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赤壁賦》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在《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yīng)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的要求”。同時,本著“教師啟蒙,學生學習”的原則,由師生共同完成《赤壁賦》的教學過程。
[關(guān) 鍵 詞] 教學方法;引導;鑒賞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057-01
《赤壁賦》是宋代文豪蘇軾寫的一篇山水游記類散文,收錄在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必修②中。文章中,蘇軾在對自然風物進行客觀描繪的基礎(chǔ)上,傾注了個人的情感和志趣:“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蘇軾以復絕千古的才情受到歷代讀者的傾慕,其《赤壁賦》更是因高邈難攀的文境而深得后世
推崇。
一、學情分析
高中生對于文言虛詞、實詞以及句式有了一定的了解,除了平時語文考試要用到,可以引導學生嘗試著去獨立閱讀文言文,一是鞏固所學知識,二是加深閱讀體驗。現(xiàn)階段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重點轉(zhuǎn)移到“鑒賞”的層面并嘗試文言文閱讀研究性學習。這個年紀的學生處于青春成長期,對生活和未來充滿了憧憬與想象,但是又難免受到挫折的影響而迷茫。《赤壁賦》中蘇軾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tài)度,能對他們起到良好的教育、啟發(fā)和引導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基于文章的特點和學生的需求分析,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確立了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把握文本內(nèi)容;(2)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了解“以文為賦”的特色,指導學生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3)背誦。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要求學生課前進行有效預(yù)習,深入了解本文寫作背景。此外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對文言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3.情感和態(tài)度目標
《赤壁賦》是蘇軾人生最艱難的時期完成的作品。筆者以《赤壁賦》為載體,引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面對成長中的困惑和挫折,這是本課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也是難點。
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力求達到教學目的
采用感官刺激法、追溯聯(lián)系法、講課法、提問法、討論法和交流互動法指導學生多維聽記。在教學活動中,突出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雙向交流特點,讓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在思考、討論以及和老師的交流中解決問題。依據(jù)教學目標,筆者做出兩個課時的教學安排。課前布置預(yù)習作業(yè),要求學生查閱蘇軾的生平、主要作品以及《赤壁賦》的寫作背景相關(guān)資料。
(一)第一課時
1.使用感官刺激法、追溯聯(lián)系法、講課法等教學方法
文言文的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是個難題,覺得枯燥無味,難免產(chǎn)生畏難心理,筆者用感官刺激法(朗誦、話劇等微課視頻)活躍課堂氣氛,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課堂上;用追溯聯(lián)系法,將《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聯(lián)系起來,幫助學生“溫故知新”;利用講課法幫助學生有效預(yù)習,加深理解,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2.誦讀品析,感知文本
在教學中引用錄音,通過聽名家朗誦,落實好“正音讀—識文字—察語氣—斷句讀”。要求學生根據(jù)錄音進行仿誦、朗誦,讀出節(jié)奏和韻味。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針對自己在字音、句讀、難解的詞義、句意中遇到的困難提問,由老師梳理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
第一課時,筆者運用多媒體讓學生多聽、多看、多記,同時讓學生有感情地反復誦,梳理字、詞、句。在解決本課教學中的第一個難點基礎(chǔ)上,理清文章思路,重在整體感知,全文背誦。
(二)第二課時
1.評講作業(yè)
從評講第一課時的作業(yè)導入,強化第一課時的內(nèi)容,突出“鑒賞”這個教學難點和重點。
2.分組探究—適時引導—討論總結(jié)
將學生根據(jù)座位分組,鼓勵他們合作探究,細品本文的“美妙之景,曲折之情,深刻之理”。為摒棄“看似熱鬧,實則浮躁無功”情況,在設(shè)置討論問題時筆者充分考慮學生學習能力,由易入難,逐步展開,達到“擁有”文本的目的。
具體的做法是:
(1)點明作品中的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感到人生短暫,生命渺小)兩條線,引導學生以線帶面,展開討論。
(2)肯定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得出各種不同的結(jié)論,肯定學生積極、認真參與的學習態(tài)度。同時告訴他們:主和客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3)結(jié)合蘇軾的感情變化,和學生一塊討論景、情、理緊密結(jié)合的巧妙之處:文章由景生情,緣情入理,由景而生樂情,樂極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達胸襟的展示,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斗爭的縮影。
(4)講解有關(guān)“賦”的特點:似詩似文,為文而造情,以敘事狀物為主;“賦別于詩者,詩辭情少而聲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
3.鼓勵、引導學生走出文本
語文教學的外延是無限的,筆者鼓勵學生走出“文本”。給學生閱讀指導,如閱讀《后赤壁賦》《歸園田居》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觀看《百家講壇——蘇軾》等,建議學生對比欣賞,在語文教材的指導下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增加閱讀量。
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在此基礎(chǔ)上鼓勵學生走出文本,尋找中國傳統(tǒng)文人在身處逆境時的不同生命軌跡及其心理特征。
至此,《赤壁賦》教學已經(jīng)完成,設(shè)定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tài)度目標都已完成。
參考文獻:
俞澤峰,梁秀慧.蘇軾《赤壁賦》的互文性解讀[J].中學語文教學,2011(10):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