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創新性思維是當前教學過程中極力培養的思維方式之一,而批判性思維則是實現創新性思維的前提。當前在我國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并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同和重視,而是一直沿用傳統的思維教學模式,導致我國的教學模式逐漸僵化,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得不到有效提高。結合幼師物理教學,分析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和在幼師物理教學中具體應用方法,為今后的實際教學活動奠定基礎。
[關 鍵 詞] 批判性思維;幼師;物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141-03
批判性思維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充滿創造性的過程,縱觀物理學的發展,不少重大的發現都和批判性思維有關。比如伽利略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實驗打破了亞里士多德的言論,從而為牛頓第一定律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愛因斯坦沒有局限于前人的約束,而是大膽地對牛頓力學進行質疑,促進了狹義相對論的產生,同時對自己狹義相對論的批判,又誕生了廣義相對論。這些都足以證明物理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一、批判性思維相關內容闡述
(一)批判性思維的起源和發展
批判性一詞最早起源于希臘語,主要含義為辨別或者判斷的能力,在希臘語中是krinein,意為決策(Decision Making)。杜威將批判性思維作為一個技能概念,認為細致地、持續和能動地思考一些被假設或者任何的行為,洞悉支持它的相關理由以及進一步指向的結論等。批判性思維甚至可以向前繼續追溯,兩千多年前的蘇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精神助產術,這為批判性思維的形成樹立了典范[1]。格拉澤在20世紀40年代運用批判性思維來提出教育改革,70年代,批判性思維作為美國教育改革的焦點,80年代則成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恩尼斯是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的開拓者,他不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而且一直在精簡。
在實際思維過程中,邏輯思維所發揮的作用十分巨大,但是邏輯學自身的抽象性比較明顯,人們在生活中更習慣使用思維內容和語言載體,批判性思維和這些仍然有一定的距離[2]。這就導致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有效邏輯推理十分有限,更多時候人們所關注的并不是推理和論證的合理性,而是直觀上是否具有合理性。美國批判是思維中心的研究主任認為批判性思維就是以一定的標準來對思維進行評價,從而促進思維的改善。批判性思維也是對信念和行為進行積極熟練地解析、應用、整合和評估的行為。
(二)批判性思維的具體性質闡述
不同學者對批判性思維的性質認識具有差異性,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其性質進行解釋:首先是邏輯解釋,批判性思維包含發現錯誤等否定性的含義,也包含關注長處的肯定性意思,所以邏輯思維仍然是最基礎的關注點。其次是修辭解釋,肯定了合理性論證的正當性和合理性。最后為辨證解釋。人們在合乎道德的原則下所做出的正當或者合理的決定,不僅僅需要一方來說服另一方面,還需要兩者進行有效的溝通,促進分歧和沖突的解決。
(三)批判性思維教育理念
加利福尼亞地方政府在1980年提議對該州的州立大學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而且以明確的文件進行規定,學生只有修滿學分才可以圓滿畢業[3]。這種要求很快也在普通的高校中普及開來,使美國高校的教育改革出現了新的轉折點。諾瑞斯認為應當把批判性思維當作教育的重要目標,以往在教育中并沒有得到一定的重視,伴隨著批判性思維運動的深入和教育改革,批判性思維逐漸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
1.批判性思維和教育之間的互動
批判性思維是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的必經途徑也和民族文化息息相關,使其得到提升和傳承的重要方式,它應當是所有教育目標中最為重要的目標。杜威在1910年就提出了反思性思維概念,被稱之為批判性思維之父,認為學習的基準點就是需要使學習主體的反思能力得到提高。
2.批判性思維和教育改革之間的關系分析
互動論也是批判性思維中的主要觀點,教育需要以學生及其自我實現為核心。學生應當成為教育中的能動主體。教師和學生都應當是教育中的能動者,學生需要掌握和解決必要的問題,而教師則是需要對具有啟發性和有意義的問題進行揭示,一起完成教學。教育改革中批判性思維不僅僅在“教學相長”中有所體現,而且還體現在“寓教于樂”層面[4]。另外,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面向生活實踐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出現了批判性思維,從這個角度來看,批判性思維和教育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相關課程均具有明顯的關系。最初在高等教育中得到強調,隨后又進入中學教育和幼師教育的發展大綱中。中學和幼師批判性思維更需要將分析性、批判性的思維作為培養重點,構建學生從少年到成年成長過程中思維能力發展的體制。
二、幼師物理教學中應用批判性思維的現狀及重要意義
(一)當前幼師物理教學中教學思維現狀
