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案例教學法在公安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中逐漸受到重視。實踐證明,運用案例教學法,對于作為思政課主干課程之一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主要論述公安院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開展案例教學法的意義、如何開展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等。
[關 鍵 詞] 公安院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案例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036-01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指出,思政課的教學方法要努力貼近學生實際,提倡案例教學等方法,孟建柱同志也提出“公安教育要加強案例教學”。所以要與時俱進,探索新方式和新途徑,認清案例教學法在公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作為實施高校思政課的四門主干課程之一,特別是在公安院校開設,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緊密結合歷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重大歷史進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評價歷史問題、辨別歷史是非、把握歷史規律的能力。實踐證明,在公安院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公安院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開展案例教學法的意義
公安院校是培養預備警官的搖籃,作為一名預備警官,其職業要求他們忠誠、為民、公正、廉潔。“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是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為培養預備警官的忠誠和奉獻精神,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探索案例教學法勢在必行。案例教學法是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向主動思考問題,引導和激勵學生參加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它體現在課程、時空、地域等方面的開放,從而實現以教師、教材、教室為中心的相對封閉向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以理論聯系實際為主旨的相對開放的教育教學模式的轉變。課程性質、人才培養模式不同,案例教學方法實現的路徑也迥異。因此,公安院校如何構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案例教學模式,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公安院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如何開展案例教學法
(一)選擇經典案例,啟迪學生思考
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案例是教學實踐的中心,如何選擇案例和分析案例至關重要。選擇經典案例,是開展“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的關鍵。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在講授“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這部分內容時,應選擇這一典型案例,組織學生觀摩、討論“九三大閱兵”,結合史實與現實開展有效教學。
(二)把握歷史規律,懂得“四個選擇”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重視歷史的學習與研究,注意總結歷史經驗,這是中國的一個優良傳統。毛澤東進過,“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他還多次發出過“學一點歷史”的號召。鄧小平也說過,“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懂得“四個選擇”,即中國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
三、在公安院校思政課教學中實施案例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一)案例教學與授課教學的比例問題
案例教學必須結合實際教學情況,符合教學進度安排和內容需要,不要盲目使用大量案例,否則適得其反,削弱了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案例教學以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為導向,注重理論應用和實踐需求。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其優勢在于可以為案例教學提供必需的基礎知識和理論,但傳統授課教學方式重理論輕實務、重傳授輕參與,在理論聯系實際方面表現不足。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解決好案例教學與授課教學兩種方法的比例問題,做到優勢互補,是十分必要的。
(二)處理好案例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問題
案例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一種平等的主客體關系,即“主客體雙向互動式關系”,傳統的“教師中心”“課堂中心”的教學模式被打破,學生不僅是參與者還是課堂的主角,要注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公安院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案例教學模式,既要遵循案例教學的原則與方法,又要結合公安工作“面向實戰、貼近實際、務求實用”的需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問題,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揮“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朝輝.與專業特色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模式探析: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11).
[2]賴繼年.“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專題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
[3]劉德軍,胡云.案例教學法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中的運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