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十八大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應該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現代化發展。基于此,高等農林院校應該認識到自身在服務新農村建設方面的重要任務,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積極探索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措施,希望能夠為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借鑒。在對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建設路徑和政策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以期可以為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提供一定的支持。
[關 鍵 詞] 高等農林院校;新農村建設;政策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066-02
新時期,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工作的逐步推進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思想的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日漸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因此,高等農林大學在人才培養工作中,應該加強對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意識的培養,并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能力,真正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相應的人才保障,促使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更好的發展成效。
一、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
在中共中央做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決策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我國國家經濟社會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發展目標,并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而高等農林院校作為培養農業建設人才的重要陣地,這一社會背景的形成對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同時也給高等農林院校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機遇和挑戰。具體而言,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要思想的影響,我國部分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是服務新農村建設的主要人才力量,在開展農村農業技術人才培養工作和教育實踐工作中踐行科教興農的發展戰略,并對新形勢下服務三農建設的新途徑進行了適當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現階段,在高等農林院校的支持下,我國農村科技方面的成果逐漸涌現,并且學校在發展過程中積極與農業社會建設工作相結合,建設了一系列能夠支撐產學研相結合、成果轉化等工作的基地,每年科技成果的產出量進一步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效,極大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1]。此外,受到高等農林院校在服務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科學研究成果的影響,我國農村建設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也得到了相應的改善,有助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持續健康發展,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可見,高等農林院校在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能夠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相應的支持,促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的成果。因此,必須要加強對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支持,爭取以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為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相應的保障。
二、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在國家加強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并制定了一系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扶持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背景下,高等農林院校在發展過程中也受到影響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效。但是對當前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現階段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對整體服務效果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高等農林院校學生在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其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工作存在的問題
政府對高等農林院校社會服務職能的認識一般停留在學校對經濟效益的創造方面,對學校學生在社會效益方面的影響認識不足,也沒有針對高等農林院校學生的社會服務功能創設規范有序的運行機制和客觀的評價體系,動力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和調節機制的建設不夠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等農林院校在服務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各項服務功能相對滯后,在國家所制定的法律法規體系和政策扶持力度無法跟上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社會農村建設情況的形勢下,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效果受到一定的不良影響[2]。具體來說,政府工作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經費投入力度偏低,并且沒有制定科學有效的激勵措施,無法有效推動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良性開展;政府部門在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方面的各項政策沒有得到全面貫徹落實,體系建設缺乏完善性,對政府扶持工作的開展產生不良影響;學校辦學自主權受到政府部門的制約,對高等農林院校社會服務功能建設工作產生了嚴重的限制性影響。
(二)高等農林院校存在的問題
在全面建設學生服務新農村體系的過程中,高等農林院校社會服務工作呈現出個體分散等特點,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角度進行分析,高等農林院校尚未形成對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正確認識,在服務制度方面的建設不夠完善,組織構建存在一定的缺陷,科技服務工作的開展缺乏組織性和針對性,規范性不足,長期規劃性相對較差,無法體現出長久的服務戰略,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社會實踐工作流于形式,對高等農林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效果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同時,高等農林院校在加強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探索過程中,所制定的措施和策略等無法跟上新農村建設步伐,也是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社會功能無法得到有效實現的原因,嚴重限制了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優化開展。
(三)農村地區存在的問題
在探索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路徑和政策性措施的過程中,農村地區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對農林院校學生服務功能的發揮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具體而言,農村地區一般對高等農林院校的接觸相對較少,對高等農林院校的建設和發展缺乏有效的了解,大部分農民群眾對高等農林院校建設工作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能否帶來立竿見影的收益方面,對服務工作的長遠效益相對忽視,因此在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工作無法及時看到成效的情況下,農民群眾往往不愿意配合學生服務工作的開展,導致高等農林院校在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過程中在促進農村經濟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以及生態、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效果不理想,無法幫助農村地區找準新農村建設發展方向,對新農村建設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
三、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路徑和政策
(一)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路徑
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因此,在新時期應該積極探索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措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良好的支持。具體而言,高等農林院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探尋建設路徑:
首先,高等農林院校應該加強對科技服務工作的重視,以科技興農,即借助對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全面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促使農民建設過程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等能夠得到全面凸顯,真正將科技成果轉變為農村一線生產力,促使農村經濟建設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效。
其次,積極加強對教育培訓工作的重視,以教育工作支撐農業建設,促使農業建設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效。在具體操作方面,高等農林院校可以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教育原則,從人才培養和輸送人才兩個方面為農村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相應的支持,力求逐步提升農村社會大眾的整體知識水平,為農村建設工作貢獻相應的力量。
最后,大力建設信息技術平臺,加強信息強農工作。高等農林院校在積極開展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引進先進的信息技術,以信息技術的支持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為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提供相應的支持。具體而言,農林院校的學生在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積極引入先進信息技術,并嘗試使用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技術、生產設備等進行全面改進,使用充分的信息資源為農業發展而服務,農村的產業結構將得到一定的優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也能夠逐步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效。
(二)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建議
基于當前高等農林院校在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新時期要想改善現狀,促使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切實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就應該從政府、學校和農村三個方面提出相應的政策性建議,為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首先,面向政府的政策性建議。政府部門在推動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改善現狀,提升服務質量,政府部門應該做出以下幾方面的努力:(1)建立政府支持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激勵機制,鼓勵社會相關組織機構參與到工作體系中,為學校學生服務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激勵機制的制定還能夠激發農林院校學生參與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服務工作質量得到有效的提升。(2)對農業科技創新經費投入機制加以完善,支持農林院校學生在農業科學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希望能夠充分發揮農林院校的學生服務功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3)支持農林院校農科生免費定向教育工作的開展,針對新農村建設人才需求,建設人才供給長效機制,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提供相應的人才保障。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離不開高等農林院校的支持,只有充分發揮高等農林院校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功用,才能夠促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效。
參考文獻:
[1]紀新青,聶玉霞,陳英華,等.高等農林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實踐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1(8):22-24.
[2]蘇鎮松,左浪.農林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教師教育學報,2014(2):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