教師系統講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一直都是我國幼師教學中的常用模式。此種教育模式中,教師起到主導作用,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基礎,進行有計劃和有目的的教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種傳統教學模式的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個教師能夠同時教授多名學生,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掌握的知識更多,我國幼師教育師生關系正是一對多,所以此種模式也成為幼師教育中的主導教育模式。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學生對教育的需求也發生一定改變,此種教育模式中的缺點逐漸顯露出來,如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抑制等。
(二)幼師物理教學中應用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意義
1.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
物理學中所提及的概念大都是經過實際的實驗和觀察之后進行抽象概括出來的[5],而且物理規律大都具備一定的適用性。在幼師物理教學中運用批判性思維,實現對物理知識的追溯,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思考,學生不但可以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而且不僅僅是停留在物理概念和數字的基礎上,更能關注到數字和公式之后的物理內涵。另外,物理知識之間具有緊密的關系,批判性思維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構建起知識結構模型。
2.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批判性思維的應用也能夠使學生提出問題和質疑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習的內在動力正是需要提出問題,這也是實現更好學習的前提。如果學生的學習目的轉化為解決自己的問題,學習目標會進一步明確。不管最終問題是否得到有效解決,或者得到某種程度的解決,學生所獲得的成功體驗是難得的,這將會提升他們對物理的學習積極性。
3.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只有自身敢于質疑已有的知識,才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再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學生一旦自身培養起質疑精神,就可以積極地尋找身邊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物理問題,在生活中學習物理,發現問題,最終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進行主動學習。
三、幼師物理教學中批判性思維應用的具體路徑
具備獨立思想和質疑精神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而質疑并不是毫無根據,需要以客觀理論為依據。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自身學到的知識越來越多,知識體系也越來越完善,他們不再僅僅滿足于課本的已有知識和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性,開始向往課本外的物理知識,對教師和課本上的知識提出相應的質疑,這些都是批判性思維得到培養的表現之一。或許學生對于某些知識的質疑并不正確,但是教師所需要做的是積極地引導他們,為他們尋找正確的批判性思維方法。針對幼師物理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積極引入具有爭議性的物理問題
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成,需要創設科學合理的問題情境,但是并不是簡單地提出物理問題,最主要的任務是要為學生創造濃厚的、敢于預質疑的環境。教師來設置具體問題的主線,再讓學生參與到整個過程中,讓學生的思維空間變得更加寬闊。在具體問題的設置過程中,情景問題可以獨立,也可以關聯其他所學的知識。針對物理課程的特殊性,需要從物理實驗的相關過程入手設置情景問題,如實驗的觀察和設計、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及邏輯推理等。問題的創設也需要做到直觀演示,讓學生以最明了的方式獲得知識,變抽象為形象,變深奧為簡單,讓比較枯燥的物理問題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比如,在第四章電磁世界中講到焦耳定律和電功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情景:比如某電動機的一線圈內阻為r,將其加在電壓為u的電源上,問學生電流要怎么計算。并以實際的實驗作為驗證,提供實驗所需要用到的實驗器材,如電壓表、電源和電流表等,在進行試驗之后,讓學生分別提出不同的猜想,并進行驗證,教師積極地引導學生抓住問題的核心,組織他們進行討論,讓學生從能量守恒的角度來對電動機的能量轉化進行認識。
教師還需要幫助啟發學生的思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應該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物理學習方法,如比較法、演繹法、分析法和歸納法等,還需要教授學生一些特殊的物理學習方法,比如等效法、類比法和物理模型法、轉換法等。
(二)學會對書本和權威的質疑
