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我國教育體制不斷深化改革,緊跟時代步伐,且小學階斷為塑型的重要時期,所以避免老式教育對學生思想的固化,進行課程革新勢在必行,就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探究性學習的優勢、理論和如何具體實施進行探討。
[關 鍵 詞] 小學語文;存在問題;教學方式;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2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048-01
在21世紀這個嶄新的時代,如果仍采用以往“填鴨式”的授課方式,對學生身心發展都會造成不利影響,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探究性學習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將學習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發現、調查、分析及解決問題;采用臺上臺下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從而獲得知識,激發潛能,掌握知識。
一、小學語文教學開展探究性學習模式之優勢
(一)在愉快的氛圍內學習,便于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
按照教學要求與內容,教師可有目的性地引導及提升學生發現、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其好奇心和斗志,自主學習,從而提升學習能力。學生在積極、自主的狀態下學習,才可促使其頭腦清楚,理清知識脈絡并給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亦可鼓勵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對于疑難問題,教師應給予適當的指引與啟發,臺上臺下積極溝通與互動,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在加強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過程中,既寓教于樂又可加深師生關系,還會使學生收獲知識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提升對學習的熱情與渴望,從而激活探究性思維。
(二)因地制宜,采用教學靈活的教育方法,提高學習質量
在應用探究性模式學習時,教師的教學方法須因地制宜,對于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應不斷調整教學方法。思考各種經歷和所處時間段的特點及特性來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探究,從而引出關于這個知識點的相關知識的學習,進而對其接下來的所學知識有充分的認知;如果是復雜的、難點或疑點,可采用大膽的推測法或小組討論法,用集體的力量解決問題。
二、小學語文開展探究性學習所創立的方法
(一)創造問題相關情境,激活探究性學習思維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解釋為有疑惑就會引發探索和研究,使人主動積極地勤思考,增強求知欲,進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1]。所以,教師要研究考慮學生心理。與此同時,還應以實際出發,根據教學內容與知識點,提出需要學生動腦,或學生熟悉的問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理及求知欲,以加強其主動探究意識,使得學生的探究思維得以激活。如,在學習《蠶姑娘》一文時,可讓學生先進行初步閱讀,然后提問學生是否有養蠶經歷,如果有學生養過或知道養蠶的過程,可讓其分享養蠶的經驗,進而引導出問題:蠶的變化過程是否為又黑又小、又黃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這四個過程,并強調各個過程演變需要的條件;如果學生沒有養蠶經歷,可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進而加深對此篇課文的認知。
(二)應用自由選擇原則,實現主動性和親歷性,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國外學者認為學生在主動性學習中,可激發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如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增強求知欲,促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與敏捷[2]。教師應具創造性并設立相關情境,使學生發現問題,同時對不同學生特點,采用這種教學方式,賦予學生自由選擇權,使學生產生自由探究的興趣。如,學習《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時,對于喜歡唱歌的學生,可以讓其研究怎么能把這篇文章唱出神韻來;對于喜歡抗戰故事的學生,可以讓其收集相關類型的故事,了解文章的深刻含義;對于不理解文章內在含義的學生,對其產生了疑問,教師應當讓學生進行研究,也可以分成小組開展探討,給予學生一定的選擇伙伴的自由權。
(三)給予學生評價,保護其探究熱情
探究性學習是為了讓學生擺脫枯燥的學習,帶給學生一種全新感受的研究,在實際探究過程中,可以塑造其對自我、自然、社會的認知,使其熱愛生活、學習知識。在給予評價時,除關注學生的能力水平及成果優劣外,還要對學生的實際表現進行綜合評定。例如,通過學生自主創新精神、認真與否、參與度等進行判斷。評價應做到即時、即興;重視學習中的非研究成果;重視知識技能的實際應用而不是數量。
小學語文開展探究性學習模式的教學方式還需不斷地實踐和探索,通過自主化、個性化的體驗,不斷提高水平,引導學生的創新和動手能力,提升教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豐富教學手段的能力,使學生學習語文更加主動積極、絢麗多彩,趣味十足,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和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此教學方式應貫穿小學語文的整個教學過程,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及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總而言之,作為素質教育的載體,需要不斷探索及創新,才能不斷提升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盛青煒.小學語文教學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分析[J].教育科學,2012,8(9):80.
[2]王小明.小學語文教學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嘗試[J].讀與寫,2015,12(1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