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工匠精神是職業道德培育的終極目標。工匠精神實質上是從精神層面去追求更高層次的職業敬畏感。只有培養一批具有一定文化功底,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主動擔當責任,具有執著篤定的職業素養,力求精益求精的職業理念,才能使職業道德化成職業精神,最后上升為當代工匠精神。
[關 鍵 詞] 工匠精神;職業道德;培育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040-02
工匠精神是指人們把自己從事的職業當作自己的人生,愿意一輩子都從事這個職業,一生就做一件事情,努力把它做得更好,體現出一個人從精神層面所追求的更高層次的職業理想。現代職業道德的培育要以工匠精神為目標,培養對象是其具備工匠精神的要件,它不僅需要培養對象掌握職業技術技能,而且需要培養對象具備一定的職業精神。工匠精神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沉淀。構建當代工匠精神需要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展現傳統與創新的統一,最大限度地發揮傳統手藝精神的精髓,實現當代職業道德教育的理想和終極目標。
一、科學構建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全面推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變革,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之一,經濟總量全球排名第二。但是,伴隨全球科技和信息的革新,中國面臨著深化改革和發展升級的機遇,中國社會經濟必須深入轉型,傳統的中國制造必然轉向中國創造。創造根源在于創新,絕大多數的創新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創新,創新不能離開傳統,特別是不能離開民族傳統文化。此外,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改為“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深入認識經濟發展規律,大力提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競爭力。當然,市場競爭離不開技術和產品質量。為保證中國產品在國際的競爭力,必須構建當代工匠精神,以職業道德教育為起點,培育社會成員具備高尚的職業素養。
工匠精神源于古代,發展于現代,傳承至今。古代的工匠是指手工藝人,隨著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產生不同行業的匠人,如鐵匠、泥匠、石匠、木匠等。但是,工匠精神不是一般意義上講的“造物”能力,而是指熟練掌握一門手工技藝,是人的智慧與意志的集中體現。匠人在其從事該職業的實踐過程中,根據他的興趣和愛好長期對技術革新的思考,找出比前人發明的制品或技藝更好的方法,體現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職業品格。當前,中國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顯示中國的文化特色。因此,發揚當代工匠精神是時代所需,既要傳承古代工匠精神的合理內核,又要注入新的適應社會發展的時代元素。構建當代的工匠精神不僅要傳承傳統手工技藝、家庭作坊,而且還需要提升或擴散到科學技術領域,提倡各個行業從業人員都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行業標準培育良好的職業道德。
“加快培育大批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深度融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踐之中,促進新動能發展和產業升級”。因此,現代職業教育應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注重“工匠精神”的養成,使社會每一個人養成在崗位上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具備敬業執著的精神追求。正如《史記·孔子世家》中提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一個國家只有以極高的要求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才能培養出腳踏實地、專注持久的現代藝術家、工程師和行業名師、大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現代職業道德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時代所需、人民所求。
二、工匠精神與職業道德的內在契合
工匠精神是現代職業道德培育的目標。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技能已經不是簡單的專業術語,而是主要指專業背后的技能文化精髓,即工匠精神內涵發展的蘊意。它是人們在從事的職業中展現出來的務實的態度、執著的追求、積極的創新、堅強的意志等,并把這種精神貫穿到長期工作實踐之中,充分發揮工匠精神在職業道德教育中的引領作用,嚴格按照工匠精神的內涵要求,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在此過程中不僅需要傳道,還需要解惑和授業,使工匠精神滲透到職業實踐的各個環節。
工匠精神是職業道德教育的具體實現形式。職業道德教育實質上是培育一個人在具體工作的過程中,根據工作目標所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工匠精神可以為職業道德培育指明方向,同時也是對從業人員的一種行為約束,一種良好的職業道德培育與塑造。職業道德培育除了培養具有勞動技能的從業人員之外,更應該重視塑造從業人員的職業精神,特別是培養“精益求精”的精神,世界上沒有絕對,只有相對;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所以培養從業人員具備“只有做得更好,而沒有做得不好”的職業理念,應營造良好的職業發展氛圍,培育從業人員具有堅強的職業意志和高尚的職業品格。
工匠精神是一種永恒堅守的職業態度。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是訓練人的意志和執著的追求,始終把今天的工作成績作為明天的起點,并長期堅持下去。職業道德的培育不僅需要培養從業人員掌握技能,而且要培養他們真正喜歡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促使從業人員把自己的工作視為一種愛好、一種追求,而不是一種責任、一種任務,甚至要培養使其把工作看成一種快樂的生活體驗,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最后形成一種職業化的自覺意識和行為,充分體現出工匠精神的現代價值。真正搭建工匠精神與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在關系,使職業道德教育化成工匠精神的實踐形態。
