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職院校是我國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在學校的辦學過程當中比較看重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高職的語文教學是教育基礎內容,語言文字是人們在生活和工作當中必不可少的表達載體,是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在高職的教學當中一定要對語文教學格外的重視,積極地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強化學生的語文能力,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提供保障。主要對職業能力視角下的高職語文教學改革進行了分析,希望為高職院校的教育開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和參考。
[關 鍵 詞] 職業能力;高職語文;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082-02
隨著我國近年來教育改革的不斷實施,我國的職業教育也得到了突破性的發展和進步。高職教育中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學生的職業能力將直接關系他們未來的發展。因此,在高職的教育當中一定要認識到職業能力的重要性,做好基礎教育工作,從而為學生發展創造條件。下面將對職業能力視角下的高職語文教學改革進行詳細的討論和分析。
一、職業能力的含義分析
所謂職業能力當前階段在概念上并沒有進行準確的定位,同時也缺少比較權威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在認識和理解上都有著不同的認識。有的學者認為職業能力是在某一項職業當中所必備的能力,并且能在職業活動當中表現出來這些能力,是綜合能力的總和。[1]而有的學者則認為職業能力是在從事職業活動的過程中所發展起來的某種能力,將直接影響職業活動的效率,促使職業活動能得到有效的開展。筆者認為,職業能力是人在工作崗位中的一種最為基礎的能力,是人們在學習教育階段不斷地進行學習和總結以后所形成的素質和能力的總和。這種能力的存在將給人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并且能讓人在工作崗位當中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保證工作質量。
二、高職語文教育中培養職業能力的意義
職業能力是一種歷史性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研究視角下,不同的學者對此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高職的教育當中語文學習之所以要與職業能力聯系在一起主要是因為其可行性比較強,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2]在現代社會當中時代發展變化十分快,嶄新的時代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在瞬息萬變的時代當中,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定要在社會當中培養出能更加適應社會變化的人才是多么的重要。在現代社會當中教育不僅要教授人各種各樣的知識,同時也要從素質教育出發,促使人能得到全面的發展。不斷變化的社會給人們的警示是,人不可以一直停留在片面的認識基礎上,我們要不斷努力,永遠不能停歇。因此,也就是說在現代社會中學習不僅僅是一種人生的手段,同時也是人一生當中的重要目的。只有學會了正確看待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才能在社會各個領域當中學習提升,才能更好地、有尊嚴地活著。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當前階段的社會已經不再像從前一樣簡單,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因此,現代化人才要能夠在做事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目的,并且能預先規定和展望可能發生的事情,從而靈活處理各種信息和內容。在激烈的市場環境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開始變得更加的緊張。[3]這就要求我們在當前要學會正確審視自己,理解他人,保證能在集體的環境當中和睦相處,從而為共同的目標進行努力。
時代的發展和變化對社會當中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高職教育當中主要培養的是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他們的素質和職業能力要求是比較高的。要想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在職業教育當中就一定要做到與時俱進,積極地利用好語文教學方式和內容,將職業能力與時代發展融合起來,從而讓學生真正得到提升,能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盡顯其才。
三、職業能力視角下的高職語文教學改革思路
(一)明確高職語文教學目標
在高職的傳統語文教學當中主要遵循的是學科知識本位,在教學中看重的是學生的知識性提升和培養。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和性質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的,如果教育當中始終看重學生的知識性培養,那么將嚴重影響到學生的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4]同時,在現代社會當中對人才的需求不僅僅要求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同時也需要在思想文化水平上加以重視。因此,在當前階段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教學觀念和認識,突出教學當中的職業能力培養,從而更好地進行教學設計和開展。要將語文教學與其他的教育學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便于能通過語文教學來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強化他們在社會當中的競爭力。在高職的語文教學當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崗位需求進行教學目標的設定,體現出教育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同時,要積極對傳統知識核心體系的教學課程進行改革創新,強化職業能力培養在教學體系當中的地位以及重要作用。此外,要在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和創新性教育,實現語文教學與職業能力和諧發展的目標,促使語文教學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重視語文課堂實踐教學
