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鍵 詞] 機械制圖;任務導向教學;實踐;反思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092-02
《機械制圖》是機械類專業的基礎課程,是學習其他相應專業課程的基礎。學好本門課能為學好后續專業課打下扎實基礎。本門課也是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程,學習過程的體驗影響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興趣。好的學習體驗本身也是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良好培養。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而課堂教學的過程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中心,發掘學生潛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教師不為教而教,讓課堂成為學生和老師目標明確而又輕松的良好體驗。任務導向教學方法以任務為導向,課堂邏輯清楚,學生學習目的明確,“解放”了教師,使教師不束縛于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和教師課堂體驗好,明顯提高教學效率。
任務導向教學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一種教學模式,是做中學、邊做邊學的延伸與發展;任務既是學習的起點,也是學習的終點,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任務”來引起學習,任務的完成就是學習目標的完成。在任務完成過程中,任務還有橋梁、驅動、導向的作用,強調“任務”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的橋梁作用。與目標導向教學相比,任務導向教學更關注任務完成的過程。任務導向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標,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多種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忱和興趣,發掘學生潛力,使學生主動地用腦,強調自主性學習,注重對學習內容的綜合應用,強調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一、《機械制圖》與任務導向教學
任務導向教學中的任務是一系列的圖形,而圖樣就是工程界的語言,讀圖、繪圖是本課程學習的主要內容。這種教學形式可以讓學生更明確目標和要求,更加積極調動學生利用初中幾何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有更多注意力關注本課程的本質。
任務導向教學把《機械制圖》教學中的復雜問題簡單化。比起教師直接灌輸知識點再練習的教學方式,學生通過完成任務比較、意會得到一定知識點后教師再進行指導、總結的形象思維方式,更能讓學生學得明白,教師教得輕松,教學化繁為簡。比如,學習平面立體的截交線,比起教師對一個個基本幾何切割體進行線面分析后學生再練習的教學方式,先讓學生完成循序漸進的任務,學生任務完成過程中普遍的、較難的問題,教師集中講解,教學效果更好,教學也更輕松。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會主動克服一些困難,這樣激發了學生的潛能;少數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個別輔導,這樣輔導有針對性,輔導效果好。再如,相貫線(圓柱與圓柱)是本課程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相貫線有六個關注點:(1)相貫線是封閉的空間曲線;(2)相貫線是兩個圓柱的共有線;(3)相貫線的簡化畫法(用圓弧代替曲線,圓弧的半徑是以兩個相貫圓柱中的大圓柱的半徑為半徑);(4)兩相貫圓柱直徑相等;(5)相貫線顯現的問題;(6)總是大圓柱的最大輪廓被小圓柱所破壞。前三點是學生解題所必需的知識點,而后三個特點是幫助學生熟練掌握知識的,總結后三個關注點對學生解決復雜問題有幫助。教師先做簡單必要的講解,然后把后三個關注點融入任務中,學生經過積極思考,教師指導和反饋完成任務后,教師再有針對地總結相貫線的關注點。
任務導向教學更加積極調動學生思考。比起以概念為起點去思考的教學方式,用任務的形式,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觀念解決問題,以進一步理解和鞏固已有知識、觀念的教學方式,更能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思考。比如,讓學生理解三視圖的形成及投影規律,與其循規蹈矩地先建立三投影面體系,把物體放在三投影面體系,投影、旋轉,再通過理解三視圖的形成分析總結投影規律,不如先給學生一個簡單物體的三視圖,利用學生初中幾何知識和直觀形象思維,直接問學生三個視圖的名稱,并在教師引導下完成投影方向、方位關系、尺寸關系的任務,進行必要的變式訓練,最后再簡述三視圖的形成過程。這種學習方式,更能讓學生調動已有知識,積極思考,主動思考。
任務導向教學模式“解放”了教師。有任務的導向,完成任務就達到了一定的教學目標要求。教師有更多時間、精力和機會關注學生個體,在關注學生的過程中更加深入細致地把握教學的重、難點,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有更多機會培優補差,查漏補缺,讓教學精益求精。在任務導向教學的支撐下,教師的注意力由原來完成基本的教學自然地轉向更高層次的目標。比如,學生不僅會解題,而且要提高解題速度。這一點其實很重要。教師要一直向學生傳達這樣一個思想:基于本學科的特點,即使會做也不一定能得到分,因為讀懂原圖是需要時間的,畫圖也是需要時間的。提高解題速度,要從提高知識的熟練掌握和畫圖的速度兩方面著手。學生完成任務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總結出以下一些提高畫圖速度的方法和技巧。(1)用鉛筆,不用自動鉛筆;(2)用圓規或分規量尺寸,而不是刻度尺;(3)用小的、透明的三角板,而不用直尺;(4)以中心線為基準對稱量尺寸的方法;(5)每畫一條線就要確定這條線的起點和終點的作圖思想和習慣;(6)確定的圖線一次畫成最終線型;(7)衡量畫圖速度和掌握程度的一個標準是畫圖是否用橡皮。學生完全做到,是需要教師有效督促提醒的。從無到有的習慣,看起來很容易做到,實際要想讓全體學生都做到也并不容易。
