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現代社會壓力的加大,社會生活的復雜化,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暴露出來。中職生是特殊的學生群體,對其心理健康的關注有助于提升平衡壓力的能力,促進其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職業水平和社會影響力的提高。通過深入分析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并據此提出了幾點解決對策。
[關 鍵 詞] 中職生;心理健康;中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013-01
近年來,中職教育發展迅速,教育資源對中職教育的關注也越來越多,發現中職生在個體行為中存在一些偏差,導致一些社會問題和個人價值觀的實現問題等。正確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并積極展開對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解決當下的心理問題,并防止新問題的產生。對中職生心理問題的關注是人文主義教學精神的體現,也是國家現代化教育這個環節的要求。
一、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分析,主要分為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
(一)客觀方面
應試教育使教學中心更加圍繞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導致好學生“一帆風順”,學困生“進退兩難”,選擇中職學校更多的是迫于無奈,導致學生對自身信心的降低;現在很多中職生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舍得讓孩子吃苦,認為不需要辛苦讀書,之后照樣可以找個好工作。要么就是家長長期忙于工作,而疏忽了對學生的關心和關愛,導致一些心理問題的產生;社會環境變化比較快,學生從初中到中職,學習內容和方式有很大的轉變,而心理卻沒有跟上,導致出現孤獨感和空洞感。而且社會競爭壓力比較大,就業環境并不樂觀,中職生因此滋生出許多心理問題,引發了消極的情緒。還有社會上一些不良之風,有向校園滲透的趨勢,學生受到這種思想的毒害,對不良誘惑有所回應,導致問題更加嚴重。
(二)主觀方面
從主觀分析,學生的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不平衡,導致學生在少年向青年轉型的過程中,出現更多的矛盾,從而產生心理問題。而且往往是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讓失落感更加強烈,甚至產生與社會的脫節、對社會失望、更對自己失望;再者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和風氣的影響,不能堅定自己內心的理想,很容易動搖,而隨波逐流。對一些信息不加分辨就聽信,甚至使用,如果沒有及時的引導,很可能出現嚴重的后果。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對其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學生不懂得如何調節,就出現了心理問題。
二、解決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一)社會方面
社會要加大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力度,從而減少社會上不良思想和風氣。通過網絡宣傳進一步滲透中職生的生活,從更易影響他們的角度來進行思想影響。在微博、論壇等社交網絡中,樹立良好的輿論風氣,引領社會正能量,給學生更大的精神支持和學習保障。可以設計一些關于心理健康的動畫,增強宣傳趣味性。還可以組織心理健康的知識講座,或是綜藝節目等,在娛樂的形式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同時引起公眾的重視。
(二)學校方面
學校方面對中職生心理健康的管理更加重要和直接,具有更加有利的教育作用。學校一方面在校內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積極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成為對社會更有價值的人。可以組織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活動,比如,召開心理健康活動,給廣大教師提供心理健康輔導方面的理論和手段。或者是加強人文主義的宣傳,在校內多設計一些宣傳畫、宣傳標語,逐漸建立健康的學校“軟環境”。還可以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堂,提供更多科學的理論。組織心理健康知識問答比賽,以游戲的形式讓學生感受良多;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個別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引導,糾正他們的錯誤認識。并且在關心、關愛的基礎上,對學生嚴格要求,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使他們發現更多自身的優點。成立學校心理咨詢室,讓有心理問題或是有心理方面疑問的學生能夠有專業的指導,從而解除疑問或是有初步的引導。學校同樣可以將其作為一項基本考核,提高師生對其的重視。
(三)家庭方面
要關注孩子的成長,不僅是滿足物質基礎,更重要的是提供良好的心理成長環境。父母的關愛是孩子成長必要的養分,如果缺失,就很可能會造成許多心理問題;父母通過多接觸,改變教育方式,組織家庭活動等形式來增加與孩子的互動,增進感情,從而更主動地去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這樣不僅能夠解決一些心理問題,而且會防止心理問題的發生和惡化。
(四)學生方面
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是不能忽視的。學校通過教育讓學生掌握必要的調節心理的知識,學生加以使用,解決問題或是及時疏導不良情緒。同時,學生要增強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能正確地判斷是非對錯,對不良誘惑可以自覺抵制等。在出現心理問題時,學生要積極向教師和家長求助,在與其交流和自我監督的過程中,逐漸消除他們的不良心理影響。
總之,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是多方面的,解決之策也不可能是“獨立完成”的,必須團結社會各個力量,在良好社會氛圍這個大前提下,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孟曉樂.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探析及對策[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4).
[2]包炎兵.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D].天津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