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地方高職學院學生厭學現象比較嚴重,教學質量不容樂觀。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可以把提升學生的課堂到課率作為抓教學質量的突破口。提升學生課堂到課率,首先要結合職業(yè)教育的特點,改進學生的評價辦法;其次要加大課程教學改革力度,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再次要加強教師的培養(yǎng)力度,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最后要完善治理結構,規(guī)范課堂教學行為。只有全院一盤棋,部門聯動,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地方高職學院的學風轉變指日可待,地方高職學院學生到課率一定會有很大的提升。
[關 鍵 詞] 地方高職學院;學風;到課率;提升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150-02
地方高職學院是由地方政府主辦和管理的高職學院,業(yè)務上接受省(市)教育廳局的指導。大部分地方高職學院都是遠離(省會)中心城市,沒有區(qū)位優(yōu)勢,因此,普遍辦學條件較簡單,生源質量也較差,學生學習興趣也普遍不高,厭學現象比較嚴重,教學質量不容樂觀。長此以往,將會嚴重影響地方高職學院的發(fā)展。為此,提升地方高職學院的教學質量已經到了非常重要的議題了,而抓教學質量,首要任務就是要學生進課堂,要把提升學生的課堂到課率作為重要抓手。只有學生到了課堂,教師才有教育的對象,才能因材施教,提升教學質量才能落到點上,否則只是空中樓閣,無從談起。下面結合作者在地方高職學院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與大家進行交流探討,望能有所禆益。
一、結合職業(yè)教育的特點,改進學生的評價辦法
傳統的學生成績考核與評價,主要是以課程的期末考試成績?yōu)橹鳎瑢W生平時到課率、學習態(tài)度和作業(yè)(作品)完成情況等過程考核是輔助,這樣導致許多學生平時學習無所謂,臨近期末考試時忙于到處打聽題目、跟任課老師套近乎和弄小抄舞弊等行為。多數學生都能蒙混過關,運氣不好的學生也把希望寄托在補考及重修上,這非常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按照職業(yè)教育教學規(guī)律并結合地方高職學院的學生生源實際,對現有的學生考核與評價辦法進行改革。采用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主的形成性考核方式,所謂形成性考核,即以平時能力訓練項目及課程綜合訓練項目完成情況和學習過程中的主觀性表現考核為主,并引入能力證據,構建一個符合課程特點的、綜合化的開放性考核體系。簡而言之就是以過程考核為主,終結性考核為輔。過程考核包括上課考勤、學習態(tài)度(紀律)、回答問題和作業(yè)(作品)完成情況等,一般課程過程考核占分值60%~70%左右;而終結性考核,即課程結束(期末)考試(或綜合訓練項目完成情況)只占30%~40%左右。這樣一來,不論學生基礎好壞,只要學習態(tài)度端正,能堅持進教室、進課堂,按要求完成作業(yè)(作品)的學生通過努力都可以順利地過關,此舉既能對安心學習和認真學習的學生給予充分肯定,又能激發(fā)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大部分勤奮學習的學生找回自信,回歸我們職業(yè)教育的本真面目,達到培養(yǎng)學生成才的目的。而那些對任教老師、對課堂無敬畏感,不把學習當回事,平時又不進課堂或進了課堂也是玩手機、搞小動作、不按要求完成作業(yè)(作品)的學生,即使在期末考試時突擊(或舞弊)及格了,任課教師也要按照形成性考核的原則從嚴把關。另一方面,學院學籍部門要對那些一個學年內經過補考仍有5科及以上不及格的學生,及時清理上報學院進行留級或勸退,決不留情。只有把守住形成性考核和留級(退學)制度,定會讓學生對課堂、對教師有敬畏感,對自己的學習成績在意,這樣抓學風、抓學生到課率才會有明顯的效果。
二、加大課程教學改革力度,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改進學生的考核與評價,對學生的“出口”進行把關。但是,要從根本上改變,還是要從課程教學改革入手,課程教學是學校一項最基礎、最常規(guī)、最普遍、對教學質量最具直接影響力的工作。要讓學生覺得來上課能學得到東西,能學到有用的東西,同時還是一種(求知過程的)享受。職業(yè)教育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能力為核心,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職業(yè)能力訓練項目為驅動,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引入職業(yè)活動,實行圍繞能力目標和能力訓練來認知知識、理論的“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
在教學活動中要始終注意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教學標準與職業(yè)標準的對接,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課堂的職業(yè)訓練中掌握好職業(yè)技能,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有成就感,從而找回自信,激發(fā)學習興趣,這樣學生愿意進課堂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到課率也就水到渠成。
