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體解剖學是闡述正常人體器官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及其生長發育規律的科學,是醫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直觀性很強、名詞多、描述多是其特點。傳統的解剖學教學以掛圖和板書為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十幾年,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計算機技術突飛猛進,新的電腦技術不斷應用于教學,多媒體也應運而生,被越來越多的運用于人體解剖學教學。從這個角度出發,結合在解剖學教學中的體會,著重討論多媒體在解剖學教學中的優缺點。
[關 鍵 詞] 多媒體;解剖學教學;應用;探討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095-01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悄無聲息地進入了教學領域,這種集聲音、文字、圖片甚至視頻的新技術迅速成了傳遞信息的載體,剛一出現就受到了廣大教師的歡迎。在人體解剖學教學方面,多媒體教學更是顯示出了其獨特的魅力,如現在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清楚地講解過去學生很難理解的人體各個器官的位置與毗鄰,課后學生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復習或者自我測試等。但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技術,也有其固有的弊端。與傳統教學相比,多媒體教學的優缺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多媒體教學在解剖教學中的優點
(一)多媒體教學直觀、易懂
多媒體教學主要采用多媒體課件。多媒體課件集成了文字、圖片、動畫和視頻等資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圖片來講解各個器官的形態,甚至可以利用視頻來展示器官的位置和毗鄰,這不但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而且學生也容易理解。尤其在網上可以下載一些有關解剖的三維動畫或者在標本制作的過程中拍攝一些視頻,然后集成到多媒體課件中,比如脈管系統中動脈的分支和分布,這個知識點每年都有很多學生抱怨很難理解,我們教研室老師在制作課件時從網上下載了血液循環的三維動畫,在講解這一章之前先把視頻播放給學生看。這樣動態的視頻展示比單調的講解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也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自然提高了解剖學的學習效果。
(二)多媒體教學增加了課堂信息量
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師可以適時地補充與本節內容相關的資料,必要時可以隨時插入聲音、圖像甚至視頻,避免平時只靠手寫和口說的容量小的弊端。比如在講解肺的形態及分葉時,可以插入一些臨床上比較常見的肺癌病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肺癌標本以及肺癌手術切除的圖片或動畫,這樣,學生雖然坐在教室里,但其視野卻可以隨多媒體的展示而擴展。
(三)多媒體教學有效地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果
在多媒體應用之前,教師為了完成教學,要準備很多人體解剖學掛圖;在課堂上,每上完一個內容,就要更換掛圖,這不但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還占用了大量的教學時間,而且掛圖屬于易耗品,隨著上課使用次數的增多,容易破損。多媒體教學改變了“一張嘴一支粉筆幾張掛圖”的單調,使授課方式變得方便、快捷,節省了教師授課時的板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有條件的院校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實現資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目前我們教研室的老師都將多媒體課件應用到課堂上,大大優化了課堂,提高了解剖學課堂教學質量。
二、多媒體教學在解剖學教學中的缺點
(一)多媒體教學不利于課堂師生情感的交流
多媒體教學是以多媒體課件為載體,用事先編輯好的圖片、文字等把要講述的內容展示給學生,一些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上課時完全成了多媒體課件的解說員,在課堂上很少與學生互動或交流。這樣導致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很難自覺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一旦遇到不懂的問題,老師如不能及時解答,他們就會產生厭學的情緒,學習效果也自然會受到影響。
(二)多媒體教學表達方面的不足
雖然多媒體教學有圖片、文字、聲音甚至視頻等多種信息表達方式,能夠直觀地展示所學內容,但是對于真實的人體標本還是缺乏認識和理解。有些教師為了方便,完全用多媒體代替了實物標本教學,甚至用多媒體上實驗課,學生得不到動手機會,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
(三)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水平影響解剖學教學效果
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要有一定的電腦技能,要求熟練掌握一些電腦程序,有一部分教師,尤其是一些老年教師電腦方面的知識比較欠缺,無法自行制作多媒體課件或者課件制作水平不高,有的僅僅是一些圖片與文字的展示,教學質量自然也無法提高。
總之,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多媒體在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在人體解剖學的教學中,多媒體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在以后的解剖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從學科的實際出發,具體分析,合理利用。另外,多媒體教學還要結合其他教學方法,比如和實驗相結合,和模型相結合,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剖學知識,解剖學教學也會因為有了多媒體而“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張平.試論解剖教學中多媒體的科學運用[J].科技致富向導,2012(15).
[2]辛明,同彥蓉.多媒體應用于人體解剖學教學的體會[J].考試周刊,2011(13).
[3]劉寶華,何渝軍.多媒體輔助教學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05(9).