二、任務導向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
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體現在教師能厘清教學的側重點,抓住課程的靈魂,提煉出學習本課程的關鍵。學習本課程的關鍵是空間模型的建立,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實踐及反饋過程中,總結了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模型,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關鍵。(1)重視方位關系的熟練掌握對學生空間建模的作用;(2)建立讓俯視圖長高、主視圖長寬、左視圖長長的建模方式;(3)弱化立體圖或實物對幫助學生空間建模的作用,重視形體分析法和線面分析法對學生空間建模的作用。分析其原因,一是在實踐中是由圖紙到實物的過程;二是利用立體建模不利于解決細節和難點問題;三是利用立體建模的方式不利于知識規律的概括總結,方法原始,未上升到學科的高度,影響最終解題速度。
教師的主導作用其次體現在任務開始前的引導和完成后或任務過程的某一階段對知識的歸納總結。學生通過思考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不要先講授;需要學生深入思考的時候,教師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根據任務的不同,學生可以直接完成任務,或者教師先簡單明了地帶學生先“入門”,后用任務導向學習。教師要反思,任務引導時有沒有啰嗦,不能深入講解把教師自己總結的知識規律倒豆子似的給學生而剝奪了學生思考和自主體驗學習的機會。教師對學生任務的總結包括:任務中遇到的新的知識點的歸納總結;學生任務完成過程中具有普遍性的錯誤的糾正、知識點的歸納總結、相似知識點比較及重、難點知識的強化。
教師的主導作用還體現在學生任務完成過程中。有任務的支撐,教師有更多的時間、機會和注意力關注每個學生個體。教師能走過每個學生的座位,及時幫助學生反饋任務的結果,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積極性;保證每個學生的作業都是面批,給學生最有針對的、最直接有效的指導;對完成任務較慢的學生,教師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以保證學生獨立思考、真正理解知識為目的,不以任務完成快慢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指標,鼓勵學生。
三、任務導向教學中分層教學的體現
完成前一個任務后,再領下一個任務;先完成任務的學生先領下一個任務。大部分學生完成任務后,才進行下一任務的換取,以免讓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望塵莫及”。學生差距太大,會打擊一些學生的積極性。任務的結果反映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對任務完成較好的學生,教師更多關注他們的作圖規范、知識盲點、作圖技巧、作圖習慣等方面,而不幫助他們解決解題方面的困難;對完成任務較差的學生,教師重點幫助解題,幫助他們讀圖、建立空間思維、梳理解題思路等。同時,先拿到新任務的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更強。逐步篩選過程中,對于學生,不需要教師的評價,學生就能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學習情況,而教師在課堂中可以有更多有時間指導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先完成任務的學生激發了后完成任務的學生,而教師對后完成任務的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鼓勵了學生。班級中就會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整體的學習水平。
四、任務導向教學中的教學評價
有任務導向支撐,教師能夠更多深入關注學生個體,更加細致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評價不唯結果,更看重完成任務的過程。評價學生是否獨立完成,是否有進步,評價學生一次正確率,評價學生圖面質量(一方面,本門課本身就對圖面質量有要求;另一方面,圖面質量好的學生思路清晰,繪圖時胸有成竹),評價學生糾錯的能力。檢查是畫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自我糾錯能力是知識熟練掌握程度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反映。任務完成慢的學生不一定是掌握不好的學生,任務完成快的學生不一定是掌握較好的學生,以學生是否深入理解圖形、是否建立空間思維為依據。關注一道題訂正多次或者一個知識點多次錯的學生,說明學生未深入理解知識。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機械制圖》課程采用任務導向教學,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積極調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解放了教師,提高了教學效率,讓教學達到更高的高度。任何一種教學模式或方法都離不開有效、深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