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如今,越來越多的學生進行互聯網碎片化學習,以技工院校英語教學為例,分析互聯網碎片化學習的利弊。一方面肯定互聯網碎片化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轉變學習態度。另一方面分析了其局限性:會使得所學知識更加碎片化;不能取代老師的作用;學生面對資源缺乏分辨力并容易分心等,為后續提出有針對性的學習策略提供依據。
[關 鍵 詞] 互聯網;碎片化學習;英語;技工院校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086-02
一、引言
2017年1月22日下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發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中稱:截至2016年12月,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1.38億,……其中,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為9798萬人,與2015年底相比增長4495萬人,增長率為84.8%;手機在線教育用戶使用率為14.1%,相比2015年底增長5.5個百分點[1]。隨著教育領域的分化越來越細,互聯網為用戶提供各類學習資源,例如,APP軟件、自媒體、微信公眾號等。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多媒體信息可及時獲取、快速互換等,在線學習的便利性日益凸顯,學習變得愈加多元化以及移動化。
二、碎片化學習的定義
客觀上,互聯網的普及與便攜式終端發展的日益成熟;主觀上,人們生活節奏加快、渴望隨時有效地獲取知識等使得互聯網碎片化學習很普遍。最初,在傳統課堂教學和自我學習過程中,人們將碎片化學習理解為是一種離散的知識片段或知識點的學習。本文采用了中山大學王竹立教授的觀點:碎片化學習是指學習者利用碎片化時間、碎片化資源、碎片化媒體進行的學習[2]。因此碎片化學習可以理解為:學生借助互聯網以及便攜式移動終端,將學習內容化整為零,不受空間及時間限制的一種多媒介的學習活動。
三、技工院校英語教學概況
我國技工院校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差,缺乏學習興趣,對其重要性和目的不了解。此外,技工院校英語教學形式主要以集體講授為主。學生“他主”地被動接受教學,學習效果甚微。隨著互聯網及移動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利用手機等進行碎片化學習。老師也提倡學生進行互聯網碎片化學習,但是任何一種學習方式都不是萬能的,技工院校學生進行互聯網碎片化英語學習利弊俱在。
四、互聯網碎片化學習的優勢
(一)滿足“微時代”學生的個性需求
學生自行通過移動智能電話或便攜式電腦等進行學習,迎合了數字化的青年一代運用個人智能設備的期望。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也導致社會文化逐漸被微化,形成了新的“微時代”產物——微博、微信、微課、微小說、微閱讀……在時間分配上,空間連續性強和重視程度高的學習事項占用了學習者的整段時間,為了提高效率,必須將一些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的學習任務分解或“微化”,然后用碎片化學習的形式完成。
(二)英語學習具有碎片化的特點
英語是一門語言,會隨著時代而發展變化。例如,在語言系統整體不變的情況下,英語在詞匯、口語交際等方面具有不斷創新的特點,不斷涌出的新知識呈現碎片化特點。在教學方面,英語主要是說、讀、聽、寫、譯以及詞匯、句型、語法等的學習。學生在學習語言技能的同時還要進行人文社科等領域的非語言技能方面的學習。因此,英語學習的內容有極強的寬泛性,勢必會引發碎片化學習。學生可以從互聯網中輕易獲取碎片化知識,英語的互聯網碎片化學習勢不可擋。
(三)彌補技工院校教師資源的有限性
美國本杰明·布魯姆(Benjamin Bloom)的掌握學習法認為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學習,如果在早前與現在都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的話幾乎所有人都能學好[3]。在掌握學習法的構想下,個別教學法是最理想的教學形式。但學校師資有限,學生必須接受整體性的課堂教學:面對同樣的信息,以一樣的進度學習——既不能掉隊,也不能超前。教師在開始教授新課的時候,都設定所有學生都掌握了先前的所學。但實際上,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學習方式、學習效果都不盡相同,必定導致他們在傳統的課堂學習中存在差距。互聯網碎片化學習為學生提供各類英語學習資源,如,軟件、APP、微課、慕課、在線交流平臺等自行調整學習步伐。在課堂上沒有跟上整體學習進度的可以便捷地進行查漏補缺;學有余力者可以在海量的互聯網資源中汲取更多、更深層的知識。教師也積極制作微課,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法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教學。其次,技工院校英語教師中native speaker(英語為母語者)寥寥無幾,教師的英語大多不純正。對想學純正英語的學生來說,他們可在課余利用互聯網+智能終端隨時隨地獲取純正的英語,例如,英語原聲電影、歌曲、演講以及與native speaker在線交流等,使原本無法企及的英語環境觸手可及。
(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很多教師在分析技校生英語學習效果不好時,首先歸因于學生基礎差。根據布魯姆的教育理論,每個學生可以形成自身的知識組織方式,根據實際用處將知識進行分組和歸類,無對錯、好壞之分。只要通過充分的學習,都能達到學習目標。互聯網碎片化學習使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基礎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很多英語學習的APP界面友好,趣味性、隨意性、體驗性和針對性都很強,涵蓋了英語學習的各方面。不僅能為學生進行彌補性學習,還可以讓學生自定學習內容且支持反復學習。有的還可以及時做出分析,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鞏固和擴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還可以與其他學習者分享學習內容、交互信息、拓寬知識面。學生英語學習的渠道從教材和教師講課拓展到新的領域,學習變得多樣化。