高職教育中,語文教學一直是不受重視的科目,主要是因為在高職教育當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比較看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技術能力的提升,希望能在未來獲得比較好的發展,從而忽視了語文教學。語文教學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在傳統的語文教學當中教師一直采取講述式的方法來實施教學,課堂當中學生的積極性比較差,導致學生時長會出現興趣不佳的問題。[5]即便在現代科學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背景下,在教育當中已經開始融入了新媒體教學方式,但很多的教師對此認識不足,教學當中也只是利用多媒體來進行PPT的播放和視頻導入教學等,學生的興致不高,教學效果始終難以提升。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前高職語文教學當中一定要積極地進行教育創新,突出教學當中的實踐性。高職人才專業培養當中要凸顯出教育的實踐性和應用性,這是促使學生能得到根本提升的關鍵所在。因此,在高職的語文教學當中一定要積極結合現階段的人才培養需求,根據學生的未來發展崗位等來進行進一步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礎上開展語文教學。同時,要重視教學課堂中的實踐性內容添加,能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為未來的工作開展做好過渡準備。在教學當中教師應當將傳統的靜態學習轉變成動態化的學習方式,可以通過辯論賽或者演講比賽等形式來進行學生的綜合能力鍛煉,并且讓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能得到提升。[6]這樣的方式下不僅能讓學生的專業知識得到一定的鍛煉,同時也能更加適合社會以及市場的發展需求。學生在教學中由于實踐內容比較豐富,因此也更加愿意融入其中,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未來工作崗位中學生即便面對突發的情況也能從容不迫,從而發揮出他們自身的最大價值。
(三)關于教學評價的過程性
高職學生通常在每個學期的期末都要面對考試,對語文這樣的科目基本上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進行,因為最后的成績將全部體現在一張試卷上,這也是當前高職對學生評價的一種主要方式。但這種教學評價方式事實上對學生來說是沒有太大的作用的,因為教材當中的知識是學生死記硬背下來的,他們無法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踐生活當中去,并且會讓學生在步入職場之后產生與他人溝通的能力阻礙。[7]因此,為了適應現代教育改革需求,當前階段在高職的語文教學當中一定要積極探索新的教學評價方式,以便于提升語文教學的效果。高職語文教學評價在進行改進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利與弊的分析,重新進行教育評價定位,從而找到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評價方式。同時,在以職業能力為基礎的語文教學評價當中,教師應當建立起全面化的評價方式,當中主要包括平時的學習表現、出勤情況、參與討論的情況、課堂作業情況以及回答問題的情況等。同時在考試的方式上也應當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例如采取開卷、口試等方式。在教學評價當中也可以采取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等不同的方法,讓學生能在評價的過程中得到更多來自不同方面的建議,從而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四)提升教材建設的針對性
教材是教學當中的重要載體之一,在教學當中缺少了教材將很難進行下去。在高職的語文教學實踐當中我們可以看出,教材對教師來說僅僅是工具書的作用,并沒有成為學生鉆研的伙伴和學習的引導。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在當前階段的高職教育當中語文教材比較偏向于知識性和讀寫性方向,當中內容主要是欣賞環節,缺少教學實踐性和探究性。[8]或者在教材當中內容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經歷,針對性比較差,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在當前階段有必要對高職語文教材進行創新和改進,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和崗位需求來進行特色化的教材編寫,同時要突出教材當中的針對性特點,將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放在首要位置上,并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從而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全面實踐環節當中得到提升,為他們的職業能力培養做出保障。
總之,高職院校當中的語文教學本身就是比較特殊的教育,當中不僅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性提升,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等內容。因此,在進行高職的語文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來進行教學設計,同時要重視起教學當中的實踐性,讓學生所學習的知識能與職業崗位之間充分結合,從而促使學生能在時代發展背景下更好地得到提升,促使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潘淑芳.高職語文教學的現狀及改善措施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4):120-125.
[2]郭娟.高職語文教學應與專業銜接[J].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1):335-338.
[3]謝東華.微課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知音勵志,2016(22):32-38.
[4]華向娟.淺談高職語文教學的兩點新做法[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5(3):41-45.
[5]曾樺.高職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研究[J].亞太教育,2015(3):77-80.
[6]孟琳,王軍,羅璇.高職語文教學評價改革思路探析[J].新西部(理論版),2015(05):64-69.
[7]林政.淺析高職語文教學怎樣以就業為導向[J].科技資訊,2015(12):64-70.
[8]高永艷.制約高職語文教學質量的原因和對策分析[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4):14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