三、職業道德培育是構建當代工匠精神的必然選擇
工匠精神可以通過職業道德培育的創新實踐來體現。職業道德承載著中華兒女的文化記憶,是經歲月變遷世代相傳的各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是長期積淀而形成的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點、起點。因此,只有爭取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和政策支持,不斷加強職業道德培育,才能更好地把工匠精神的原創理念、創新內容具體地應用到現實生活實踐當中,展現當代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如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對職業道德教育有著明確的要求和指導性意見。類似于這一文件的頒布和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的具體活動都有效促進職業道德教育事業的發展,鼓勵支持職業道德培育,展現工匠精神內涵,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
工匠精神可以通過職業道德培育載體來實現。如人們通過了解職業道德產生過程中的最初始目的和意義,以便繼續傳承和發展它的蘊意。培養從業人員真心喜歡,一輩子都愿意去做這一件事,并且要把它做得更好的職業精神。如在民俗職業道德培育實踐過程中,把民俗與旅游相結合,著力打造民俗村旅游開發項目,通過民族音樂、歌舞、風味食品、服飾、工藝等展示當地人民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保持著原始的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和樸實善良的民族風貌,體現著從業人員的心理訴求,真實展現出原始民俗風情,使游客在感受不同文化環境的真實體驗,享受民俗文化氛圍的同時,培養從業人員真正喜歡自己從事的事業。從這一具體的案例中看出,首先,民俗旅游的開發利用,一方面是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幫助民族地區扶貧開發;另一方面拓展文化旅游資源,促進地方旅游業的發展,最終達到雙贏的目的。這正是民俗傳承創新的最大魅力所在,也是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回歸。其次,在職業道德培育方面充分體現了工匠精神,以創新實踐的方式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加強區域性特色文化生產性保護的典型案例,這些做法不是簡單地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成果,而是把它打造成為區域性文化精品,比以前做得更好,展現它的獨特文化魅力。最后,加強職業道德培育,打開不同培育通道,構建不同職業文化交流平臺,營造氛圍、創造條件,提升社會成員的職業文化素養,樹立工匠精神,注重細節,執著追求。遵循職業道德教育發展規律,突顯職業道德教育的獨特價值,才能真體現出當代工匠精神,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發展方向。
職業道德培育需要遵循“尊師重教”的師道精神。不論是古代的手工作坊中的“子繼父業”,還是現代職業中的“師徒相授”,都需要采取“口傳心授”的方法。教者為師(師傅),承者為徒(學生)。學生要尊重老師,并虛心接受老師傅的教誨,相互之間形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良好環境。職業道德培育還需立足于求富立德的創業精神。職業道德培育不能脫離實際來空談理想,它需要根據現實生活和現實環境,任何人所從事的事業,最初的目的是維持人的生存,這是客觀事實,不可否認。但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能力的提升,絕大多數的人從事的職業已經不再是謀生的需求,因此,應該以致富、創新、發展的需要層次來思考職業道德的培育。職業道德培育也需要發揚“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職業道德培育不僅要“知”,而且要“行”,只“知”不“行”不是職業道德培育的結果,應該是既“知”又“行”,最后達到“知行合一”的高度,這才是職業道德培育的本質規律。由此推論,職業道德培育規律應遵從工匠精神的本質內涵。若從業人員沒有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構建工匠精神就是空中樓閣,難以實現。因此,職業培育需要打破傳統的就業觀念,樹立杰出工藝大師、名師、工人技師榜樣,積極宣傳工匠精神示范作用,提高工匠職業地位。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保護工匠、名師、技師的合法利益,以現代技術為載體拓展技藝傳承。社會各行業通過傳統手工藝生產演示與精美產品展示,彰顯工匠精神時代價值。在生活實踐中充分體現工匠精神傳統與現代的緊密結合,加強各行各業的技師、名師的培育,并以職業資格認證,實行職前宣誓,將工匠精神社會化、具體化。簡而言之,職業道德培育要培養從業人員擁有一份敬畏之心、感恩之心,真心喜愛自己的事業,自覺踐行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杜維明.新加坡的挑戰:新儒家倫理與企業精神[M].北京:三聯書店,2013.
[2]薛棟.論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J].職教論壇,2013(34).
[3]李宏偉.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培育[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8).
[4]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
[5]李小魯.對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淺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讀[J].當代職業教育,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