(五)有利于轉變技工院校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
技校生在學習英語方面整體態度不夠積極,而通過倡導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碎片化學習,能逐步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態度,通過多渠道、多媒體、便捷化的英語在線學習方式再次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技校生來說,進行碎片化學習有很積極的意義,無論如何都比不學習要好。短期來看,碎片化學習可以收到一定的學習效果,值得鼓勵學生去實施。
五、互聯網碎片化學習的弊端
(一)碎片化學習導致學習碎片化
碎片化學習是相對于整體化、系統化而言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具有離散性,學習過程隨意且學習時間是非連續的。碎片化學習會導致知識的不系統,雖然并不必然導致該結果。學生在進行互聯網碎片化學習時多以知識點的學習為主,遇到一個問題就解決一個問題。表面上,碎片化學習有效率,容易吸收。例如,很多學生利用手機記單詞,或看微課學習語法。但由于知識間的離散性,學生不能構建英語學習的完整體系,好比擁有很多磚塊,卻無法建高樓。這種在各知識點間跳躍性的學習使英語學習碎片化加劇,英語中方方面面存在的割裂問題也變得更為嚴重。碎片化學習對知識的“一次性”獲取,隔斷了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分解的、孤立的知識碎片就更加難形成體系。因此,長期碎片化學習,會導致技工院校學生的語言能力更加碎片化,學生學習過程缺乏系統性、邏輯性和深度性,同時非語言能力會被弱化。學生徘徊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表層、低水平的學習,無法進行有效的積累和后期整理,易造成學生缺乏學習毅力或失去信心。
(二)不可取代老師的教學
(1)以英語教學為例,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有其邏輯性、整體性、社會性和藝術性。教師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要制定情感、技能、知識等方面的教學目標,并通過系統化的教學達到教學目標。互聯網碎片化學習雖然也能達到一定目的,但在課程體系建設和非語言能力培養方面教師的作用不可替代。(2)根據教學安排,學生在校有整段的時間和固定的空間,以接受系統化的學習。但互聯網碎片化學習的便利性會造成學生上課不認真,忽視教師的系統性教學。根據美國學者Gerald. O. Grow的理論[4],在不同學習者和教師角色的匹配原則中:對依賴性較強的學習者而言,教師角色的最佳匹配策略應是權威或專家。實際上,技工院校學生學習英語極具依賴性,學習效果主要來自教師的課堂講課。因此,教師的作用不能被互聯網碎片化學習取代。
(三)互聯網碎片化學習不是萬能的
由于互聯網上學習資源良莠不齊,缺乏嚴謹性,存在大量的虛假、劣質、不完整、不準確的信息。很多學生沒有能力去甄別信息,一旦甄別錯誤,不僅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與知識被淹沒,還會造成時間的浪費。例如,很多學生會使用在線翻譯的方式來進行翻譯的學習,但是許多在線翻譯結果大多是生硬的、機械式的,甚至表達有誤的。再者,很多英語在線詞典中所引用的釋義和例句來源不明且粗制濫造、斷章取義等,學生很難辨別。技工院校的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本就比較盲目,面對海量的學習資源他們更加無所適從,反而增加學習壓力。
(四)互聯網碎片化學習更容易使學生分心
當前技工院校的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他們每天用于上網瀏覽、聊天或游戲的時間非常多,甚至影響了正常學習的時間。而對教師來說,技工院校學生身心尚未成熟,自控能力較差,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已經成為妨礙正常教學的最大難題。雖然教師希望也鼓勵學生通過網絡上的碎片化資源,如微博、微課和網絡公開課等開展碎片化學習,但是面對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游戲、娛樂新聞、聊天等,他們是很難專注于用手機進行學習的。
六、思考與總結
總之,互聯網碎片化學習的發展勢不可擋,但任何一個事物都應該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以技工院校學生的英語學習為例,根據技工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的特點,我們一方面肯定在英語學習中運用移動終端設備進行互聯網碎片化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轉變學習態度。但是另一方面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會使得學生的英語學習更加碎片化;不可取代教師的作用;學生面對海量資源缺乏分辨力并容易分心等。作為教師我們應準確把握時代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充分分析學生互聯網碎片化學習的利弊,為找到符合實情的學習策略提供依據,為系統性的教學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CNNIC.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中國信息安全,2017(2):24.
[2]王竹立.移動互聯時代的碎片化學習及應對之策:從零存整取到“互聯網+”課堂[J].遠程教育雜志,2016(4):9-16.
[3]續潤華,李亞輝.布盧姆學習變量說及其對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幾點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9(2):106-107.
[4]Huey B. Long. Self-directel Iearninc:Consensus Conflict[M].Oklahoma Research Center for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and Higher Edu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1991:20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