教師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質疑課本也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方式。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辨別教材中一些知識表述時存在的差別,再聯系和該知識相關的知識展開一系列的聯想,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質疑課本中已經存在的案例,分析是否存在一些特例。其次,物理課本中經常會應用圖像來表示某個物理過程或者現象,也會對圖像中的坐標所代表的含義進行明確。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白這些圖像不只具有數學意義,要引導他們思考圖像上的其他影響因素。再次,物理學科的特殊性就在于其以眾多的實驗為基礎,不少結論都是在總結實驗的過程中形成的。所以,在開展實驗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注意到實驗裝置的組成構造,引導他們積極地對實驗原理進行質疑,分析實驗中應用到的器材是否能夠用其他的實驗儀器來代替。最后,對書本上的習題或者例題進行質疑,在課本上的不少題目都值得進行深入討論,因為可能會存在一些不合適客觀現實的數據。應該要求學生在解題之后對物理過程進行進一步的思考,也可以從其他角度出發,對例題進行質疑,可能就會發現例題或者習題中的不合理成分。眾所周知,真理具有相對性,因此在具體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會為了抓住一些核心要素而忽略次要因素,這是開展物理教學必備的思維方法。教師通過讓學生來質疑教材上的一些習題和例題,讓他們學會此種處理問題的方法。比如,在第二章《力與運動》中可以讓學生對能量守恒定律中的一些問題進行質疑,如“在碰撞或者反沖的過程中,系統所受的合外力不等于零,但是總能量仍然可以當做守恒”,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進行估算并得出結論。
(三)重視錯例評述的作用
對錯誤的不合理的問題進行批判是批判性思維中的重要內容。物理教學中會出現不少錯例,學生在對錯例進行分析的同時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質疑精神,學習到更多的思維方法。錯例一般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題目自身存在一定的問題,另一種則是雖然題目本身沒有問題,但經不起仔細推敲,在解題的過程和方法中存在問題。題目本身存在問題,可能是因為在出題的過程中沒有考慮一些比較特殊的因素,或者本身的描述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成分。解題過程或者步驟存在問題,這種錯例一般來源于學生。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錯例,以他們的錯例作為反面教材和典型,要讓學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對這些錯例進行剖析、論證和質疑。這樣就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樹立起批判性思維,還可以在物理習題課上,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考,對同一個公式進行多種方式的改變,并對改變后的方式的可行性和真實性進行驗證。
(四)積極探討研究原始問題
原始問題所指的是沒有經過教師處理、直接來源于生活或者生產中的物理現象。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已經學到的物理知識來觀察和分析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物理現象,并結合知識提出不同的分析和解釋方案。比如在觀看我國的衛星發射直播時,學生應當關注解說員對火箭的高度和速度的解說,從而理解空中運動的物體速度和距離之間的關系。又比如在高速公路上遇到一起車禍,根據公路上汽車摩擦出現的痕跡,能否發現事故發生的一些原因?在具體分析事故發生的原因中,是否還需要其他的數據?原始問題的處理難度相對更大,因為它受到許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學生必須把這些不重要的因素排除掉,而且不同學生因為所站的角度不同,因此提出的解釋也會有差異。哪一種解釋是正確的或者是可能的,這些都會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得到激發,從而使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得到培養。對于原始問題的來源,既可以是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的,也可以是由教師所收集到的。
四、總結
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創新能力成為學生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而批判性思維則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前提。傳統的幼師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要想改善這一現狀需要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否定能力,充分利用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使學生的思維被激活,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最終達到培養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許寧.批判性思維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教導刊,2015(3):118-119.
[2]陳振華.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模式之爭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4(9):56-63.
[3]戴維·希契柯克,張亦凡,周文慧.批判性思維教育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54-63.
[4]劉益.思維導圖在初中物理實踐性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10(13):450-451.
[5]王媛.批判性思維在中學教學中的應用[D].燕山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