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內容主要從成果導向為切入點,闡述成果導向融入教育考核活動中的意義和作用,分析和研究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構建課程考核新模式的思路。
[關 鍵 詞] 成果導向教育;考核新模式;分析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090-01
在以往的高校教學實踐中,教師處于教學主體地位,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主體,教學形式單一,教學考核主要是卷面考核或者學分制考核,考核形式過于模塊化,不夠靈活。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推進,以往的教學考核方式逐漸無法滿足教育實踐的需求,不利于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教學課程改革和考核機制改革受到高校廣大教師的關注,并根據實踐開展了相應的探究,以便構建更加完善的考核機制,便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一、成果導向介紹
成果導向是企業管理中一種新型理念,是指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為自己或者組織設定特定的目標,達成特定績效的動機和愿景。成果導向具有自我遠景、內激勵、行動性、挑戰性目標、高標準五個特點。自我遠景是指在工作當中,具有符合實際要求的理想抱負,能夠為社會和企業帶來的效益,愿意承受艱難險阻并努力奮斗。內激勵主要是能夠在工作中享受工作過程的樂趣,而不是要求外在的榮譽和報酬,針對工作上的艱難困苦能夠自我激勵,出色地完成任務。行動性是指針對特定的工作目標,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具有工作激情,以合理、科學的行動來推動工作的進程,而不是臆想最終出色完成工作任務、取得應有的工作成果。挑戰性目標是指不安于現狀,能夠挑戰一切不可能的目標,并采取實際行動,超越自我,激發自我潛能。高標準是指在工作過程中,不管是人際關系方面還是工作處理方面,都追求完美,積極主動地行動力驅動自己和他人一起努力奮斗。
二、成果導向融入教育考核活動中的意義和作用
成果導向教育是教師學生的學習成果作為現實目標和指向,通過采取正確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相關知識和技能,從而實現學習目的。在成果導向教育中,教師能夠賦予學生不同階段的不同目標,使得學生能夠階段性地提升、持續性的改進,如此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自我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在教育考核活動中,融入成果導向,就是將以往的“終結性考核”轉變為“過程考核”“形成性考核”,避免教師運用卷面分來判定學生的學習成果。這種考核方式不再注重學生的理論知識的評測,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彰顯,是一種過程性考核方式,有助于為學生設計各個階段的考核目標,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使學生自主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從而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
三、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構建課程考核新模式的思路
(一)轉變以往的課程考核觀,注重“考”與“核”之間的統一
在以往的考核過程中,教學實踐過于注重理論性的“考”,忽視實踐能力的“核”,導致教學出現輕能力重知識的局面,非常不利于學生的長久發展。所以,在教學實踐中,貫徹成果導向教育,有助于改變以往的課程考核觀,實現“考”與“核”之間的統一,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新型的考核模式是以“成果”作為指向,注重學習成果的“核查”,注重能力的“展現”,注重各階段目標的“實現”。這種考核模式是以學習規律作為設計依據,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處于學習的較低層次,而培養能力和行為卻需要更復雜的過程。因而,這種考核過程不是線性前進,而是螺旋發展,是不斷反思、不斷糾錯、不斷改進的一個過程。如此,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專業能力。
(二)根據學生特點,注重“形成性評價”機制的建立
在考核過程中,教師應該摒棄以往的“總結性評價”,注重“形成性評價”的運用和實施。形成性評價機制主要體現在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根據學生達成學習成果的情況,教師應及時“復核”教學效果與預期設定目標是否一致,根據匹配關系實時、持續調整教學進程和教學方式;學生通過學習成果的階段完成情況,及時了解自身對知識和能力的掌握,從而提升學習主動性。
(三)轉變單一的試卷考核,建立多種考核形式為一體的考核機制
在以往的考核過程中,考核形式主要是試卷考評,考核形式過于單一,不利于全面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應該根據實際需求,建立長效、動態、全面的新型考核模式,整合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養的綜合評價。以“商務英語溝通”課程為例,在注重理論式考核的同時,還應注重操作性的考核,避免學生單純記憶理論知識而無法將溝通技能應用于商務活動中。在設計考試的時候,教師應注重“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現,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給予評價和反饋,以便有效的調整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運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構建課程考核新模式是對以往教學模式和考核模式的革新,是以學生作為主體的教學體現,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津,張平,楊梅.利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構建課程考核新模式的探索[J].亞太教育,2015(27).
[2]趙洪梅.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的工程教育教學改革[D].大連理工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