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為了解決更多殘疾人就業問題,特殊教育學校必須針對自身情況進行勞動技術教育的改革。主要分析了目前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幾條改革措施,希望能夠帶來一些參考價值。
[關 鍵 詞] 特殊教育; 就業; 勞動技術 ;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156-02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勞動技術教育在新的挑戰和機遇中不斷發生著變化。對特殊教育學校來說,它們的教學目標是希望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就業技能,立足社會。目前,社會對殘疾人就業仍然存在一定的偏見,這種心態給殘疾人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甚至還有些用人單位使用殘疾人是為了減免稅收,根本無法體現他們的自身價值。因此,特殊教育學校在教學中,必須針對這一情況,不斷對教學方式進行探索,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術教育水平,讓他們能夠擁有較高的職業能力,在工作中實現自身價值。
一、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一)基本情況
特殊教育的學生再通過技術能力的專業培訓和時間之后,工作水平往往都可以達到中級工的水平。但是,很多公司在職工的選擇中,對員工水平要求較高。對普通學生來說,只要經過一段時期的培訓基本可以掌握,但是對特殊學生來說,他們無法達到公司需求,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
(二)個例分析
在目前對畢業生的跟蹤和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在就業中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但是確實又反映出了對學生就業態度的教學不足之處,主要包括了以下幾種表現。
1.勞動基礎不扎實
雖然學生在校期間都會經過專業的勞動技術培訓,但是他們在學習中的學習習慣往往不能立馬熟悉行業內的生產要求,如工廠流水線的生產方式,仍然需要一段時間的實習,才能慢慢熟悉并達到用人單位的需求。
2.工作中不愿吃苦
很多學生在工作崗位的選擇中常常挑肥揀瘦,不愿意吃苦受累。結果就是好的工作達不到要求,強度較大或是臟累的工作不愿意去做。在過去教學中我們就遇到過這樣的一個學生,他在工廠做包裝的工作,每天的工作量都是最低的,剩下的時間都窩在宿舍中,理由是工作的強度太大自己太累不愿意去做。
3.工作過程不踏實
不少學生在工作中很難踏實下來,他們總是希望自己能找到更好、更輕松、工資更高的工作。因此,只要一聽其他人說哪里工作好就會很容易放棄自己現在的崗位,最終導致自己在哪里都待不長久,一事無成。
4.人際關系處理不當
對于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來說,大多數在與人交流中都存在障礙。而這些障礙在日常工作中成為他們自己的阻礙,常常不能正確處理自己與同事或是與上級之間的關系,甚至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日常工作。
以上這些問題體現出了目前特殊學校的學生在就業中對自己和社會的認識不足,并且在就業中沒有樹立正確的心態。所以,特殊教育學校在開展勞動技術教育中,必須了解學生就業的實際情況和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
二、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就業難原因
(一)傳統落后觀念影響學生就業
受到過去落后觀念的影響,目前在就業中很多企業對特殊人群仍然存在著偏見或是歧視。他們覺得,聘用特殊人群會給企業用人方面帶來負擔,甚至是很多企業寧愿去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都不愿意聘請殘疾人。這導致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在畢業以后也很難得到社會上的廣泛認可,從而導致了就業難的問題。
(二)輔助措施落實不到位
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就業問題是目前我國就業問題的首位,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幫助特殊學生就業,如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各地區的教育部門也會專門針對這些特殊學生開辦就業活動,提供就業指導,并建立專業的網絡平臺等。但是,雖然目前的相關政策已經建立的相對完善,實際操作中卻缺少具體的實施細則,持續性也較差,使各項措施并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
(三)外部就業環境不完善
目前我國外部的就業環境對于特殊學生來說也并不是十分樂觀。首先,目前我國的市場積極和生產方式正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狀態中,對學生的需求自然也就會不斷發生變化這種情況給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在就業上帶來了阻礙。其次,我國國企目前正在進行以減員為主的體制改革,對員工的需求數量不斷在減少,這種現狀也給特殊學生的就業帶來了壓力。再次,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進步,很多科技含量不高的企業也不斷面臨著生產技術的革新,用高科技作業的方式代替了傳統的流水線作業,對人才的需求也從大量的手工工人變成了技術性人才,提升了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就業難度。最后,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制度不夠健全,發展存在問題,這種狀況也不利于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就業。
(四)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
雖然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殘疾人保障法》《勞動法》等這些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法律來保障殘疾人的就業,但是卻依然缺乏《平等就業法》這些專門保障特殊教育學生平等就業的權利的法律制度。可以說,目前法律中的相關責任制度規定過輕,具體的執行力度也不足,導致很多企業不重視法律規定,導致學生在就業中的難度很大。
