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從高等職業教育環保相關專業的調整情況談起,以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與化學工程系開設的《環境管理與法規》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為例,從多個角度對該課程項目化教學思路進行了梳理與劃分,并提出應以新型工學結合模式與信息化教學改革為抓手實施教學思路,對高職環保類專業環境管理等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有一定指導意義。
[關 鍵 詞] 高職教育;環境管理;項目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138-03
一、高職環保類專業調整的背景
2015年10月26日,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設置管理辦法》和《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年)》的通知(教職成〔2015〕10號)。《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設置管理辦法》中第七條提到“專業目錄是高校設置與調整高職專業、實施人才培養、組織招生、指導就業的基本依據,是教育行政部門規劃高職專業布局、安排招生計劃、進行教育統計和人才預測等工作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選擇就讀高職專業、社會用人單位選用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重要參考”。
《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年)》中涉及環境管理的專業調整情況有:環境規劃與管理專業保留,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與水環境監測與保護合并為環境評價與咨詢服務,新增資源綜合利用與管理技術專業;調整后的5208環境保護類專業下有11個專業。由最新修訂的專業調整情況可知,環境規劃、環境管理、環境評價與咨詢等專業開設的必要性還是有的,雖然此類工作的技術和經驗方面都要求較高,但是在實際工作過程當中,存在不少工作機會和工作內容可選擇使用高職學生,仍舊是最為合適的選擇。另外,通過相關調查,從事相關工作三年以上的高職學生也能夠勝任相應工作崗位,并得到了較好的發展,薪資待遇也不低。
二、高職《環境管理與法規》課程開設的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第九條第二段提到“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6-2020年)》中提出:“(四)推進學校環境教育,培育青少年生態意識……2.提高高校環境課程教學水平。加強高等院校環境類學科專業建設,根據學校特點有針對性地培養研究型、應用型人才。加強環境類專業實踐環節和教材開發力度。鼓勵高校開設環境保護選修課,建設或選用環境保護在線開放課程。積極支持大學生開展環保社會實踐活動。3.培養環保職業專業人才……”。
因此,高職環保類課程的教學不僅能夠起到培養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作用,同時通過教學促使學生逐漸樹立起環境保護的思維,并初步具備環境保護管理咨詢的基礎和素養。
《環境管理與法規》這門課程是高職環境保護類專業的必修課,或者至少是一門必修的選修課或拓展課。同時,已有不少學校已經開設了環境規劃與管理專業,即從一門課的開設擴展到一門專業的建設。在實際的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當中,無論對于行政管理部門、企業、民眾或是其他利益相關者都有必要熟悉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相關流程與要求、環境管理的相關法規等內容,對高職環保類專業,環境管理與法規這門課程的開設有其充分的必要性。
三、高職《環境管理與法規》課程項目化教學思路剖析
以在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與化學工程系開始的《環境管理與法規》這門課程為例,對該課程的教學思路進行相關剖析。
環境管理與法規是高職高專環境類相關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技能課程。課程項目主要選取企業環境管理與保護的實際工作內容,著重從新環保法、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程序、環評與環境標準)、環境管理體系、清潔生產及審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等方面進行教學,教學具有實用性、培訓式等特點,并可根據課時要求、專業特點選取相關項目進行教學。
課程遠景規劃:將每一個項目濃縮成一次講座,講座的內容包括:最新理論發展情況(專家學者觀點)+基本工作思路(教師組織總結)+實務應對準備(現實要求與實際情況),項目的教學可以按照項目順序依次開展,也可以根據需求靈活選擇循環實施,以適應學生工學結合(參觀實習體驗)的要求。
(一)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考核方式與傳統教學進行對比
(二)按照目標層次、教學任務、內容、形式進行梳理劃分
(三)按照各項目對應實務、對應思維進行梳理劃分
(四)按照建設項目環境管理過程進行梳理劃分
(五)理想的教學思路(理論教學部分)
本課程想要達到的理想的項目教學思路(理論教學)大體可劃分為以下4個環節:
1.案例導入。案例分為:典型學習案例、其他案例。可從教材專著、文件資料、新聞事件中發掘案例,整理出1~2個典型案例信息和其他案例的清單(用于后期自學和拓展)。此環節重點在于引發興趣,啟發思維。
2.初期討論。此環節的目的:讓學生對所提供的案例進行思考、提問、討論。教師努力在課堂上營造出“頭腦風暴”似的氛圍,學生互相激發、互相辯論(辯論出真知)。此環節無需側重問題的解決,而是盡可能激發每一位學生去主動地、積極地思考,結合自身的思考和體驗,大膽地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表達出來(多動筆和勤動嘴)。強烈建議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即對案例要足夠熟悉。此環節的重點在于掀起頭腦風暴,逐漸進行深入思考。
3.學習與思考。項目相關知識和技術的搜尋(資源的獲取)與學習,注重資源的分類與整理。
4.繪制思維導圖、編制實用手冊。再次分析案例,形成自己的思維導圖,同時將搜集整理的資料按照自己的思維導圖編制成學習手冊(攻略、培訓手冊),并時不時進行復習與修訂更新。
四、高職《環境管理與法規》課程教學思路實施的兩大抓手
(一)建立新型工學結合模式
以學校與環保行政管理部門的合作為例。
1.目前存在的問題。基層環保部門的現狀與壓力主要為:(1)工作人員人手不足;(2)專業出身工作人員較少;(3)工作事務繁忙:日常工作任務多、緊急處理情況多;(4)環境管理檔案工作滯后。
2.新型工學結合模式。變以前的參觀考察模式為體驗式工作:將學生派到各區環保局(監察大隊)進行短期的環境管理事務體驗實習。以開封市環保行政管理系統來說,目前各區環保分局(環境監察支隊)工作事務較為繁重,常常出現人手不足的狀況,學校派出的學生可以前去進行短期的工作體驗,開始階段至少可以幫助區環保分局工作人員進行檔案管理、資料整理等工作,如參與對違法排污企業的處理文件整理,從而了解環保部門實際過程中對企業的環境監督管理行為。任課老師隨行指導,并與環保行政管理人員就相關問題進行研究探討,理論聯系實際,有利于自身“雙師”素質的提高。
(二)信息化教學改革(“互聯網+教育”)
“互聯網+教育”改革趨勢明顯,全國職業院校已經舉辦多屆教學信息化大賽,信息化教學改革已勢在必行,對于高職《環境管理與法規》這門課程,也應根據實際情況在信息化方面進行嘗試。例如,通過觀看視頻引入案例,明確問題,進行情景設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登錄環保部等官方網站和使用“環評手冊”軟件,搜集整理資料,教會學生實現自助學習;通過觀看微課(以PPT形式、思維導圖形式呈現),幫助學生掌握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利用學校教學空間等網絡資源平臺、藍墨云班課的APP進行作業發布、問題討論、考核評價、考勤記錄等,加強課內課外的師生互動,推動信息化教學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