三、加大教師的培養(yǎng)力度,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在學校學生的學還是不能離開教師的教,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的教學能力、方法和職業(yè)素養(yǎng)對課堂教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強教師的培養(yǎng),特別是“雙師”教師的培養(yǎng)對職業(yè)教育來講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教師,除了具備主講課程的扎實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學能力,特別是課堂掌控力的把握。教學能力就其概念、分類涉及知識內容較為廣泛。教學能力中最基礎的能力有三種,即研究和處理教材能力、研究學生能力、組織教學活動能力。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簡要介紹如何提高教學能力。
1.研究和組織教材的能力。教師要上好課,必須事先要備好課。所謂備好課,首先要深入了解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了解專業(yè)課程的教學標準和整體設計方案。在此基礎上鉆研教材(教學資料),把教材的內容弄懂,并融會貫通,使之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其次,要研究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明確教學目的、重點及難點,使之轉化為教師教學的指導思想。再次,要進一步研究教學目的要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使教學內容適應學生接受能力、促進學生能力發(fā)展、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要實現上述三個方面的轉化,教師就必須有一定的鉆研和組織教材的能力。這種能力越強,備課的效果就越好,十分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當然,備課還要優(yōu)化備課程序,可以這樣做:不看課本以外任何資料備課—看了教學資料后反思—反思以后再備課—教學以后再反思。反思什么?首先反思我想的和別人想的一樣嗎?別人想不到的我想到了嗎?再反思備課和上課會相符嗎?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相符嗎?最后反思我的課堂還可以優(yōu)化嗎?怎樣優(yōu)化?這樣做你的認知、能力一定會有新突破。
2.研究學生的能力。學情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fā)點,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外部表現了解他們的個性和心理狀態(tài),如思想狀況、道德水平、知識基礎、智力水平以及興趣、愛好、性格等。要分析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要分析學生的認知特點,不同年齡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特點。只有了解學生的實際,才能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3.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教學流程安排兼顧了知識邏輯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活動要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fā)學生思維。要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合理使用多種互動、團隊合作、數字化教學資源等教育手段,教學形式要根據課程特點和實訓條件靈活運用現場教學、空間網絡教學等,提高教學效果。要學會對教學資源進行分析,如資源在突破教學重點、難點的作用;資源與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匹配等。能夠開發(fā)和利用多種資源。組織教學要把握三個要點,一是學科特點,什么課就上成什么課,如文化課要訓練聽、說、讀、寫、用等基本能力,專業(yè)課要對接生產過程采用項目驅動進行現場教學;二是目標達成,一節(jié)課無論怎樣出彩,教與學的目標必須達成,否則這節(jié)課只有形式沒有內容;三是學生喜歡,學生喜歡你的課說明他有了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就有可能學好。組織教學活動要注意連續(xù)性,即前一個活動是后一個活動前提,后一個活動是前一個活動發(fā)展。組織教學活動要注意梯度性,即要讓學生覺得可以接受,對活動感興趣;組織教學活動要注意層次性,即布置預習分層次,訓練分層次,輔導分層次。
四、完善治理結構,規(guī)范課堂教學
有了好的評價方法、教學方法和好的教學內容,還不完善,還要從機制、體制上抓落實。首先,在頂層設計上,地方高職學院要修改完善教學管理文件,進一步規(guī)范教師教學行為和進一步規(guī)范學生成績考核與評價等文件。其次,要抓好文件制度的落實,一是學院成立由督導室、教務處、學生處和系部組成的教學督導聯合檢查組,開展日常教學督導聯合檢查,既要對學生課堂到課情況進行檢查,又要對學生上課紀律、學習態(tài)度等進行檢查,同時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進行督查,把檢查結果及時公布和處理,并與績效考核掛鉤;二是對學生曠課、違紀等情況要求系部及時上報、學院及時處理;三是按照學風整頓的文件制度,一學年內經過補考仍然有5門以上不及格的學生,要勸退或留級。只要學院嚴格把好考試關,讓學生對學習、對考試有敬畏感,這樣,那些想在學校混日子、不愿意學習的學生也沒有生存的空間了。只要全院一盤棋,實行部門聯動,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地方高職學院的學風轉變指日可待,地方高職學院學生到課率一定會有很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曾良驥.高職“六位一體”課程教學模式與評價標準[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