(五)學生自身存在心理障礙
雖然特殊教育學校在教學中已經對特殊群體的學生采取了有效的教學方式,讓他們都能夠擁有專業的知識與技能,但是由于身體上的缺陷,他們就業時依然處于劣勢地位,導致他們存在自卑心理。在之前的一份調查中顯示,大多數的學生都感受到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近一半多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就業只能依靠自己的家長或是教師,甚至還有學生不肯去面對就業問題。從這份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學生自身在就業的問題上就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需要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
三、特殊教育學校勞動技術教學改進措施
針對目前學生在就業中遇到的問題,我校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改進措施,有效地提升學生職業水平,并幫助他們解決就業問題。
(一)改變教學模式,實現校企統一辦學思想
在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之下,職業技術教學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特殊教育學校更應該針對實際情況轉變教學思路,向聯合辦校、多形式、多學制的方向進行發展,實現校企合作。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場所,而在企業中就業是學生進行學習的最終目標,兩方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讓學校和企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校辦工廠中,企業可以通過學生教學在教學中的特長去制定企業的性質,從而達到既促進企業發展又解決學生就業問題的目的。另外,校辦企業可以通過市場反饋和產品質量等方面樹立良好的市場形象,達到同時提升學校知名度和企業市場信譽的目的。
(二)融合各種資源,形成職業技術教育合理
特殊教育學校教學應立足本校,面向社會,在盡量爭取社會的支持下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讓學生能夠到企業進行崗位實訓。為了培養更加專業的人才,特殊教育學校可以結合學生自身的情況自編專業課教材,為學生廣泛搜集與專業相關的材料。在校企同一辦學中,也要在企業中選擇技術操作能力較強的技術人員進入學校中與經驗豐富的教師共同編寫教材,并結合當前市場的實際情況,將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融入人才的培養中。
除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教材之外,還要充分考慮學校的教學資源,樹立“以教促富、以富促教”的辦學思路,實現生產經營與教學的結合,保證課堂教學能夠活而有序地開展。另外,學校在教學中還要抓住自己的教學重點,形成教學特色,并以此帶動全校的教學發展,促使校辦企業的不斷規范,實現學校內部的自我運轉,以此解決特殊學生的就業向題和學校的健康發展問題。
(三)結合教學資源,強化社會實踐環節
對特殊教育學校的勞動技能教學來說,最關鍵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也就是加強實踐性教學的環節,包括學校實習基地的建設和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對于校內的實踐來說,學校可以通過不斷完善實習條件,嚴格要求學生的操作過程來模擬崗位的需求。而校外實習主要是讓學生在校企合作模式或是校辦企業下進入生產崗位上進行實習。這種方式能夠有效解決特殊學生在就業中無法在短期內融入工作環境中的問題。他們通過實習之后,掌握了工作中的要領,成為生產中熟練地工人,必然能夠在將來真正走到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注重師資建設,提供高質量教學內容
教師是教學中的關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一個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團隊必然能夠為培養特殊人才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因此,作為特殊教育學校來說,必須結合辦學的目標,不斷培養專業的教師隊伍。首先,學校要定期要求企業中的技術骨干進入到學校中與教師進行交流和溝通,讓教師能夠隨時了解企業對特殊人才的需求,使自己的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另外,學校還可以定期選派優秀的教師進入企業中進行練習,學習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利用這兩種手段,學校不斷提升自己教師團隊的職業素質,發掘學校的教學潛力,找到一條適合特殊教育的職業技術教育辦學之路。
(五)豐富教學內容,尋求多元化就業渠道
雖然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在就業方面因為身體原因存在許多縣級問題,但是學校依然要結合學生的情況,開展豐富的教學內容,讓他們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目前,我校勞動技術課程中,學生能夠學習到制茶、制陶瓷、串珠、十字繡、絲帶繡、絲襪花等多種工藝內容,在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也為學生的就業提供了更多可選擇的方案。
總之,特殊教育學校必須根據社會和學校自身的情況不斷進行改善,用于創新,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必然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幫助學生解決生存和就業問題,更能夠為社會培養處大批的可用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潤勇.關于地方特殊教育發展的政策文本分析:以各省市《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為例[J].中國特殊教育,2011(8).
[2]楊文.吉林省特殊教育學校師資問題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