就是面向山區、服務微小企業的,就是讓山區農村的學生獲得會計從業資格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和上崗就業應具備的會計實務操作技能。因此,要圍繞這一會計教育使命,建立與之相匹配的教學評價標準。我認為:
(一)樹立從業考試標桿,落實行業評價標準
沒有壓力的評價就沒有教學的積極性;沒有公允的衡量標準,就體現不了老師的教學成果。將會計專業的學歷教育的評價標準統一到衡量會計崗位能力的行業評價標準上來,引入會計從業資格考試,以從業考試大綱為教學指引,合理配置教學資源,開設從業考試規定課程,在這個教學體系下,輔以會計崗位必需的各項技能訓練科目,將會計從業的理論學習與崗位技能訓練有機結合,樹立會計從業考試標桿,查找會計教學的差距,讓行業評價標準有效地落實到會計教學評價中。
(二)建立專業學習檔案,保證學生學習質量
會計從業考試是一場全面檢驗專業知識能力的崗位入門考試,中專校與高校相比通過率普遍不高,以此標準來對應學生的學歷認證是不現實的。因此,在這個考試標桿之下有必要建立學生的專業學習檔案,把平時的專業學習經歷(包括作業完成情況、單元測試和期末考試的成績、技能比賽結果及老師對學生的行為評價等記錄),通過連續的檔案記載來評估學生基本的專業能力表現,以確保學生的專業學習質量。
(三)統一專業技能培訓,通過基本技能考核
專業學習不僅要圍繞會計證考試這一知識體系的教學內容來展開,也需要為獲取會計崗位資格后的實務操作能力進行技能培訓。各項技能培訓必須是大眾的,實行全員學習和訓練。按照規定技能的最基本要求和培訓流程,讓學生集中在課堂和實訓室學習,觀察實務能力表現,做出基本技能的測試和評價,以形成和理論教學相適應的實訓教學內容。避免了集中少部分學習尖子,搞魔鬼式封閉訓練,將技能教育的資源運用在少數人身上的不公平教育現象。
(四)確立會計評價指標,科學評價教學成果
評價標準的科學運用,需要對學校的教育成果、老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專業能力三方面建立量化指標評價體系。
1.教育成果方面評價指標(反映學校專業教育管理水平):包括崗位從業率、招生人數、學生流失率。
2.教學水平方面評價指標(反映老師會計教學業務能力):從業資格教學部分包括會計證通過率、單科通過率、會計從業考試基本合格率、會計單項考試基本合格率。
崗位技能培訓部分包括技能比賽獲獎數、基本技能達標率、會計做賬實訓的完成率。
3.專業能力方面評價指標(反映學生會計專業能力狀況):包括技能參賽次數、手工做賬成績、電子記賬成績、專業技能鑒定成績、會計從業考試成績、單科考試作業完成率、各科的階段和學期的考試成績。
參考文獻:
[1]高利芳.會計專業發展的戰略思考:基于AACSB會計項目認證標準的解讀[J].財會月刊,2017(12).
[2]陶正群.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評價研究初探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4(44).
[3]魏東霞.基于會計從業資格角度談《會計基礎》教學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